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美學家”張玉能
作者:王傑(浙江大學傳(chuan) 媒與(yu) 國際文化學院教授)
學人小傳(chuan)
張玉能(1943—2022),武漢人。美學家。1967年本科畢業(ye) 於(yu) 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1981年碩士畢業(ye) 於(yu) 複旦大學中文係,此後執教於(yu) 華中師範大學。曾任華中師範大學美術係主任,華中師範大學圖書(shu) 館館長。著有《美學要義(yi) 》《新實踐美學論》《審美王國探秘——席勒美學思想論稿》《席勒的審美人類學》《西方文論思潮》《西方美學思潮》《深層審美心理學》等,譯有《德國古典美學》《秀美與(yu) 尊嚴(yan) ——席勒藝術美學文集》《席勒散文選》《席勒美學文集》等。
我與(yu) 張玉能先生相識在20多年前。大約是1997年,教育部組織編寫(xie) 一套供“專(zhuan) 升本”學生使用的中文學科各門課程教材,我申請了其中的《美學》並得到批準立項。當時,根據教育部師範司的建議,我邀請同樣參與(yu) 了該項目申報的若幹師範院校的資深學者參加編寫(xie) 工作,但很多人都推脫了,轉而推薦與(yu) 我年紀大體(ti) 相當的中青年學者參與(yu) 此項工作,隻有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的張玉能教授親(qin) 自加入編寫(xie) 組,擔任副主編,認真負責地完成了大量編寫(xie) 、統稿工作。該教材2000年出版,2008年出版第2版,一直使用至今。張玉能比我年長十幾歲,那時已是成就斐然的著名學者,卻能如此積極主動地配合我主持的教材編寫(xie) 工作,讓我不由得產(chan) 生了深深的敬意。
張玉能是著名美學家蔣孔陽先生招收的第一屆碩士研究生。他的碩士論文《審美王國探秘——席勒美學思想論》是中國美學史上第一篇研究席勒美學思想的碩士論文。1981年碩士研究生畢業(ye) 後,張玉能被分配至華中師範大學中文係工作,逐漸成長為(wei) 新一代西方文論和西方美學研究的大家。他也一直是中國席勒研究最重要的學者。
張玉能普通人家出身,表達普通人的審美觀,在充滿著“精神貴族”氣氛的美學界是難能可貴的,我喜歡稱他為(wei) “布衣美學家”——有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崇高氣質。
3月17日張玉能因病辭世後,我就想寫(xie) 篇文章,既為(wei) 了紀念張玉能,也為(wei) 了描繪那一代在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浪潮中走出來的美學研究者的學術貢獻和精神品格。我認為(wei) 這是一件有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事。
探秘席勒的審美王國
在中國現代美學發展過程中,宗白華翻譯了康德的《判斷力批判》,朱光潛翻譯了黑格爾的《美學講演錄》、萊辛的《拉奧孔》、柏拉圖的《柏拉圖文藝對話集》,這些翻譯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響了中國美學的思維範式和理論走向。新中國成立以來,學界曾經發生過三次規模廣泛的“美學大討論”,其中都能看到康德美學、黑格爾美學的廣泛影響。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大眾(zhong) 文化的興(xing) 起,席勒的美學思想具有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力。從(cong) 法國學者雅克·朗西埃的“審美革命”理論,到後現代主義(yi) 關(guan) 於(yu) “崇高”的美學研究,再到審美人類學、審美人道主義(yi) 等理論研究,無不受到席勒的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美學界對席勒美學理念的認識和了解,離不開張玉能所做的大量理論工作,包括他對席勒著作的翻譯和對席勒美學思想的研究闡發。
1859年4月19日,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寫(xie) 道:“……你的最大缺點就是席勒式地把個(ge) 人變成時代精神的單純的傳(chuan) 聲筒。”長期以來,國內(nei) 學界的許多人把這封信中所說的“席勒式地”與(yu) 席勒本人的創作以及他的美學思想混淆起來,作出一些簡單的判斷,然而這些判斷是缺乏理論支撐的,導致對席勒美學思想的地位和價(jia) 值的消極評價(jia) 。在這樣的背景下選擇研究席勒,應該說是有一定學術風險的。但張玉能沒有因為(wei) 成見的存在而放棄研究,更沒有因為(wei) 成見的影響而人雲(yun) 亦雲(yun) ,而是在全麵、深刻研究席勒美學主要觀點和範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無論是在舞台上、詩壇上,還是在美學中,席勒都是一個(ge) 偉(wei) 大的資產(chan) 階級人道主義(yi) 者。他不僅(jin) 以他的優(you) 秀劇作和傑出詩篇,而且以他的美學著作,為(wei) 實現人道主義(yi) 崇高理想而戰鬥探索。他的美學思想使他在西方美學史上,特別是德國古典美學發展中占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他的人道主義(yi) 美學體(ti) 係,最充分地表現在他的美學著作《審美教育書(shu) 簡》中。這個(ge) 美學體(ti) 係,不僅(jin) 在德國古典美學的發展中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而且對現代資產(chan) 階級的美學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同時,對馬克思主義(yi) 創始人的美學思想的形成也有不可漠視的啟迪。”(《審美王國探秘》,長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這個(ge) 結論,既是張玉能在充分研究席勒著作基礎上得出的客觀結論,更是他呼喚以人文主義(yi) 思想重構當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努力。張玉能以席勒的德文著作為(wei) 基礎,參照俄文版譯本,獨自編譯完成了40餘(yu) 萬(wan) 字的《席勒美學論文選》和《席勒散文選》。在掌握了第一手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完成了中國美學界第一部席勒美學研究著作《審美王國探秘》。
世紀之交,隨著社會(hui) 轉型,人們(men) 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與(yu) 經濟快速發展不相協調的不良心態、重物質輕倫(lun) 理等問題成為(wei) 不可忽視的社會(hui) 現象,作為(wei) 一種理論回應,張玉能撰寫(xie) 了《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從(cong) 審美人類學的角度進一步研究了席勒的美學思想,探討了美學和人類學基礎、人類學結構以及人類學功能等問題,並聯係實踐美學進行闡述,揭示了席勒美學的理論內(nei) 涵及其當代意義(yi) 。這部書(shu) 通過對席勒美學的深入研究推動了審美人類學這一新興(xing) 學科建構。在我看來,張玉能其實是希望通過席勒美學所蘊含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回答這樣幾個(ge) 問題:審美教育的意義(yi) 何在?審美教育的依據何在?審美教育的標準是什麽(me) ?審美教育的方法或途徑是什麽(me) ?張玉能指出,席勒早在啟蒙主義(yi) 時期就深刻認識到工業(ye) 化社會(hui) 人的異化狀態,提出了以下思想:1.“美”既不是單純的生命現象,也不是單純的形式,而是生活的形式,是真正的人、審美的人的生活形式;2.人隻有在遊戲中感受到“美”才能自由遊戲;人隻有在“人類”這個(ge) 詞的充分意義(yi) 得到實現的時候才能自由遊戲,而隻有當他“遊戲”時,他才是一個(ge) 完整的人。張玉能在書(shu) 中所闡發的席勒的審美人類學的美育思想對我們(men) 開展當代美育工作提供了有意義(yi) 的理論支持和方法論上的指導。
如果說,《審美王國探秘》是張玉能對席勒人道主義(yi) 思想的讚美,是一種學理上的研究,那麽(me) ,他的《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則是對席勒人道主義(yi) 思想和審美人類學理論現實意義(yi) 的深度開拓,是一種把理論在實踐中落實的重要工作。這是一個(ge) 質的飛躍,這種飛躍,體(ti) 現了一個(ge) 美學家對現實社會(hui) 問題的深切關(guan) 注,這是一種深切的人文關(guan) 懷精神。
50餘(yu) 萬(wan) 字的《席勒美學引論》(天津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是張玉能研究席勒美學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該書(shu) 以席勒美學著作德文原著的中譯本為(wei) 依據,全麵、係統、精深地研究了席勒的人道主義(yi) 美學思想體(ti) 係,論述了席勒以人性為(wei) 核心,以美、崇高、喜劇、悲劇及其藝術作為(wei) 審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徑,恢複人性完整性的獨特美學思想體(ti) 係,剖析了席勒主要美學著作的內(nei) 容和表述的特殊意義(yi) 及價(jia) 值。他還揭示了席勒對於(yu) 西方美學發展的重要貢獻:席勒是西方悲劇衝(chong) 突論的奠基人,是西方關(guan) 於(yu) 現實主義(yi) 和浪漫主義(yi) 兩(liang) 大文學主潮論的創立者,是西方崇高與(yu) 悲劇關(guan) 係論的初創者,是西方審美人類學研究的開拓者,是西方完整美的範疇體(ti) 係的提出者,是西方詩歌美學學科的創立者等。通過對席勒在美學上貢獻的係統梳理,張玉能完成了對席勒美學思想重要性和貢獻的理論論證。
在論辯中發展實踐美學
在經曆了80年代的“美學熱”之後,20世紀的最後十年,中國美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在“拿來”各種西方美學理論的熱浪逐漸退潮之後,麵對現實生活提出的新的美學問題,在學理上深化和發展各種美學理論成為(wei) 中國現代美學發展的主要特征。作為(wei) 一個(ge) 從(cong) 80年代“美學熱”中成長起來的研究西方美學和席勒美學的優(you) 秀學者,張玉能將研究的重點逐漸從(cong) 西方美學轉向新實踐美學相關(guan) 問題。從(cong) 1994年至2008年,張玉能發表了40餘(yu) 篇關(guan) 於(yu) 實踐美學和新實踐美學的研究論文,並於(yu) 2001年主持了一個(ge) 國家社會(hui) 科學基金項目課題“馬克思主義(yi) 實踐美學範疇體(ti) 係”,200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專(zhuan) 著《新實踐美學論》。在這一係列論文和著作中,張玉能厘清了一些關(guan) 鍵問題,為(wei) 實踐美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發展實踐美學的過程中,張玉能始終直麵“後實踐美學”的種種詰難:有的學者把“實踐美學”判定為(wei) 一種“知識型的美學”,認為(wei) 其未突破主客對立的二元結構以及古典美學理性主義(yi) 的窠臼(這顯然沒有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觀,簡單化地把“主客體(ti) 關(guan) 係”混同於(yu) “主客觀關(guan) 係”);有的學者以對人類生存方式的三種劃分(“自然”“現實”與(yu) “自由”)作為(wei) “超越美學”的基礎,由此來論證審美屬於(yu) 超越於(yu) 現實的自由生存方式(這一劃分本身過於(yu) 隨意,存在著難以自圓其說的邏輯漏洞,何況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中表明,“自由王國”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之上,而在必然王國裏,“自由”體(ti) 現為(wei) 人們(men) 對必然規律的熟練、自由的掌握和運用,而非隻存在於(yu) 超越性的精神領域)……張玉能一直認為(wei) ,實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是美和審美發生的基礎,也是研究美和審美的邏輯起點。沒有實踐就沒有人、沒有創造,沒有人的自由,也就沒有美和審美。他指出:“整個(ge) 美都是以實踐的、創造的自由作為(wei) 本原、根基的。”(《新實踐美學論》)這個(ge) 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yi) 美學觀的堅持和發展。
針對某些人對“實踐”的誤解或曲解,張玉能認為(wei) ,實踐本身是一個(ge) 多層累、開放的結構,它包括物質交換層、意識作用層和價(jia) 值評估層等三個(ge) 層次。它們(men) 在美和美感的產(chan) 生過程中都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實踐的物質交換層的整體(ti) 作用使得對象具有了美的外觀形式性、感性可感性和理性象征性,而這三者組成了一個(ge) 形式和內(nei) 容不可分割的整體(ti) ,體(ti) 現在某一個(ge) 美的對象之上,可以統稱為(wei) 美的外觀形象性。”“從(cong) 實踐的意識作用層來看,實踐具有需要衝(chong) 動係統、目的建構係統和情感中介係統,它們(men) 使得美具有精神內(nei) 涵性、超越功利性和情感中介性,這些特征可以歸結為(wei) 一個(ge) 總體(ti) 特征,可以稱之為(wei) 情感超越性,它與(yu) 外觀形象性一起構成了美的兩(liang) 大層累結構。”“實踐的價(jia) 值評估層的合規律性評估係統、合目的評估係統、合規律與(yu) 合目的相統一的評估係統,使得實踐生成出來的美的對象的美,具有了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合規律與(yu) 合目的統一性,歸結為(wei) 美的自由或自由的顯現性。正是這種自由顯現性,使得審美對象成為(wei) 塑造人的真正人性的有效手段,使得人在審美對象之中,在審美活動之中,充分地感到自己的自由,超越一切功利限製的、超越一切實存範圍的、超越一切社會(hui) 局限的真正個(ge) 體(ti) 自由。”(《新實踐美學論》)張玉能對實踐的結構及它們(men) 作用的分析有效地印證了蔣孔陽先生所說的美是一個(ge) 多層累、恒新恒異的創造的重要觀點,也充分說明了人類實踐的豐(feng) 富多樣性與(yu) 美的多姿多彩性的密切聯係。
“實踐美學”與(yu) “後實踐美學”之間的正麵遭遇戰,其意義(yi) 誠如旁觀者閻國忠所言:“與(yu) 五六十年代那場討論不同,當前美學的論爭(zheng) 雖然也涉及哲學基礎方麵問題,但主要是圍繞美學自身問題展開的,是真正的美學論爭(zheng) ,因此,這場論爭(zheng) 同時將標誌著中國(現代)美學學科的完全確立。”
張玉能以幾位學者關(guan) 於(yu) 實踐美學的觀點為(wei) 基礎,提出了“實踐—創造—創造的自由”這個(ge) 富有創新意義(yi) 的關(guan) 鍵命題。這個(ge) 命題在新實踐美學理論體(ti) 係中的地位體(ti) 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第一,他提出實踐是以物質生產(chan) 為(wei) 中心,包括物質生產(chan) 、精神生產(chan) 、話語生產(chan) 的感性的、現實的活動;實踐是美、審美和藝術作品真正的曆史起點。第二,他主張實踐過程中的自由創造是美和美感產(chan) 生的原因,自由的創造表現在對象中是美,體(ti) 現在主體(ti) 上就形成美感。第三,“實踐—創造—創造的自由”是新實踐美學建構自己獨特美學範疇體(ti) 係的軸心。張玉能認為(wei) ,人類的“實踐—創造—創造的自由”是一個(ge) 曆時性的過程和一個(ge) 共時性結構,因此,它不僅(jin) 有不同的自由程度和不同的自由境界,而且還有自由、反自由、不自由和準自由四個(ge) 維度:美是顯現人類自由的形象的肯定價(jia) 值;醜(chou) 是顯現人類反自由的形象的否定價(jia) 值;崇高(剛美)是顯現人類準自由的形象的肯定價(jia) 值;幽默和滑稽是顯現人類不自由的形象的矛盾性價(jia) 值,幽默是內(nei) 美外醜(chou) 的不自由形象,滑稽則是內(nei) 醜(chou) 外美的不自由形象。在這些美的範疇之內(nei) 還有一些亞(ya) 範疇:美可分為(wei) 柔美(優(you) 美)和剛美(崇高),柔美又可分為(wei) 優(you) 美、優(you) 雅、秀美,剛美又可分為(wei) 壯美、崇高、大美;醜(chou) 可分為(wei) 陰醜(chou) 和陽醜(chou) ,陽醜(chou) 又可分為(wei) 畸形、鄙陋、卑劣,陰醜(chou) 又可分為(wei) 怪異、怪誕、荒誕;幽默又可分為(wei) 機智、諧謔、戲仿;滑稽又可分為(wei) 諷刺、譏誚、反諷。因此,一個(ge) 以“實踐—創造—創造的自由”為(wei) 軸心,通過審美關(guan) 係體(ti) 現在對象世界中的美的範疇體(ti) 係就建立起來了,這是張玉能對實踐美學的重要貢獻。從(cong) 學理上看,張玉能對實踐美學的發展,一方麵受益於(yu) 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另一方麵,更為(wei) 關(guan) 鍵的是,從(cong) 學理層麵闡釋和論證了馬克思主義(yi) 美學通過審美和藝術而改造世界的思想。
努力做一個(ge) 實踐型知識分子
“實踐型知識分子”是英國馬克思主義(yi) 文論家和文化研究領軍(jun) 人物托尼·本尼特的一個(ge) 重要觀點。托尼·本尼特認為(wei) ,在當代社會(hui) ,批判性知識分子已經不能有效地推動社會(hui) 發展,隻有積極參與(yu) 社會(hui) 實踐,把知識分子的人文關(guan) 懷通過實踐轉變成改造世界的行動,知識分子的使命才能真正實現。
2013年,已是古稀之年的張玉能退休了,但他依然保持著旺盛的學術創造力。退休後,張玉能每年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20餘(yu) 篇。即使身患絕症,他仍然老驥伏櫪,筆耕不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對於(yu) 這種現象,作為(wei) 張玉能曾經的合作者,我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wei) ,作為(wei) 一個(ge) 平民出身的高級知識分子,張玉能對學術事業(ye) 懷著一腔與(yu) 德國古典美學大師們(men) 同樣的激情。20世紀90年代,他從(cong) 奧地利訪學回國後,當時的校領導考慮到他出國前已經擔任過美術係主任和圖書(shu) 館館長的工作經曆,建議他向校級領導方向發展,還與(yu) 他有過一次談話,但張玉能謝辭了領導的建議,回到文學院做普通教授,也開始了他學術上新的征程。此後,他在席勒美學思想研究、西方美學史研究和新實踐美學的理論探索等領域不斷耕耘,取得了很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張玉能的心目中,世俗性的成功和待遇雖然重要,但是,能在學術上有所貢獻,特別是在學術史上留下腳印,是他最為(wei) 看重的。因此,對於(yu) 現實的名利、地位,張玉能十分淡泊,但內(nei) 心卻像康德、席勒、黑格爾、費爾巴哈和馬克思一樣,有一種崇高的學術激情。因此,張玉能成為(wei) 工作到生命最後一天的學者。在去世之後,他投稿的論文還在各種刊物上陸續發表。例如我們(men) 《馬克思主義(yi) 美學研究》上刊發的論文《朗西埃的“3W”藝術史》就是張玉能辭世後一個(ge) 月出版的。
如果說在20世紀80年代“美學熱”中,美學家們(men) 大都以“批判性知識分子”的形象出現,並且在“撥亂(luan) 反正”“思想解放”的美學研究中得到了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和支持的話,那麽(me) ,在進入21世紀之後,隨著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改變,特別是隨著以康德式的美學概念為(wei) 基本框架的“美學大廈”逐漸“瓦解”,大眾(zhong) 化的人民美學逐漸興(xing) 起和發展,美學研究中“人類學轉向”“社會(hui) 學轉向”逐漸深入,形式美學向日常生活美學、當代藝術批評美學逐漸轉變,實踐性知識分子逐漸走向了美學研究的前台。在歐洲美學方麵,馬克思、席勒、雷·威廉斯、雅克·朗西埃、阿蘭(lan) ·巴迪歐、特裏·伊格爾頓、齊澤克等就是這樣的知識分子。
作為(wei) 一名真正的、純粹的當代知識分子,作為(wei) 一個(ge) 著名美學家,張玉能更看重自己的學術生涯。他堅持馬克思喜愛的格言“走自己的路”,始終以馬克思主義(yi) 美學的“實踐美學”和席勒美學思想研究為(wei) 主線,雖然也廣泛地涉及審美心理學、審美人類學、西方美學思想史、後現代主義(yi) 思潮等理論所提出的理論問題,但是他的研究始終圍繞著馬克思和席勒的美學思想展開,對當代美學諸多熱點問題的討論也有自己的理論主張,而不是隨波逐流,人雲(yun) 亦雲(yun) 。在消費主義(yi) 文化已經滲透到人文學科研究和美學研究之中的當代社會(hui) ,張玉能這種特立獨行的學術品格格外引人注目。
張玉能和他研究的席勒都是“布衣美學家”。席勒出現在德國啟蒙主義(yi) 興(xing) 起的“狂飆突進”運動時代,張玉能出現在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這一中國現代化的重要曆史階段,我們(men) 可以從(cong) 他們(men) 的學術激情中,感受到來自生活的強大力量。在我看來,正是在這些布衣美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卡爾·馬克思通過審美活動改變世界的願景,正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
(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學人論學
隨著社會(hui) 生產(chan) 力的發展,人類用於(yu) 生產(chan) 勞動的時間逐漸減少,到19世紀中後期8小時工作製基本上確立起來,因此,“日常生活”的概念就有所改變和轉移,基本上把8小時的工作時間劃出了“日常生活”之外,而主要用來指8小時工作之外的“吃、喝、玩、樂(le) ”之類的平庸瑣事和休閑度假的活動,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吃、喝、拉、撒、睡,衣、食、住、行,娛樂(le) 、休閑、度假等平常、平凡、平淡、平庸的生存活動。說得理論化一點就是:每個(ge) 社會(hui) 成員個(ge) 體(ti) 每天必須進行的最基本的平平常常的生存活動,一般不包括生產(chan) 、戰爭(zheng) 、政治等重大活動;或者用匈牙利著名哲學家阿格妮絲(si) ·赫勒的界定就是“那些同時使社會(hui) 再生產(chan) 成為(wei) 可能的個(ge) 體(ti) 再生產(chan) 要素的集合”。因此,也可以說,“日常生活”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兩(liang) 種生產(chan) 論”中的“人的個(ge) 體(ti) 的生產(chan) ”,與(yu) “物質生產(chan) ”相對待和相聯係。那麽(me) ,非常清楚,人的日常生活也在不斷地與(yu) 人發生審美關(guan) 係,日常生活不斷地在審美化、藝術化。法國著名哲學家和社會(hui) 學家列菲伏爾對資本主義(yi) 的全麵異化,尤其是日常生活的異化進行了強有力的批判,並且提出了改變日常生活的要求,他的口號是:“改造生活!”“技術為(wei) 日常生活服務!”“讓生活變成一件藝術品!”“不要改變雇主,而要改變生活的被雇傭(yong) !”“把注意力放在生活的喜悅上!”也就是說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藝術化是克服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異化以後的社會(hui) 理想。
從(cong) 社會(hui) 發展的趨勢來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也是美學的本根。按照馬克思主義(yi) 實踐美學的根本目標來看,就是要培養(yang) 全麵自由發展的人,而在這一根本目標上,日常生活審美化恰恰是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一個(ge) 社會(hui) 表征。
日常生活審美化,對於(yu) 不同的人群和個(ge) 體(ti) 來說並不是完全同一的。尤其是在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和由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向共產(chan) 主義(yi) 社會(hui) 過渡的社會(hui) 主義(yi) 社會(hui) 中,人群之間和個(ge) 體(ti) 之間的差異還是非常巨大的,盡管在“日常生活”的理論抽象的內(nei) 容和形式上可以說大體(ti) 是一致的和相近的,但是,在“日常生活”的現實具體(ti) 內(nei) 容和形式上卻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甚至還具有相當大的區別,也就是我們(men) 一般所謂的“高低之分”“雅俗之分”“文野之分”。因此,為(wei) 了更好地、更具體(ti) 地、合乎現實地理解和闡釋“日常生活的審美化”,我們(men) 根據世界資本主義(yi) 和社會(hui) 主義(yi) 的具體(ti) 發展現實,把它區分為(wei) 三個(ge) 向度:精英化,大眾(zhong) 化,市井化。
對於(yu) 它們(men) 的具體(ti) 表現進行細致的描述似乎是一種篇幅巨大而又難以窮盡的事情,在此我們(men) 不必過於(yu) 執著於(yu) 細節,而隻是必須指明,日常生活審美化是有區別的,有層次的,有高低之分、文野之分、粗細之分的,不可一概而論,更不能簡單地、籠統地提“日常生活的審美化”,甚至把這種籠統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當作一種值得大書(shu) 特書(shu) 、高度關(guan) 注的現實現象,以至於(yu) 要求美學和文藝學必須以這種籠統的“日常生活審美化”作為(wei) 自己的主要研究對象,否則就是美學和文藝學的失誤、失語、失職。
——摘編自《日常生活審美化與(yu) 美學的本根》,《新實踐美學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張玉能自選集》,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