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創新供給 拓展需求空間 助力生物經濟高速發展
作者:李書(shu) 舒(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副研究員),王曉明(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研究員)
目前我國生物經濟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取得了一係列成果,但仍然麵臨(lin) 發展體(ti) 製機製有待健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缺乏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等問題。要實現規劃目標,需要不斷優(you) 化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拓展市場需求空間。
5月10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正式印發了《“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這是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該規劃明確了我國生物經濟發展的具體(ti) 任務,提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物技術和生物產(chan) 業(ye) 加快發展,生物經濟成為(wei) 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ti) 係建設不斷加強”這一發展目標。目前我國生物經濟產(chan) 業(ye) 高速發展,取得了一係列成果,但仍然麵臨(lin) 發展機製有待健全、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等問題。要實現規劃目標,需要夯實生物科技創新基礎、提高生物科技創新供給質量、搭建生物經濟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拓展市場需求空間。
生物經濟進入國民經濟發展主賽道
我國生物經濟發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首先,生物資源豐(feng) 富,擁有多種生態係統,生物遺傳(chuan) 資源優(you) 勢顯著,是水稻、大豆等重要農(nong) 作物起源地,栽培植物和家養(yang) 動物的規模均居世界第一,為(wei) 生物經濟的初期發展提供了優(you) 勢條件。其次,生物產(chan) 業(ye) 快速發展,2015年我國生物產(chan) 業(ye) 規模已超過3.5萬(wan) 億(yi) ,其中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尤其迅猛,在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的帶動下,生物加上大健康產(chan) 業(ye) 2020年達到10萬(wan) 億(yi) 元,科技創新為(wei) 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隨著青蒿素的價(jia) 值被廣泛認可,我國實現了生物經濟多個(ge) 領域的技術創新。以基因檢測為(wei) 代表的部分生物技術產(chan) 品的技術突破使得相關(guan) 生物產(chan) 業(ye) 進入到國際領跑行列,人工合成澱粉、疫苗等領域技術突破也助力生物產(chan) 業(ye) 取得了生物相關(guan) 領域的比較優(you) 勢,生物醫學工程與(yu) 信息技術加速融合,以生物基化學品、生物基材料為(wei) 重點的生物製造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及川渝地區根據各自生物產(chan) 業(ye) 發展特色培養(yang) 了一批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生物科技企業(ye) ,隨著生物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生物經濟快速進入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賽道。
生物經濟發展麵臨(lin) 諸多問題和挑戰
我國生物經濟快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和收益,但要實現規劃目標——在經濟總量規模、經濟增加值、生物科技綜合實力、生物產(chan) 業(ye) 研發投入、區域性創新高地與(yu) 產(chan) 業(ye) 集群的數量和影響力等方麵都要有顯著提升,仍然麵臨(lin) 很多問題與(yu) 挑戰。
一是創新發展機製有待健全。生物經濟領域範圍廣泛,產(chan) 業(ye) 種類龐雜,產(chan) 業(ye) 鏈條環節繁多,目前的管理模式對生物經濟的創新發展存在一定的障礙。幹細胞、基因編輯等技術的轉化應用也對科技倫(lun) 理治理帶來一定的挑戰,需要更加健全的評估機製進行合理推進。
二是原始創新能力不足。雖然部分技術領域實現了國際領先,但整體(ti) 原始創新能力跟發達國家比還有很大差距。生物產(chan) 業(ye) 全球研發投入增長速度超過11%,美國生物醫藥領域的企業(ye) 研發投入排名第一,我國企業(ye) 研發投入僅(jin) 為(wei) 美國的5.6%。生物產(chan) 業(ye) 核心技術、部件、中高端設備和材料嚴(yan) 重匱乏,發酵產(chan) 業(ye) 核心菌種幾乎被國外企業(ye) 壟斷,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大儀(yi) 器設備嚴(yan) 重依賴進口。
三是協同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生物經濟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的高度融合,不同行業(ye) 、不同領域、不同創新主體(ti) 之間進行聯合攻關(guan) 。但目前研究機構、高校和企業(ye) 等不同創新主體(ti) 之間協同創新能力有限,科技創新活動還是以不同創新主體(ti) 內(nei) 部創新為(wei) 主,在麵對市場需求和競爭(zheng) 壓力的情況下經常出現準備不充分的情況,創新平台和設施儀(yi) 器的開放共享程度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有較大提升空間。
四是缺乏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企業(ye) 。2020年全球醫藥產(chan) 品市場規模達1.39萬(wan) 億(yi) 美元,我國市場醫藥產(chan) 品銷售占全球比重達到20%,但從(cong) 全球製藥企業(ye) TOP50榜單裏看,我國生物醫藥企業(ye) 僅(jin) 4家,雲(yun) 南白藥以47.41億(yi) 美元排名第37名。中小型生物企業(ye) 在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經營效益方麵還存在一定的障礙和問題,需要更加寬鬆的政策環境和外部條件。
多措並舉(ju) 促進生物科技創新發展
要實現“2025年,生物經濟要成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的目標,需要明確以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nong) 業(ye) 、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生物技術服務等生物經濟重點領域為(wei) 主攻方向,加快生物技術廣泛賦能健康、農(nong) 業(ye) 、能源、環保等產(chan) 業(ye) ,全麵提升生物產(chan) 業(ye) 多樣化水平,推動生物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拓展生物產(chan) 業(ye) 的市場需求空間。具體(ti) 而言,應該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發力。
一是夯實生物科技創新基礎。以科技創新作為(wei) 生物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加大生物領域基礎前沿和顛覆性技術研究,在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nong) 業(ye) 、生物製造、生物質能、生物服務等領域,多方聯動、重點突破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提高生物經濟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自主可控能力。
二是提高生物科技創新供給質量。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精準醫學等方向,提高藥品、醫療器械、檢驗檢測等產(chan) 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從(cong) 全產(chan) 業(ye) 鏈角度提升產(chan) 業(ye) 創新能力,以補鏈強鏈延鏈推動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融通創新,不斷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提升企業(ye) 產(chan) 業(ye) 鏈供給質量;從(cong) 人才、資金等方麵營造更為(wei) 寬鬆的產(chan) 業(ye) 環境,培育一批高質量生物經濟中小企業(ye) 。
三是搭建生物經濟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圍繞產(chan) 業(ye) 基礎高級化、產(chan) 業(ye) 鏈現代化,明晰生物經濟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的具體(ti) 發展要求,全麵塑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優(you) 勢;促進產(chan) 學研三方聯動,增強多方創新能力並加速成果轉化速率,形成“協同效應”保證平台持續發展。明確服務平台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產(chan) 品等,加快攻關(guan) 核心技術,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打造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平台服務鏈。
四是拓展市場需求空間。引導頭部企業(ye) 不斷嚐試生物經濟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生命健康需求相匹配。針對生物經濟全產(chan) 業(ye) 鏈不同環節,鼓勵生物產(chan) 業(ye) 與(yu) 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深度融合,向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為(wei) 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和新業(ye) 態試驗提供平台和基地,不斷進行需求場景試驗,拓展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市場。
此外,要實現生物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還需要優(you) 化科技創新環境,強化企業(ye) 創新主體(ti) ,發揮龍頭企業(ye) 引領支撐作用,培育細分領域的單項冠軍(jun) ,充分利用政策紅利支持生物產(chan) 業(ye) 龍頭企業(ye) 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ti) 。壯大生物產(chan) 業(ye) 新型創新力量,支持建立產(chan) 用聯合體(ti) ,鼓勵建設生物行業(ye) 研究院和創新發展聯盟等。在此政策環境下,發展生物經濟應該盡量完善產(chan) 業(ye) 服務能力,優(you) 化產(chan) 業(ye) 服務環境,依托多方主體(ti) 聯合技術合作、成果開發、項目孵化等方式,積極推進生物製造業(ye) 創新中心、產(chan) 業(ye) 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新型創新聯合體(ti) 建設,共同攻關(guan) 產(chan) 業(ye) 領域的核心技術壁壘,在生物產(chan) 業(ye) 平台和成果轉化方麵取得成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