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浙江考古招新 為啥把考場搬到田野上?

發布時間:2022-06-20 11:0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紹興(xing) 6月18日電 題:浙江考古招新 為(wei) 啥把考場搬到田野上?

  記者 童笑雨

  6月1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田野技能測評結果,10人入圍,表明持續3個(ge) 月的“招賢納士”將落幕。

  這不是一次常規的招聘。除了麵試,25名應聘者還需參加“田野考古技能”測試,包含前期準備、田野考古、考古繪圖、探方記錄等環節,考試時間為(wei) 3個(ge) 小時。

  考古是一門“行走在大地”上的學科。田野考古學是考古學的基礎,包含野外調查、田野發掘、室內(nei) 整理和編寫(xie) 田野發掘報告等內(nei) 容。

  可以說,沒有田野考古,考古學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此前,各單位招聘考古人才時,大多是“文試”,應聘者經麵試後再進行業(ye) 務考察、實習(xi) ,判斷是否符合崗位工作要求。招聘程序和社會(hui) 上其他崗位相比差別不大。

  此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考場搬到考古工地,是對考古這一特殊行業(ye) 選人、用人機製的一次探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向明表示,此次招聘的是入職後能馬上奔赴田野考古一線的人才。田野考古測試,可以幫助考察應聘者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了解他們(men) 對田野作業(ye) 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如畫圖,考察的就是記錄的能力,這既是技能,更關(guan) 乎學科。

  在現場,作者看到,考生進入考場後的第一關(guan) ,就是根據試卷上的編號和場地左上角唯一的坐標,在30個(ge) “坑位”中尋找自己的探方。若20分鍾內(nei) 未找到,該項就視為(wei) 0分。

  找到探方後,他們(men) 還要選擇合適的工具刮探方壁、劃分地層線、繪製探方壁麵圖、完成探方日記。

  來自南京大學的“95後”碩士劉倩在大二時就接觸過田野考古,此後在江蘇、河南、安徽的考古工地實習(xi) 。此前雖然也參加過相關(guan) 單位的招聘麵試,但她表示,進行田野考古測試還是第一次。值得慶幸的是,考察的內(nei) 容都比較基礎,處理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鄭嘉勵表示,這些都是田野考古的基本功。隻要下過考古工地,“大部分都能得滿分”。

  考場三小時,校園七年功。但就是這一基本功,很多考生一開考就“露了馬腳”,田野考古測試仿佛成了人才培養(yang) 的“試金石”。

  一位考生在開考2分鍾後主動向監考老師提出找不到探方,因為(wei) 之前沒學過;有的刮探方壁時,選錯了工具,增加了工作量不說,探方壁麵處理得也不幹淨,人為(wei) 設置的劃痕都沒清理;有的在畫圖階段比例尺換算不正確,造成記錄偏差。

  方向明表示,如此種種,錯不在考生,而在於(yu) 學校的培養(yang) 機製。

  中國考古學正進入一個(ge) 黃金時代,通過一代又一代考古人的努力,越來越多不同時期的重要文化遺存不斷被發現和發掘,社會(hui) 公眾(zhong) 也越來越關(guan) 注考古及其背後的中華優(you) 秀文化遺產(chan) 。

  考古學也風頭正盛,如多所高校在今年新增考古、文博和文化遺產(chan) 相關(guan) 本科專(zhuan) 業(ye) 。

  作者了解到,因地理位置和資源等因素製約,盡管都設置了田野考察課程,但不同高校執行程度差別較大。

  有的可以保證一個(ge) 學期的田野考察量,有的隻有一周,甚至隻有幾天。再加上,出去一學期,一個(ge) 年級田野考察課程支出要達到幾十萬(wan) 元甚至上百萬(wan) 元,很多學校經費並不充足。

  除課程開設差別大外,交叉性、前沿性在考古人才培養(yang) 中仍需進一步加強,這導致考古人才培養(yang) 在很大程度上麵臨(lin) “技術荒”。

  中國考古學的實踐告訴我們(men) ,一流的考古學家是從(cong) 田野裏走出來的。強化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是考古人才培養(yang) 的題中之義(yi) 。

  這不僅(jin) 需要相關(guan) 部門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而且還要打通中國考古學科綜合實習(xi) 基地優(you) 勢資源,促進各高校、各區域間考古學科的交流合作,實現考古學科優(you) 勢資源共享,推動人才培養(yang) 途徑多樣化。

  業(ye) 內(nei) 有關(guan) 人士同時認為(wei) ,考古招新把考場搬到田野上,也是對考古新人精神意誌的一次測試。“吃不了苦,考不了古”是考古人的真實寫(xie) 照,過不了艱辛的田野考古這一關(guan) ,也就很難成為(wei) 一個(ge) 合格的考古人。(完)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