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眾“解鎖”更多非遺新生活
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其中非遺活動的主題為(wei) “連接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種類多、數量多,如何使傳(chuan) 統非遺連接現代生活?伴隨非遺的生活化、大眾(zhong) 化,非遺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麵臨(lin) 哪些新挑戰?就此,記者采訪了我省非遺傳(chuan) 承人、相關(guan) 部門負責人。
非遺保護需要全民參與(yu)
非遺展演、非遺文創、非遺衍生品展示、非遺互動體(ti) 驗……6月11日在河北博物院舉(ju) 辦的2022年“樂(le) 享河北非遺會(hui) 客廳”係列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非遺展演展示暨河北非遺·老字號購物節,吸引了眾(zhong) 多觀眾(zhong) 。此外,全省各地開展的“非遺購物節”活動,以線上線下的方式讓非遺好物火熱“出圈”,受到大眾(zhong) 關(guan) 注。
“有些非遺隻聽說過,卻沒見過,比如剛才演出的深澤墜子戲和南花園民間戲法,我都是第一次看到。”在河北博物院活動現場,石家莊市民劉女士表示,她在展廳裏待了一上午,看展演、體(ti) 驗剪紙製作後感覺自己對河北非遺的認知不斷“擴容”。這樣的體(ti) 驗也讓她對河北文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心懷敬意和自豪。
讓非遺走進生活、走進大眾(zhong) 有著特殊意義(yi) 。因為(wei) 沒有受眾(zhong) 的非遺,注定不能長久傳(chuan) 承。因此,形成非遺保護的全民共識更顯重要。值得欣喜的是,近年來我省不斷推動河北非遺購物節、河北傳(chuan) 統工藝振興(xing) 計劃、非遺工坊體(ti) 係建設、非遺產(chan) 品創意研發營銷等工作,舉(ju) 辦形式多樣、內(nei) 容豐(feng) 富的非遺展示、傳(chuan) 習(xi) 培養(yang) 等活動,豐(feng) 富著大眾(zhong) 的非遺知識,加深了他們(men) 對非遺的情感認同。
“經過多年工作,大眾(zhong) 或多或少地意識到了,我們(men) 所傳(chuan) 承的各類非遺項目正是一個(ge) 民族、一個(ge) 地域所積澱的文化瑰寶。”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二級巡視員張雪芳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及其保護工作的特點之一是全民參與(yu) ,未來的工作也將繼續突出人民群眾(zhong) 在非遺保護工作中的主體(ti) 地位,讓人民群眾(zhong) 參與(yu) 保護傳(chuan) 承、共享非遺保護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zhong) 的參與(yu) 感、認同感、獲得感。
“潮”起來才能更好連接現代生活
時尚手機殼、舒適床品、旅遊商品……此次非遺購物節上,眾(zhong) 多“潮”起來的非遺“破圈”走進大眾(zhong) 視野,讓我們(men) 看到非遺技藝從(cong) 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chuan) 播,逐步回歸生產(chan) 實踐和生活體(ti) 驗,非遺工藝品從(cong) 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生活,非遺資源深度嵌入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中,迸發出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對非遺最好的保護,就是古為(wei) 今用,在守正中創新,使其走進百姓生活。”張雪芳表示,非遺擁有悠久的曆史,蘊含厚重的文化氣息,這是其內(nei) 在的神韻之美。然而,非遺並非一成不變的,從(cong) 古至今始終隨著百姓的生產(chan) 生活實踐發生著緩慢的變化。新時代非遺的創新,應該既保留文化內(nei) 涵,又增添時代色彩。
在我省各地開展的“非遺購物節”上,非遺的變化隨處可見。在廊坊,以廊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為(wei) 主展區的2022廊坊“非遺購物節”數字展示,吸引大量觀眾(zhong) 目光。720°VR全景展示當地50餘(yu) 個(ge) 非遺項目200餘(yu) 件獨具匠心的精美作品,搭配圖片、講解等形式,一個(ge) 動靜結合、視聽融合、交互沉浸式的非遺空間呈現眼前,讓大眾(zhong) 有了認識非遺的全新視角。
石家莊市讚皇縣“原汁原味”的“原村”老土布,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近年來通過開發不同係列的產(chan) 品,成功走進消費者家中。此次“非遺購物節”期間,主辦方推出“雲(yun) 探店”,主持人線上帶領網友走進原村土布博物館,探尋一塊山村土布走上國際時裝秀場背後的故事,讓百姓感受到非遺的無盡魅力。
“非遺+數字”“非遺+文創”“非遺+文旅”……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內(nei) 涵。“潮”起來的非遺每一次精彩亮相,都是大眾(zhong) 對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
青年非遺傳(chuan) 承人是“火種”傳(chuan) 遞者
在河北博物院活動現場,有一對傳(chuan) 承人父子搭檔。父親(qin) 郭燕清是省級非遺項目南花園民間戲法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兒(er) 子郭文會(hui) 是父親(qin) 的演出“助理”。
“從(cong) 小耳濡目染,這些戲法我基本都會(hui) 。”協助父親(qin) 完成“五彩繽紛”節目表演的郭文會(hui) 略帶靦腆地說。與(yu) 舞台上風趣幽默、侃侃而談的父親(qin) 相比,郭文會(hui) 顯得內(nei) 斂沉穩。被問及是否會(hui) 接力這門技藝時,“他心裏已經放不下這門老技藝了。”父親(qin) 道出了兒(er) 子的想法。這兩(liang) 年,郭燕清經常去石家莊市市莊路省文聯文藝展示中心雜技家協會(hui) 展室,為(wei) 有興(xing) 趣了解戲法的人講述南花園戲法的由來與(yu) 發展。平時,郭燕清對自己帶的兩(liang) 名徒弟和兒(er) 子悉心指導,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培育新生力量。在非遺進校園活動中,他也將戲法帶進校園,就像自己小時候喜愛看戲法一樣,從(cong) 興(xing) 趣入手、從(cong) 簡單的玩法教起。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一方民間文化藝術。深澤墜子戲是我省稀有地方劇種,也是全國稀有地方劇種之一,流傳(chuan) 於(yu) 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dong) 部地區。在國家級非遺項目深澤墜子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崔彥生看來,傳(chuan) 承人的培養(yang)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近年來開展的戲曲進校園活動,讓他看到了傳(chuan) 承的希望。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公布了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學校名單,石家莊市深澤縣馬裏中心學校榜上有名,該校的傳(chuan) 承項目就是深澤墜子戲。“深澤墜子戲進校園,老師、學生、家長從(cong) 開始的不接受,到接受,再到主動找到教戲的老師要求學習(xi) ,這樣的轉變用了三年。”崔彥生對記者說。
伴隨著非遺技藝的生活化、大眾(zhong) 化,以往僅(jin) 在師徒之間口傳(chuan) 心授的模式顯得單一。推動非遺納入教育體(ti) 係,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張雪芳表示,未來我省將推動非遺傳(chuan) 統傳(chuan) 承方式和現代教育體(ti) 係相結合,創新傳(chuan) 承培養(yang) 方式。對於(yu) 條件具備的項目,通過現代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更多青年傳(chuan) 承人。(河北日報記者曹 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