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投資惠民生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速“補短板”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發展工程。《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當前,我國多地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正在提速,包括老舊小區改造、綜合管廊建設、燃氣熱力舊管道更新、汙水垃圾收集處置、內(nei) 澇治理等一批項目正在加速推進。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表示,城市基礎設施兼具社會(hui) 效益及經濟效益,發力城市基建大有可為(wei) 。應進一步完善投融資機製,有序引導更多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
城市基礎設施加速補短板
6月23日,江西南昌西湖區中山路252號院居民迎來了天然氣通氣。這個(ge) 老舊社區因曆史原因多年一直未能通氣。自2010年天然氣進入南昌以來,天然氣建設整體(ti) 提速,但部分老舊社區的管道天然氣覆蓋率依然較低,僅(jin) 市區主城便有約15萬(wan) 餘(yu) 戶尚未接通天然氣。
近年來,雖然我國城市經濟發展迅速,但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有待提高。中國城市規劃院院長王凱表示,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曆史欠賬多,普遍存在設施能力不足、建設標準不高、發展理念落後、運營管理粗放等問題。
“除了天然氣建設存在較大短板外,老舊小區、排水防澇能力、綜合管廊係統、汙水收集、垃圾處理等多方麵設施也亟須進一步加強和升級。”王凱說。
在此背景下,城市基礎設施“補短板”成為(wei) 關(guan) 切點。從(cong) 《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重點任務》到《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再到《“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再到城市燃氣管道更新改造等專(zhuan) 項實施方案,今年多份政策文件釋放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信號。
各地也紛紛製定基礎設施補短板任務清單。山東(dong) 日前發布《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網建設行動計劃》,從(cong) 道路係統、水係統、能源係統、環衛係統、園林綠化係統等六方麵展開建設;浙江計劃2022年新建城鎮燃氣管網1200公裏、完成老舊小區改造不少於(yu) 600個(ge) ;安徽今明兩(liang) 年力爭(zheng) 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00公裏;雲(yun) 南將加強城市防洪排澇、汙水和垃圾收集處理體(ti) 係建設,新開工改造1500個(ge) 城鎮老舊小區。
重點補齊縣域基礎設施短板
今年5月發布的《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首次明確,新一輪新型城鎮化將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業(ye) 內(nei) 指出,當前新一輪城鎮化建設中,縣域基礎設施補短板是重中之重。
華創證券分析師王彬鵬表示,我國縣和縣級市擁有全國超過60%的人口,但從(cong) 2020年數據顯示,縣級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jin) 21.9%,城鎮化建設仍有較大空間。同時,從(cong) 2013年至2020年,縣域政府固定資產(chan) 投資複合年均增長率僅(jin) 0.2%,明顯低於(yu) 其他能級城市。國家發展改革委數據也顯示,縣級城市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chan) 投資僅(jin) 為(wei) 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
王彬鵬表示,縣城及下轄建製鎮在交通設施、水利管網、園林建設、汙水處理、安置住房等方麵存在明顯短板,未來市政公共設施的提檔升級和更新改造是補短板的重要內(nei) 容。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也明確縣域補短板,促進縣城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麵、環境基礎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實現公共設施能力與(yu) 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例如,健全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到2025年,生活汙水處理率提高至95%以上。此外,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到2025年,縣城基本停車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每縣(市)建成等級公路客運站,基本普及公共供水,北方地區縣城集中供熱基本實現全覆蓋。
投資規模料持續擴大
“包括舊改、燃氣等方方麵麵的城市更新是解決(jue) 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的重要民生工程,也是‘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方麵之一。”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總經濟師楊保軍(jun) 曾表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的重要關(guan) 口,需要促進消費恢複發展和擴大有效投資,增強內(nei) 需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全國411個(ge) 城市共實施2.3萬(wan) 個(ge) 城市更新項目,總投資達5.3萬(wan) 億(yi) 元。
業(ye) 內(nei) 指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具有資金投入量大、建設周期較長的特點,需要中長期資金提供支持。預計未來數年,隨著城市化推進,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仍將繼續保持較大的投資規模。
根據住建部此前透露的燃氣管網改造方案來看,到2022年底,全國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力爭(zheng) 開工改造約2萬(wan) 公裏、完成投資額500億(yi) 元。在綜合管廊方麵,據興(xing) 業(ye) 證券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內(nei) 城市綜合管廊合計投資規模將達3542.12億(yi) 元,較“十三五”的2599億(yi) 元增長36.29%。海綿城市建設方麵,據國泰君安研報顯示,預計2021到2030年海綿城市投資規模達7萬(wan) 億(yi) 元,10年複合增長率達16.6%。
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及時、有效地解決(jue) 建設資金籌措問題,將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長期麵臨(lin) 的問題。王凱表示,要真正解決(jue) 城市基礎設施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問題,須構建和完善基礎設施項目價(jia) 格形成機製和市場回報機製。
“從(cong) 融資渠道來看,一些地方尤其是縣域融資渠道較窄,籌資能力較弱,對轉移支付的依賴度更高。因此,引導社會(hui) 資金參與(yu) 基礎設施建設是關(guan) 鍵。”王彬鵬說。
遠東(dong) 資信研究與(yu) 發展部研究員申學峰認為(wei) ,產(chan) 業(ye) 化經營是城市基礎設施發展的趨勢所在。他表示,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對基礎設施的需求日趨擴大,對基礎設施的依存性也逐步提升,隻有產(chan) 業(ye) 化發展,才能讓不斷增長的需求可持續。建議利用PPP、REITs等融資渠道,緩解因項目周期影響,資金長期被占用的問題,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量和投資量不斷擴大的需求。(記者梁倩 汪子旭 崔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