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青年走進戲曲大觀園“導航”——讀《戲台上的中國》有感

發布時間:2022-06-22 10:4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劉平(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常常聽有人說,現在的青年人不喜歡看戲曲。在我看來,這樣說不免有些簡單。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看法,但我的幾次親(qin) 身經曆改變了這種看法。一次是去北京大學看北京京劇院演出的京劇《梅蘭(lan) 芳》,一次是去北京師範大學看蘇州昆劇院演出的昆曲《牡丹亭》,還有我給大學生們(men) 講課。

  看京劇《梅蘭(lan) 芳》演出,沒見有學生中途退場,戲演完後沒有特意組織觀眾(zhong) 座談交流,但演員謝幕後有很多學生遲遲沒有離去,而是走近台前,就戲的演出向演員提出各種問題。青年學生非常渴望了解戲曲,了解看戲之外的更多知識。看昆曲《牡丹亭》,記得當晚演出的是《遊園驚夢》《拾畫叫畫》等五六個(ge) 精彩的折子戲片段,時間大約兩(liang) 個(ge) 小時。演出後舉(ju) 行了交流座談,觀眾(zhong) 自願參加。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留下來,跟主創人員交流。

  我給某大學講戲劇欣賞課,主要以話劇為(wei) 主。一次我突發奇想,讓學生們(men) 看了一場京劇《宰相劉羅鍋》。開始我擔心學生看不懂,先簡單講了一些戲曲與(yu) 話劇在表演上的不同特點,包括角色設置和唱腔等。出乎意料的是,學生們(men) 居然看得津津有味。看完後,我請學生們(men) 把自己的觀感簡單地寫(xie) 下來——“喜歡”還是“不喜歡”。結果是,大約90%的學生“喜歡”。我問學生,“平時看戲曲嗎?”答“不看”“不怎麽(me) 看”。問“為(wei) 什麽(me) ?”答“沒有機會(hui) ”“擔心看不懂。”

  青年人不去看戲曲,不見得是“不喜歡”,而是“擔心看不懂”,這是他們(men) 最大的“心理障礙”。多數青年人還不知道如何去欣賞戲曲,如何引導青年人走近戲曲是我們(men) 最應該思考的問題。

  大象出版社剛剛出版的新書(shu) 《戲台上的中國》可謂是普及中國戲曲知識的“小百科全書(shu) ”,也是引領青年人進入戲曲大觀園的一幅“導航圖”。從(cong) 書(shu) 中所列的章節——“唱戲”“戲史”“演戲”“看戲”“戲班”“戲子”“戲台”“寫(xie) 戲”,以及重要劇目《竇娥冤》《西廂記》《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內(nei) 容的介紹,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

  本書(shu) 作者是研究中國戲曲的著名學者,非常了解中國戲曲的發展曆史、傳(chuan) 播過程和民眾(zhong) 接受戲曲的現實,該書(shu)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戲曲發展的曆史和有關(guan) 戲曲方麵的知識,史實與(yu) 故事結合,知識性與(yu) 趣味性結合。

  在書(shu) 中,作者從(cong) 戲曲的曆史、地理、文化、民俗、藝術,到舞台演出、戲曲故事、演員名角,到演員的生活、唱腔、行當、表演技巧,到戲曲創作、聲腔劇種、戲曲服裝、臉譜、道具,到戲曲發展的文化背景、世界傳(chuan) 播、域外影響、藝術價(jia) 值以及生存現狀等方麵進行細致解讀,反映戲曲對人民生活的深入影響、走向世界的腳步、麵臨(lin) 的生存困境,並探討其發展出路。通過展現戲曲文化,調動人們(men) 的家國情懷和文化自豪感,讓讀者感受到中華文脈在戲曲舞台上的延展。

  該書(shu) 以講故事的形式描述戲曲發展曆史。給人印象深刻的是講觀眾(zhong) 在戲曲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尤其是“花部”戲的興(xing) 起,讓人們(men) 對今天戲曲的發展產(chan) 生了諸多思考。

  書(shu) 中說,“花部”戲的劇本是戲子(戲曲演員)自己編排的,內(nei) 容大多是曆史演義(yi) 、人生悲歡離合,語言平淺通俗,婦孺聽了都懂,舞台節奏緊湊,以情節性見長,演出於(yu) 茶園、廟會(hui) ,受到普通百姓的廣泛歡迎。而比較高雅的昆曲劇本是文人寫(xie) 的,內(nei) 容局限於(yu) 生旦傳(chuan) 奇,文辭深奧難懂,演出都在庭堂,表演起來節奏緩慢,一唱三歎,觀眾(zhong) 多是文人雅士,普通觀眾(zhong) 卻不喜歡。

  書(shu) 中講述了這樣一個(ge) 故事,一位先生小時候跟著父輩在村裏看戲,頭一天看的是昆曲《雙珠·天打》,觀眾(zhong) 聽不懂台詞,看得昏昏沉沉,不明所以。第二天看“花部”戲《清風亭》,效果就不一樣了。戲中寫(xie) 張繼保中了狀元後,不認養(yang) 育自己長大的窮夫婦,老夫婦二人傷(shang) 心至極,碰死在清風亭上。觀眾(zhong) 看到這裏恨得牙根癢癢。後來看到張繼保被雷劈死,人們(men) 感到心中大快,解氣解恨。戲散了,回到家裏還說個(ge) 不停。“人們(men) 就這樣從(cong) 唱戲裏增添了生活情趣,增長了知識見解,養(yang) 成了愛憎情操”。

  該書(shu) 在注重知識性的基礎上凸顯趣味性。書(shu) 中介紹了大量有關(guan) 戲曲創作與(yu) 演出的知識。比如,在表演方麵,戲曲舞台表演與(yu) 寫(xie) 實的話劇藝術表演是不同的。如以“鞭”代“馬”,以“槳”代“舟”。從(cong) 此地到彼地,在舞台轉個(ge) 圈兒(er) 就“到”了,或是口中念念有詞,說著說著就“到”了。行軍(jun) 打仗,台上隻有四個(ge) 或八個(ge) “兵士”(龍套),就代表了“千軍(jun) 萬(wan) 馬”。真可謂“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wan) 雄兵”。哭和笑的表演也是比較誇張的,跟現實生活中的“哭”和“笑”不同,跟寫(xie) 實風格的話劇表演也不同。

  該書(shu) 以圖帶文增加可讀性。為(wei) 幫助讀者更快、更準確地理解戲曲的內(nei) 容,作者精心挑選了五六百幅珍貴的戲曲圖片,包括舞台演戲、演員介紹、演出劇照、戲台景觀、服裝樣式、道具、臉譜以及有關(guan) 戲曲的年畫、繪畫、雕刻、戲單等,增加了該書(shu) 的形象感。

  該書(shu) 以曆史經驗思考戲曲發展前景。書(shu) 中介紹梅蘭(lan) 芳的成長故事,大約就是出於(yu) 這樣的思考。梅蘭(lan) 芳的成功,一個(ge) 主要原因就在於(yu) 他不墨守成規,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眾(zhong) 的欣賞需求不斷地創新。他既虛心向師傅學習(xi) ,繼承戲曲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又在不斷地學習(xi) 、探索、尋找、創造新的戲曲藝術表現形式。

  中國戲曲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是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是東(dong) 方藝術的結晶。它的傳(chuan) 承與(yu) 發展,需要更多的人來奉獻力量。廖奔、廖琳達的《戲台上的中國》從(cong) 戲曲欣賞方麵為(wei) 戲曲的普及與(yu) 發展做出了努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