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江南古鎮,一首務實而溫婉的水漾小令

發布時間:2022-07-01 14:27:00來源: 新華日報

  江南古鎮清一色的都是水鄉(xiang) ,水文化的特征在這裏有著最典型的呈現。這些小河雖然不夠寬闊,卻通往太湖、運河、長江,是小鎮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也是文明接納與(yu) 傳(chuan) 播的路徑。那些從(cong) 古流到今的一條條小河,是古鎮人生活的清泉,也是滋養(yang) 文明的泉流。

  江南的古鎮一定是處在水係的最佳位置上,不是被水環繞,就是小河穿城。而鎮內(nei) 小河一定連通著外麵的大河,河與(yu) 河交合相匯,又必定溝通著更龐大水係,可以繞太湖,入運河,或溯長江。水為(wei) 路,船為(wei) 車,在交通不便的從(cong) 前,小鎮人最早擁有了自己的“公路”和“汽車”。船,是水鄉(xiang) 人的翅膀,也是古鎮一道流動的風景。河與(yu) 船的作用之巨,還在於(yu) 經濟和文化的意義(yi) 。

  江南古鎮大多形成於(yu) 明清時期。最早時,這裏應該是一些因為(wei) 市場貿易需要而逐漸形成的“市”,主要具有經濟意義(yi) 。後來人口越聚越多,規模日漸擴大,便形成了“鎮”。因此,“鎮”也是最早城鎮化的表征,而宜居的江南之地是古中國城鎮化發展速度最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至明末時,周莊、南潯、同裏、蕩口等古鎮,居民都在萬(wan) 人以上,蕩口的住戶更是高達5000多戶,可謂人煙密集,商貿繁榮。

  交通是一座城鎮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鎮的繁榮也從(cong) 來離不開河與(yu) 船。在地麵交通欠發達的時代,河就是路,船可當車,水上交通遂成為(wei) 陸上交通最重要的補充。介於(yu) 城鄉(xiang) 之間的城鎮,是當年物資交流的中轉與(yu) 集散之地,也是連接城市與(yu) 鄉(xiang) 村的經濟中心,鄉(xiang) 村農(nong) 民的采購往往是在較近的鎮裏完成,因此水路交通的便利至關(guan) 重要。鎮民多以商工為(wei) 業(ye) ,街巷商鋪鱗次櫛比,商品雲(yun) 集,貿易興(xing) 隆,所以“前店後家”的建築模式成為(wei) 小鎮上最普遍的居家與(yu) 從(cong) 業(ye) 方式。

  商品意識就這樣在小鎮上開始萌芽,經濟貿易活動也為(wei) 小鎮居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河道縱橫、桑榆遍地的江南,自古為(wei) 蠶絲(si) 重要產(chan) 地,蠶桑生產(chan) 曆史可以追溯至春秋時期,作為(wei) 副業(ye) 的蠶絲(si) 生產(chan) 也已有千年之久。早在宋代,南潯鎮便“耕桑之富,甲於(yu) 浙右”,因為(wei) 近在咫尺的輯裏所產(chan) 的桑蠶絲(si) 白亮柔韌、質地優(you) 秀而名甲天下,故坊間有“蠶桑之利,莫盛於(yu) 湖,湖絲(si) 為(wei) 南潯七裏為(wei) 佳”的說法。“輯裏”是村名,原名叫“七裏”,因為(wei) 從(cong) 這裏到南潯鎮正好是“七裏”的距離,後改名“輯裏”。輯裏水柔而絲(si) 韌,普通的蠶絲(si) 隻能吊起一個(ge) 銅錢,而輯裏絲(si) 卻能承受十個(ge) 銅錢的重量,後來皇帝龍袍的織造全部采用輯裏絲(si) 作為(wei) 原料。

  南潯鎮因此成為(wei) 了生絲(si) 、絲(si) 綢的貿易中心,龐大的水網為(wei) 南潯織就了一張四通八達的交通圖。19世紀上海開埠後,隨著生絲(si) 出口量的劇增,南潯鎮迅速成為(wei) 了江南最大的絲(si) 市,呈現出“熙熙而來攘攘往,一日貿易數萬(wan) 金”(《南潯絲(si) 市行》)的繁榮景象。被靈活機智開放的水文化所養(yang) 育的南潯人,性情敏察而善為(wei) ,不僅(jin) 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還憑借著市場培育的靈活機智與(yu) 精明務實走向了大上海這個(ge) 更廣闊的天地。南潯古鎮上,有所謂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說,這些“象”“牛”“狗”所指的,都是鎮裏因商致富的豪門大戶,遍及海內(nei) 外的蠶絲(si) 生意,讓他們(men) 獲利不菲而成為(wei) 當地巨富。

  乘坐小船,聽船娘唱著吳歌,沿著河道悠悠穿越古鎮,領略沿岸的風景勝跡,是最令人愜意的事情。在南潯,岸上蜿蜒長達400米的一組建築令人驚詫不已,這就是聲名遠播的“百間樓”。據傳(chuan) ,百間樓是明代萬(wan) 曆年間禮部尚書(shu) 董份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這組粉牆黛瓦的宏大建築群,空間騎樓相連,築封火山牆,院落之間以券門相隔,樓前有廊簷可避雨遮陽,建築高低錯落,風格古樸雅致,既氣勢宏大又不失江南建築特質,在兩(liang) 岸建築中顯得別具一格。百間樓是跨河建築,兩(liang) 岸樓宇之間,有一座石橋相勾連,沿河條石砌成的護岸整齊劃一,門前的河埠碼頭,既方便貨物運輸和乘船出行,又方便了日常的汲水浣洗。

  比起周莊、烏(wu) 鎮那些旅遊熱地,蕩口古鎮顯得低調和安靜,在這裏,白鵝仍然悠閑地浮水,木船上的魚鷹仍在捕魚,兩(liang) 岸茶肆裏的客人稀少,但更適宜小坐品茗、閑敘,留宿街東(dong) 頭設施一新的民宿,亦可安享小鎮的寧靜。“東(dong) 南巨浸首鵝湖,絕妙煙波萬(wan) 疊圖。雲(yun) 外青山遙映帶,風光得似邑西無。”這是清代詩人杜漢階對蕩口景色的讚美,想來那時蕩口就很讓墨客心儀(yi) ,這裏也是吳門才子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常來之地,因為(wei) 這裏有座“真賞齋”,主人華夏是位著名收藏家,也是才子們(men) 的同道好友。

  向晚的古鎮,常被比喻成一首首溫婉的小令,將詩意的水鄉(xiang) 文化演繹得淋漓盡致。坐在古鎮的長廊之下,看雲(yun) 起雲(yun) 落,船來舟往,煙雨聚散,是一種都市體(ti) 驗不到的奢侈,也是一種現實版的“詩和遠方”,所以都市人趨之若鶩。其實,今天寧靜安謐的古鎮,古時候卻都是商業(ye) 繁華熱地,這些古鎮臨(lin) 近都市、出行便利,又無車馬之喧;擁有各種生活之便,市鎮繁榮又能享受寧靜安適。西塘古鎮別具特色的長廊,最早便緣於(yu) 一個(ge) 商家為(wei) 滿足客人遮風避雨之需而搭建,他的善舉(ju) 為(wei) 其帶來了好名聲、好生意,引得眾(zhong) 商家紛紛效仿,由此廊棚與(yu) 廊棚相連,綿延而成為(wei) 一條千米長廊。更有人在臨(lin) 河一側(ce) 安置靠椅長凳,供人休憩,在營造良好購物環境的同時,也成為(wei) 古鎮的一道獨特景觀,折射出那個(ge) 時代人本意識、服務意識的覺醒。

  江南古鎮或傍水而建,或有水環繞,大多古鎮則有小河汩汩流過;有河就有橋,因為(wei) 橋下要行船,因此古鎮的橋大多是拱形橋。如果說,水賦予了小鎮以詩意和靈氣,那麽(me) 橋則為(wei) 隱於(yu) 郊野的小鎮添了一份通達。

  甪直,一向被稱為(wei) 江南“橋都”,在一平方公裏的鎮區內(nei) 竟有石拱橋72座。這些橋分別建於(yu) 宋、元、明、清,現有41座得以保留。這些橋形製多樣、造型各異,有多孔大石橋、單孔小石橋,有較寬的拱橋,也有窄窄的平頂橋。橋多,是因為(wei) 水多,甪直處於(yu) 陽澄湖、澱山湖、澄湖、金雞湖、獨墅湖“五湖”之中,多條河流環繞小鎮,居中的一條直河溝通了六個(ge) 方向,水陸相交,組成了一個(ge) 大大的“甪”字,“甪直”之名由此而來。

  所有的古鎮都浸潤於(yu) 水,運河之東(dong) 的同裏古鎮,選址和甪直異曲同工,小鎮環抱於(yu) 同裏湖、九裏湖、葉澤湖、南星湖、龐山湖等五湖之中,被譽為(wei) 江南“小威尼斯”。現代園林專(zhuan) 家陳從(cong) 周的一句“同裏以水名,無水無同裏”,揭示了同裏與(yu) 水的密切關(guan) 係。整座古鎮被15條小河分隔成七塊陸地,這七塊陸地又被49座古橋連綴成一個(ge) 整體(ti) 。明代,一些風雅文人在這裏聚會(hui) ,一起評出了“同裏八景”:九裏晴瀾、林皋春雨、蓮浦香風、西津晚渡、水村漁笛、東(dong) 溪望月……幾乎沒有一個(ge) 不沾著濕漉漉的水汽。

  小橋與(yu) 流水,串連起了古鎮,也串連起了曆史的風情。從(cong) 周莊、同裏、甪直、烏(wu) 鎮,到西塘、南潯、蕩口……無論哪座古鎮,有水必有橋,河上的古橋一座連一座,猶如翱翔在五線譜上的一串串音符,構成了一首旋律悠揚的樂(le) 曲。自然,橋的主要價(jia) 值在於(yu) 交通的意義(yi) ,但作為(wei) 一種綜合了文化藝術的勞動創造,各式各樣的橋梁也維係著人們(men) 的審美、文化、生活、習(xi) 俗與(yu) 願景。

  在同裏,鎮子裏每逢有人家辦喜事,披紅掛彩的迎親(qin) 隊伍一定要吹吹打打地過幾座橋。第一座叫吉利橋。在這裏,新郎須按照舊俗完成婚禮的第一環節——“一背二抱三牽手”與(yu) 新娘一起走過吉利橋、太平橋、長慶橋,在鞭炮齊鳴、鼓樂(le) 齊奏和親(qin) 友鄰裏的賀喜聲中,完成傳(chuan) 統婚禮。同裏古鎮的“吉利、太平、長慶”三橋,呈品字形鼎足而立,其間相距不過數十步,“走三橋”的習(xi) 俗早在清代就已流傳(chuan) ,凡婚嫁、祝壽、慶生、孩子滿月,人們(men) 都要走一走三橋。

  最早開放的古鎮周莊,四麵環水,全鎮依水成街,橋街相連,船橋相望,特有的水環境造就了周莊的靈秀風韻和獨特的人文景觀。如今,被陳逸飛納入畫框的“雙橋”已成為(wei) 周莊的文化標誌。雙橋有自己的名字,跨越南北市河的叫“世德橋”,另一座橫穿銀子浜的叫“永安橋”。橋名透露著小鎮人的價(jia) 值認知,而造型質樸、構造精巧的外形,也顯示出水鄉(xiang) 人崇尚自然、與(yu) 世無爭(zheng) 的生活情趣。

  古鎮最重要的橋梁的周邊,往往環繞著酒肆茶樓,這裏人流密集,遊客絡繹,美食薈萃,往往是小鎮的文化經濟與(yu) 信息中心。坐在臨(lin) 河的酒館茶肆裏,人們(men) 或品茗,或小酌,把酒臨(lin) 風,舉(ju) 杯望月,一邊欣賞橋下船影波光、橋畔岸柳行人,一邊隨意閑聊,散淡閑適之中最是小鎮迷人的風情。

  周莊中市河的西口,有一座建於(yu) 清雍正年間的單孔石拱橋——貞豐(feng) 橋。橋兩(liang) 端連接著貞豐(feng) 弄和西灣街。橋下有一家“德記”菜館,有一個(ge) 很魅惑的綽號——迷樓。據說,當年老板的獨生女兒(er) 阿金,容貌清麗(li) 如出水芙蓉一般,當壚賣酒,芳名遠播,遠近食客聞香而來,菜館生意很是紅火。民國才子陳去病、柳亞(ya) 子等南社成員,那時也頻繁出入德記,酣飲暢談之餘(yu) ,亦飽餐秀色。他們(men) 在此指點江山,詩興(xing) 勃發,激揚文字,日積月累竟匯集了百餘(yu) 首詩作,遂輯成了一本《迷樓集》。“迷樓”之名也就成了德記菜館的別稱。今天,迷樓裏的一組蠟像,無聲地向人們(men) 講述著百年前的這一故事。莊若江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