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價值
作者:段鋼(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
馬克思主義(yi) 的曆史使命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e) 時的考慮》一文所說的“最能為(wei) 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e) ”,指的就是為(wei) 人民大眾(zhong) 尋求自由和解放。為(wei) 著這一目的,自1843年主編《德法年鑒》開始,馬克思逐漸轉入政治經濟學研究領域,分析研究資本主義(yi) 運行邏輯及其必然結果,為(wei) 建立人人共享的人類新社會(hui) 尋求可能性,這也是馬克思在隨後的《巴黎手稿》(1844年)裏對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的闡明,其最高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
一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自成立以來一直秉持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立場,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wei) 人民利益而奮鬥。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指出,“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百年奮鬥的曆史經驗之一。在領導中國人民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曆史進程中,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尊重社會(hui) 發展規律和尊重人民曆史主體(ti) 地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幸福鐫刻在通向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裏程碑上,開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和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正確道路,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基礎上繼續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不斷改善民生;建立規模寬廣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保障人民的幸福感與(yu) 安全感;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滿足人民的健康需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wei) 人民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理念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唯物史觀認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的創造者,是曆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人民意誌凝聚而成的人心向背決(jue) 定著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走向。從(cong) 原始社會(hui) 到現代社會(hui) ,以勞動人民為(wei) 主體(ti) 的人民群眾(zhong) 是曆史發展的決(jue) 定力量,推動了生產(chan) 力的發展、物質財富的積累、文明文化的繁榮。馬克思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指出,推動曆史發展的動力是“現實的人”,即“他們(men) 的活動和他們(men) 的物質生活條件”。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已經雄辯地證明: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shu) 寫(xie) 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曆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鬥出來的。唯物史觀的真理性,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偉(wei) 大實踐中得到了充分體(ti) 現。
二
在《關(guan) 於(yu) 費爾巴哈的提綱》裏,馬克思提出了檢驗真理的標準問題:“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ge) 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ge) 實踐的問題。”因此,檢驗真理的標準,不能到主觀領域去尋找,而隻能到把人的思想和客觀世界相聯係的實踐中去尋找。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yi) 》中說,“學於(yu) 眾(zhong) 人,斯為(wei) 聖人。非眾(zhong) 可學也,求道必於(yu) 一陰一陽之跡也”。也就是說,道在人民生命實踐中。道來自實踐過程,理論要順應實踐,隻有領會(hui) 了實踐,才可探究理論,才可以到群眾(zhong) 中去。這種實踐品性,也是我們(men) 黨(dang) 一直堅持的,即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
社會(hui) 發展的曆史實踐啟示我們(men) ,真理如不來自大眾(zhong) 實踐,脫離實踐的設計就容易出問題。毛澤東(dong) 同誌在《新民主主義(yi) 論》指出:“隻有千百萬(wan) 人民的革命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尺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men) 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真理來自人民的實踐活動。沒有實踐基礎,任何設計隻是無源之水、空中樓閣。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始終堅持讓人民群眾(zhong) 評判和檢驗工作得失,把人民群眾(zhong) 滿意不滿意、高興(xing) 不高興(xing) 、答應不答應、讚成不讚成作為(wei) 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標準,秉持公仆之心,著力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zhong) 的根本利益。
三
人民群眾(zhong) 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也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旨歸。我們(men) 黨(dang) 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wei) 中國人民謀幸福、為(wei) 中華民族謀複興(xing) 確立為(wei) 自己的初心使命,在長期實踐中確立和堅持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保持了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血肉聯係。毛澤東(dong) 同誌確立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和人民群眾(zhong) 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工作作風。鄧小平同誌指出,“群眾(zhong) 路線和群眾(zhong) 觀點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家寶”。江澤民同誌強調,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要“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誌強調:“堅持以人為(wei) 本、執政為(wei) 民,始終保持黨(dang) 同人民群眾(zhong) 的血肉聯係。”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wei) 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密切黨(dang) 同人民群眾(zhong) 聯係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富有開創性、戰略性的重大舉(ju) 措,把14億(yi) 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磅礴力量。我們(men) 黨(dang) 的群眾(zhong) 路線就是“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一切為(wei) 了群眾(zhong) ,一切依靠群眾(zhong) ”回答了黨(dang) 的工作為(wei) 了誰、依靠誰的根本問題。把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作為(wei) 黨(dang) 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群眾(zhong) 看作黨(dang) 的一切力量的源泉。“從(cong) 群眾(zhong) 中來,到群眾(zhong) 中去”回答了黨(dang) 如何領導群眾(zhong) 的根本方法問題。與(yu) 人民融為(wei) 一體(ti) ,體(ti) 察民情、聽取民意,問政於(yu) 民、問計於(yu) 民、問需於(yu) 民,形成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戰略全局與(yu)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這是一個(ge) 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ge) 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chan) 生思想的時代。在奮進新時代的偉(wei) 大征程中,理論工作者承擔著以文化人的重大使命,應堅持與(yu) 時代同步,把握時代脈搏,勇於(yu) 回答時代課題,深刻反映時代巨變,感悟描繪時代精神,以精品奉獻人民;應聚焦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偉(wei) 大實踐,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研究導向,尊重人民主體(ti) 地位,關(guan) 心群眾(zhong) 的生活實際、工作實際、思想實際,自覺把學術追求與(yu) 人民需求聯係在一起,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遠大抱負。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