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大學生走穩就業路
【民生觀察】
當前正值高校畢業(ye) 生擇業(ye) 的關(guan) 鍵期,穩就業(ye) 任務十分迫切。從(cong) 供給總量看,2022年高校畢業(ye) 生預計達1076萬(wan) 人,接近全年城鎮新增就業(ye) 1100萬(wan) 人的計劃目標,實現充分就業(ye) 壓力巨大。從(cong) 社會(hui) 需求看,疫情反複給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帶來困難,服務業(ye) 和中小企業(ye) 受較大衝(chong) 擊,吸納就業(ye) 能力下降。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5月份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ye) 率達到18.4%,說明以大中專(zhuan) 畢業(ye) 生為(wei) 主的青年群體(ti) 就業(ye) 明顯不足。對此國家高度重視,上半年以來作出一係列部署、出台一攬子舉(ju) 措,千方百計幫助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應當看到,當前的大學生就業(ye) 難問題既有季節性成因,也受短期突發衝(chong) 擊和周期結構調整的影響,多重因素疊加造成矛盾積聚。在破解思路上,需要充分認識困難挑戰,打出強有力的政策“組合拳”,在供需兩(liang) 端協同發力,多措並舉(ju) ,助力大學生走穩就業(ye) 路。
應該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麵沒有改變,經濟持續恢複態勢沒有改變,這為(wei) 穩就業(ye) 穩預期提供了保障。上億(yi) 戶市場主體(ti) 是吸納就業(ye) 的主力軍(jun) ,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恢複經濟增長信心。在各項助企紓困措施中,積極的就業(ye) 促進政策十分重要。為(wei) 鼓勵企業(ye) 挖掘用工潛力,可通過增設見習(xi) 崗位、引入學徒製等方式,實行“先錄用、後上崗”的柔性用工製度;對企業(ye) 招錄畢業(ye) 生發放一次性招工補助,實行穩崗返還和緩繳社保費等措施,調動企業(ye) 擴大用工的積極性。
同時,擴大基層就業(ye) 空間,穩定公共部門崗位規模,加強政策性就業(ye) 保障。加大人力資源密集型公共崗位供給是對衝(chong) 周期性因素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基層社區服務仍存短板,在健康防疫、公共衛生、養(yang) 老托育、社會(hui) 工作和司法輔助等方麵亟須補充人才力量,高校畢業(ye) 生參與(yu) 社區服務就業(ye) 創業(ye) 大有可為(wei) 。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就業(ye) 市場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共享經濟、平台電商和大數據等新業(ye) 態下的靈活就業(ye) 成為(wei) 新的就業(ye) 增長點,體(ti) 現出門檻低、適應力強和方便快捷等優(you) 勢。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兩(liang) 年的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分布中,靈活就業(ye) 已占16%之上。“觀念一轉天地寬”,靈活就業(ye) 並非貶義(yi) ,它是大學生主動適應社會(hui) 需求,追求實現自我價(jia) 值的一種體(ti) 現。對此要加以合理規劃引導,避免高校部門將正規部門就業(ye) 率、簽訂三方協議等指標考核絕對化的做法,在簡化就業(ye) 派遣手續、社保權益保護和提供社會(hui) 服務等方麵,大力支持大學生參與(yu) 靈活就業(ye) 。
要落實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政策,支持高校畢業(ye) 生自主創業(ye) 。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創業(ye) 創新隊伍的生力軍(jun) ,在各行各業(ye) 有廣闊的創業(ye) 發展空間。實施這一就業(ye) 扶持戰略,需要針對大學生群體(ti) 初次參加工作、資本不足和經驗少等方麵的特點,在強化職業(ye) 培訓、融資擔保、經營場地提供和科技孵化等方麵,提供體(ti) 製機製保障和支撐條件,將創業(ye) 補貼、稅費減免和社保補助等優(you) 惠政策落到實處,引導大學生積極投身於(yu) 城鄉(xiang) 建設各領域中的創業(ye) 創新活動。
就業(ye) 是民生之本,保就業(ye) 就是保民生。隨著形勢的變化,大學生就業(ye) 周期拉長,慢就業(ye) 、緩就業(ye) 以及畢業(ye) 後失業(ye) 等現象自然上升,建立健全困難群體(ti) 的幫扶援助機製十分必要。一方麵應加大對重點援助對象的精準援助,必要時引入公益性崗位進行兜底安置;另一方麵可探索建立失業(ye) 救助製度,將符合條件的困難大學生群體(ti) 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發放失業(ye) 救濟金。
促進大學生就業(ye) 是一個(ge) 係統工程,要注重穩就業(ye) 政策的精準實施和精細化服務,確保實效。一是加強大學生就業(ye) 指導,強化政府、高校、企業(ye) 之間的就業(ye) 服務平台建設,搭建企業(ye) 和畢業(ye) 生之間的中介服務橋梁;二是適應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通過互聯網技術促進雲(yun) 求職、雲(yun) 招聘和雲(yun) 服務,緩解供需兩(liang) 端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就業(ye) 成本;三是建立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ye) 的長效運行機製,通過深化高校教育體(ti) 係改革,加強職業(ye) 技能培訓,提升大學生就業(ye) 能力和社會(hui) 適應性;四要調動社會(hui) 各方就業(ye) 服務力量,匯聚形成穩就業(ye) 促就業(ye) 的強大合力。
(作者:房連泉,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社會(hui) 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