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文旅發展新契機
【專(zhuan) 家學思】
作者:宋瑞(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
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生活帶來了全麵而深刻的影響,作為(wei) 以人的移動性消費為(wei) 依托的旅遊業(ye) ,所受衝(chong) 擊更為(wei) 直接和顯著。疫情反複,給旅遊業(ye) 的供給端和需求端帶來了諸多變化和挑戰。從(cong) 供給端來看,經過疫情兩(liang) 年多時間的洗禮,相關(guan) 企業(ye) 和從(cong) 業(ye) 者正麵臨(lin) 重重困境,也在不斷嚐試突圍。一方麵,很多旅遊企業(ye) 處於(yu) 需求中斷、業(ye) 務停頓、資金困難、經營虧(kui) 損、人員流失的境況。市場主體(ti) 、投資者和從(cong) 業(ye) 者對行業(ye) 發展前景的判斷也不容樂(le) 觀。另一方麵,不少旅遊企業(ye) 通過下沉市場、業(ye) 務轉型、創新服務、直播帶貨、跨界融合、數字化等方式嚐試尋找新的發展契機。從(cong) 需求端來看,疫情反複導致居民就業(ye) 不穩、收入基礎不牢。在此背景下,城鄉(xiang) 居民的消費能力、消費信心、旅行方式和旅遊偏好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旅遊消費預期受到影響;長距離旅行受限後,短距離的本地遊、周邊遊更為(wei) 普遍,以露營等為(wei) 代表的微旅遊、微度假成為(wei) 趨勢;人們(men) 出遊時風險意識普遍提高,對應急措施、退費政策等要求更高。
疫情中旅遊業(ye) 所經曆的錘煉與(yu) 突圍,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經由“需求變遷—供給調整—政策保障”三者的互動而重塑這個(ge) 行業(ye) 。
從(cong) 需求變遷來看,疫情暴發以來,人們(men) 的出遊目的、出行方式、旅行距離和旅遊習(xi) 慣都已發生顯著變化。在出遊目的上,開闊的自然環境可避免人群聚集,居家隔離後人們(men) 對自然環境也更為(wei) 向往,因此親(qin) 近自然、感受山水成為(wei) 出遊的首選。在出遊方式上,家庭遊、小團遊、定製遊更受青睞,疫情前便逐年萎縮的團隊遊愈受冷落。在出遊距離上,長距離旅行受到限製,而短距離的本地遊、周邊遊、微旅遊、微度假成為(wei) 趨勢,不能去遠方看世界的人們(men) 開始努力發現身邊的美好。在出遊決(jue) 策上,之前多數人旅行都會(hui) 提前做好計劃和預訂,而受疫情反複的影響,更傾(qing) 向於(yu) 臨(lin) 時決(jue) 定,旅行時間、地點和項目的選擇更具彈性和可變性。在旅行關(guan) 注點上,人們(men) 的旅遊風險意識普遍提高,對目的地和旅遊設施的衛生防疫狀況、應急措施、退費政策、旅遊保險、客流預警與(yu) 疏導措施等更為(wei) 關(guan) 注。
從(cong) 供給調整來看,為(wei) 了適應並引導旅遊需求的上述變化,旅遊業(ye) 的產(chan) 品結構、產(chan) 業(ye) 鏈條、供給模式、業(ye) 態組合、投資結構、服務方式等都存在較大的創新空間。對於(yu) 不同類型和地區的旅遊企業(ye) 而言,麵臨(lin) 著是否需要以及如何從(cong) 重資產(chan) 模式轉向輕資產(chan) 模式的選擇,需要思考如何開發各種低密度、高品質的產(chan) 品並通過新媒體(ti) 進行營銷,需要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Z世代”人群的旅遊需求,需要研究如何與(yu) 目的地攜手共同保障遊客全行程和全鏈條的安全性,需要不斷發現旅行新需求、培育休閑新市場,用專(zhuan) 業(ye) 的服務吸引和滿足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可以預見,在一定時期內(nei) ,疫情防控仍是旅遊發展的一個(ge) 重要背景。今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旅遊業(ye) 發展規劃》中提及“疫情”二字多達33處,要求旅遊業(ye) 各環節、各領域都要滿足疫情防控要求。因此,旅遊企業(ye) 和目的地還需要加快發展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wei) 特征的智慧旅遊,加快推進在線預約、分時段預約、電子門票、流量監測監控、非接觸式服務、智能導覽、車牌識別、自助繳費等的應用。
從(cong) 政策保障來看,麵對疫情的衝(chong) 擊和旅遊業(ye) 的困境,各級政府部門已經推出了各種紓困政策,從(cong) 資金支持、金融信貸、稅費減免、社會(hui) 保障、穩崗就業(ye) 等方麵對相關(guan) 行業(ye) 企業(ye) 給予扶持,並根據疫情發展態勢對“跨省遊”熔斷機製等不斷進行調整。
未來,還需要根據疫情的走勢及其所形成的長期性、綜合性影響,做好引導預期、刺激需求、優(you) 化供給、完善環境等方麵的政策保障。例如,要科學研判國際旅遊市場開放的趨勢,根據我國疫情防控需要做好相關(guan) 政策儲(chu) 備;要在現有行業(ye) 扶持政策基礎上,對其實際效果進行科學評估,並根據不同細分行業(ye) 、不同類型企業(ye) 的實際情況,製定更具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在可能的情況下,實現“一業(ye) 一策”;要高度重視旅遊業(ye) 的穩崗就業(ye) 問題,為(wei) 旅遊業(ye) 發展留下最為(wei) 寶貴的人力資源;要關(guan) 注旅遊領域的投資問題,避免或防範旅遊在建待建項目爛尾;要科學引導旅遊行業(ye) 的投資並購重組,維護好產(chan) 業(ye) 生態體(ti) 係並實現產(chan) 業(ye) 鏈協同;要完善文化和旅遊統計體(ti) 係,充分利用疫情契機,改革和完善現有的統計體(ti) 係並利用大數據應用和數據挖掘技術完善旅遊統計方法;要關(guan) 注疫情對城鄉(xiang) 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影響,在做好旅遊業(ye)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的同時,加強需求側(ce) 管理;要挖掘中西部地區和農(nong) 村居民的旅遊消費增長潛力,具備條件的地區可實施農(nong) 村居民旅遊消費倍增計劃,采取消費信貸、補貼、獎勵等方式鼓勵農(nong) 村居民出遊;要優(you) 化旅遊消費環境,完善旅遊公共服務,引導行業(ye) 打通旅遊消費環節的堵點。
盡管目前疫情仍對旅遊業(ye) 形成較大製約,但就其未來發展來看,國家政策支持、經濟穩定發展、產(chan) 業(ye) 規劃落地、科技廣泛應用、消費結構升級等諸多有利因素共同構築起旅遊業(ye) 的美好前景。我們(men) 期待也堅信,持續四十多年高速增長的旅遊業(ye) ,走過這段風雨之路,從(cong) 形式到內(nei) 涵,從(cong) 樣態到邏輯,都將得以重塑,並踏上高質量發展的道路,行穩致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