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文學道路 展現文學力量
文學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豐(feng) 富的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手法,這套藝術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構成綜合性藝術的基礎。
在當下文藝格局中,處於(yu) 基礎性地位的文學蘊含著轉化創新的豐(feng) 富可能,這就要求我們(men) 超越單純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學,推動文學充分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
隻有更為(wei) 廣泛、更為(wei) 深入地實現“跨界”與(yu) “破圈”,不斷求新求變、奮發作為(wei) ,新時代文學才能保持引領風氣的活力,成為(wei) 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產(chan) 的基石。
電視劇《人世間》播出後,細心的觀眾(zhong) 發現了一個(ge) 有趣的花絮:原著作者梁曉聲在劇中客串了一個(ge) 角色。劇組以這種方式向作家本人致意。改編自梁曉聲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的同名小說,《人世間》全劇故事流暢,人物立體(ti) ,情節豐(feng) 富,情感動人,展現當代中國波瀾壯闊的時代進程,描繪平凡人生的不懈奮鬥與(yu) 人情溫暖,播出後創下了近年來電視劇收視率新高。
這一現象並非《人世間》所獨有。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多深受觀眾(zhong) 喜愛的電視劇都改編自相應的文學作品,有的改編自《西遊記》《紅樓夢》《四世同堂》《圍城》等古代與(yu) 現當代經典,有的改編自金庸武俠(xia) 小說、二月河曆史小說等當代類型文學。近年來,《亮劍》《平凡的世界》《大江大河》等熱門電視劇也都是文學原著的二度轉化。電視劇之外,電影、話劇等領域也存在類似現象,比如電影《流浪地球》改編自劉慈欣小說,話劇《長恨歌》改編自王安憶作品。文學改編現象是世界性的,古往今來的文學作品作為(wei) 藝術創作的重要創意來源,不斷被改編成熱門劇集、電影大片、音樂(le) 劇、電子遊戲等。
進入數字時代,由於(yu) 影像藝術的直觀、便捷、受眾(zhong) 廣泛,文學似乎不再居於(yu) 媒介中心地位。但在文藝諸門類中,文學始終扮演著“母本”的角色。說文學是“母本”,主要是從(cong) 文學和各藝術門類的關(guan) 係出發,形象一點講,文學是文藝的“基礎設施”,為(wei) 文藝發展提供基礎性支撐。
文學是文藝的“基礎設施”,起到廣泛支撐作用
文學作為(wei) 文藝的“基礎設施”,是由深層原因決(jue) 定的。首先,相較於(yu) 其他媒介,我們(men) 認識世界、溝通交流更直接依賴於(yu) 語言文字,語言文字的基礎性支撐著文學的基礎性。雖然電影中有鏡頭語言,舞台上有肢體(ti) 語言,但在創作和賞析時,我們(men) 仍然需要用語言文字“翻譯”鏡頭或舞蹈動作的內(nei) 涵。我們(men) 也會(hui) 用音樂(le) 、用色彩來交流,沉浸在一首名曲或一幅名畫營造的意境中,但這種“意會(hui) ”的交流,常常也要借助“言傳(chuan) ”來解釋其中奧妙。文學語言並不是對世界的被動反映,而是以其生動性和創造性豐(feng) 富著我們(men) 的感受與(yu) 表達。“落霞與(yu) 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我們(men) 眼前的風景變得生動;“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讓我們(men) 內(nei) 心的情感更為(wei) 細膩。這就是文學作為(wei) 語言藝術的價(jia) 值所在,它支撐和豐(feng) 富著我們(men) 對生活的感知。
各藝術門類都有獨特的形式傳(chuan) 統,也都在取長補短、互相學習(xi) 。文學在千百年來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豐(feng) 富的反映生活、表現生活的藝術手法,這套藝術手法可以跨媒介移植,構成綜合性藝術的基礎。比如很多影視作品被認為(wei) “有文學性”,就是因為(wei) 它們(men) 在影像敘事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文學手法。當代影視對文學創作手法的借鑒吸收不勝枚舉(ju) ,導演張藝謀就曾表示:“我們(men) 研究中國當代電影,首先要研究中國當代文學。”不限於(yu) 影視領域,在近年來流行的脫口秀中,有較好文學功底的演員也經常在表演中運用文學手法,收到良好效果。
文學還是一門獨特的想象藝術,和音樂(le) 、繪畫等藝術門類相比,其突出的特點在於(yu) ,文學想象與(yu) 現實生活的聯係更密切,它所反映的社會(hui) 生活內(nei) 容更廣泛。文學對時代生活的反映並不是機械式表現,而是借助文學想象的力量,提煉現實、穿透現實,以小見大、以具體(ti) 見總體(ti) ,通過無數生動的現實細節反映時代的整體(ti) 氣象。講好中國故事一直是文學的重要課題,不僅(jin) 是“講述”,而且要“講好”,這就考驗文學為(wei) 中國故事立心、為(wei) 中國精神賦形的本領。
通過跨界融合、破圈傳(chuan) 播,開拓延伸文學價(jia) 值
在當下文藝格局中,處於(yu) 基礎性地位的文學蘊含著轉化創新的豐(feng) 富可能,這就要求我們(men) 超越單純文本,以跨媒介的眼光理解文學,推動文學充分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
向其他藝術門類開放,不意味著文學要放棄自身特性,恰恰相反,文學更要強化相較於(yu) 其他藝術的優(you) 勢。無論何時,一代人的生活與(yu) 情感,一個(ge) 民族的奮鬥與(yu) 信仰,都離不開文學的記錄與(yu) 書(shu) 寫(xie) 。在數字時代,文學力量與(yu) 文學之美不能缺失。通過文學領會(hui) 世界的廣闊與(yu) 心靈的幽微,這一需求不僅(jin) 依然存在,而且依然強烈。
文學在保持並強化自身藝術特點的基礎上,要通過跨界融合、破圈傳(chuan) 播,不斷開拓延伸文學價(jia) 值。“跨界融合”主要指文學的生產(chan) 方式,“跨界”旨在打破文學界限,探索文學新樣式,重視文學和其他文藝形態的聯通發展。比如文學與(yu) 影視跨界融合,作家不能滿足於(yu) 按照慣有方式寫(xie) 故事,或者隻是為(wei) 影視編劇提供一些基本的故事素材和人物形象,而是應該深入理解當代讀者的情感特點和審美需求,找到與(yu) 之契合的藝術形式,在寫(xie) 作時考慮到與(yu) 各藝術門類的衍生轉化。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在80歲時感慨:“我們(men) 將不得不努力讓自己去適應那個(ge) 充滿光影的銀幕和冰冷的機器。一種新形式的寫(xie) 作將不可避免。”當下一些文學作品已然考慮到影視文化特點,有的青年作家以分鏡練習(xi) 開啟寫(xie) 作嚐試,以分鏡頭方式架構故事,小說場景匹配影視景別,讀起來有鮮活的畫麵感。又如,麵對更熟悉電子交互藝術的年輕讀者,文學如何克服傳(chuan) 統線性敘事的封閉性?如何借鑒交互敘事手段,強化讀者在文學世界中的沉浸體(ti) 驗?這將促使文學界深入思考藝術手法的創新。總之,文學與(yu) 各藝術門類的深度融合,有助於(yu) 將文學的創造力轉化為(wei) 文藝和文化的創造力。
“破圈傳(chuan) 播”主要指文學的傳(chuan) 播方式,“破圈”旨在打破文學圈的自我循環,重視文學作品在網絡視聽等平台上的傳(chuan) 播,探索文學新業(ye) 態。麵對新技術條件下的讀者,文學的傳(chuan) 播形態要應時而變。比如作家、評論家進駐網絡視聽平台,以音頻主播、視頻博主的方式和讀者溝通。今年一些引人注目的文學作品首發式,從(cong) 線下轉到線上,從(cong) 參與(yu) 人數有限的研討會(hui) 轉到更為(wei) 開放的網上直播間,為(wei) 作品帶來新的傳(chuan) 播可能。同樣,伴隨創意寫(xie) 作專(zhuan) 業(ye) 在大學校園裏的興(xing) 起,文學創作與(yu) 大學教育相互助益。作家、評論家通過創意寫(xie) 作工作坊、駐校作家、係列講座、兼職授課等方式,傳(chuan) 播文學觀念,拉近了與(yu) 年輕讀者的距離。
文學承擔基礎性重任,同時不斷衍生轉化,開拓延伸自身價(jia) 值,歸根到底是為(wei) 了服務人民。人民是文學事業(ye) 的根基所在。作為(wei) “基礎設施”的文學,不像交通、水利等生產(chan) 生活設施那樣直接可見,但它在人民群眾(zhong) 精神文化生活中無處不在。隻有紮根人民,表現人民,新時代文學才能實現與(yu) 人民同心,與(yu) 時代同行。隻有更為(wei) 廣泛、更為(wei) 深入地實現“跨界”與(yu) “破圈”,不斷求新求變、奮發作為(wei) ,新時代文學才能保持引領風氣的活力,成為(wei) 藝術創造和文化生產(chan) 的基石。新時代新征程,文學將在與(yu) 其他媒介、其他藝術形式的交融交匯、互聯互通中,進一步拓寬道路、展現力量。
(作者:黃平為(wei) 華東(dong) 師範大學中文係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