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蹄疾步穩 成效顯著

發布時間:2022-06-16 14:0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大灣觀察】

  作者:王福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區域和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部部長)

  作為(wei) 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三年多來,圍繞促進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聚焦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粵港澳三地在協同創新、產(chan) 業(ye) 協作、人才高地建設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大灣區建設取得了切實成效。

  近日,《廣州南沙深化麵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麵合作總體(ti) 方案》印發。加快廣州南沙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設,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又多了一個(ge) 重要引擎,南沙將成為(wei) 大灣區未來發展的新的動力源。

  1、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穩步推進

  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的重中之重。如今,以“兩(liang) 廊兩(liang) 點”為(wei) 架構的空間布局基本形成。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和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有望作為(wei) “科技特區”來承擔國家科技體(ti) 製改革的壓力測試。以深圳光明科學城、東(dong) 莞鬆山湖科學城為(wei) 主體(ti) 的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順利。散裂中子源、中微子實驗站等大科學裝置有序布局,並逐漸催生重大應用成果。灣區國家實驗室體(ti) 係逐步建立,粵港澳共建20家聯合實驗室,成立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持續打造跨區域、領域、產(chan) 業(ye) 的綜合性技術創新平台,設立了國家新型顯示、第三代半導體(ti) 技術創新中心等綜合性技術創新平台。

  灣區科創協同邁出實際步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17個(ge) 基礎前沿類專(zhuan) 項、自然科學基金優(you) 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等向港澳開放。科研要素跨境流動更加便利,開展生物材料過境試點,推進專(zhuan) 業(ye) 人才資質認可。開放創新取得新成效,三地聯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立“一帶一路”生命科技促進聯盟、文化遺產(chan) 保護科學實驗室等平台。

  2、有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初步形成

  構建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支撐。三年多來,灣區先進製造業(ye) 快速發展,珠江東(dong) 岸的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帶已經初具規模,具有了世界級影響力,西岸的高端裝備製造帶正在抓緊構建。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一批產(chan) 業(ye) 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集群正在湧現。

  現代服務業(ye) 加快發展,港澳專(zhuan) 業(ye) 服務業(ye) 國際美譽度得到加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提升,澳門世界旅遊休閑中心地位夯實,區域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正向專(zhuan) 業(ye) 化和價(jia) 值鏈高端延伸發展,生活性服務業(ye) 正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

  海洋經濟快速崛起,大灣區成為(wei) 向海圖強主陣地,海洋運輸業(ye) 、海工裝備製造業(ye) 發展迅速,港澳傳(chuan) 統的海事服務業(ye) 、海洋科技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明顯,三地正在協同打造海洋經濟科技平台,共同拓展藍色經濟空間。

  3、灣區連接更加暢通便捷

  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效顯著。深中通道進展順利,黃茅海通道、沈海高速改擴建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大灣區公路網絡不斷完善。贛深高鐵建成通車,廣湛、深江等鐵路積極推進,“軌道上的大灣區”加快形成。廣州白雲(yun) 機場三期、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進展順利,世界級機場群協同效應初顯。

  要素跨境流動更加順暢。通關(guan) 模式不斷創新,粵澳新通道青茂口岸實行“合作查驗、一次放行”自助通關(guan) 模式,“一地兩(liang) 檢”成為(wei) 深港口岸通關(guan) 的“基本盤”。居民往來更加便利,2021年為(wei) 港澳居民提供身份認證服務1922萬(wan) 人次。“港車北上”方案擬定,“澳車北上”進展順利。粵澳貨物“單一窗口”綜合服務平台上線,內(nei) 地公路運輸出口澳門貨物實現“一單兩(liang) 報”。“跨境理財通”業(ye) 務正式試點,為(wei) 內(nei) 地和港澳投資者提供更加便利、快捷的跨境金融服務體(ti) 驗。

  規則銜接深入推進。職業(ye) 資格認可範圍持續擴大,廣東(dong) 已有3000餘(yu) 名港澳專(zhuan) 業(ye) 人士取得內(nei) 地注冊(ce) 執業(ye) 資格。司法規則銜接得到加強,跨境破產(chan) 協助實現突破,建立三地調解、仲裁與(yu) 訴訟銜接機製。標準對接取得突破,確定了《金融自助設備運維服務規範》等大灣區標準。

  4、優(you) 質生活圈加快構建

  粵港澳大灣區著力打造宜居宜業(ye) 宜遊的優(you) 質生活圈,社會(hui) 共同體(ti) 初步形成。建成“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ye) 孵化體(ti) 係,出台係列支持政策。內(nei) 地公務員、企事業(ye) 單位招聘向港澳青年開放,深圳已招錄10名港澳籍公務員。在港舉(ju) 辦“時代精神耀香江”係列活動,多次舉(ju) 辦港澳大學生文化實踐、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等活動。香港還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ye) 計劃”,引導香港在內(nei) 地企業(ye) 聘請香港學生,廣東(dong) 省也提供配套支持。

  教育醫療合作不斷深化。粵港澳合作辦學進度加快,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劃今年招生,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正式成立並實現招生,香港都會(hui) 大學(肇慶)等加快籌建。廣東(dong) 省高校繼續麵向港澳擴大招生規模,已有43所高校具備招收港澳本科生資格,16所高校具備招收港澳研究生資格。繼續推進大中小學教育交流,廣東(dong) 省與(yu) 港澳中小學校締結姊妹學校突破1100對。港澳居民在內(nei) 地就醫更加便利。支持港大深圳醫院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疫情期間,香港推出“在粵患者複診特別支援計劃”,通過“醫健通”係統為(wei) 滯留內(nei) 地的香港居民提供服務。“港澳藥械通”政策在港大深圳醫院等5家機構落地實施,已審批10餘(yu) 種臨(lin) 床急需進口藥品器械。

  港澳居民在內(nei) 地養(yang) 老和參加社保更加便利。廣東(dong) 鼓勵港澳服務提供者在粵興(xing) 辦養(yang) 老機構,目前已興(xing) 辦此類機構7家。“灣區社保通”正式上線,港澳居民在粵參保實現“就近辦”“隨時辦”“掌上辦”。橫琴“澳門新街坊”綜合民生項目有序推進,為(wei) 澳門居民在橫琴生活就業(ye) 提供等同澳門的公共服務。

  5、重大合作平台不斷形成

  2021年,香港提出北部都會(hui) 區發展策略,擬在臨(lin) 深片區300平方公裏範圍內(nei) 培育承載250萬(wan) 人的產(chan) 業(ye) 新城,希冀形成“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為(wei) 香港注入持續發展動力。這一策略是首份由香港編製,在空間概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深港行政邊界的綱領主張,是大灣區建設向縱深發展的重要進展。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各項重點工程進展順利。橫琴口岸新旅檢區域和青茂口岸相繼開通,相關(guan) 財稅、人才、出入境管理、金融開放等配套政策有序推出。

  前海深化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合作區建設,實現了空間擴區和政策擴區,擴區後可容納更多產(chan) 業(ye) 形態,更好支持深港現代服務業(ye) 創新發展。前海改革創新提速,正加快探索行政區與(yu) 經濟區適度分離的管理體(ti) 製和運行機製。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式落地。目前正在協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園區運營管理,推動深港共享重大科研設備和平台。國家在此設置了藥品、器械審評審批分中心,支持深港生物科創合作發展。

  麵向未來,期待粵港澳大灣區在前期紮實工作的基礎上,對標《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全力落實各項工作,爭(zheng) 取早日建設成為(wei) 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為(wei) 中國道路、中國之治提供典型示範。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