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北上”到“融入”,新港劇何以圈粉三代觀眾
作者:王彥
“被一句港劇台詞激勵了十年”“港劇為(wei) 什麽(me) 吸引三代觀眾(zhong) ”,連續幾天,港劇都在熱搜榜上占據一席。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新華網聯合優(you) 酷發布《2022港劇觀看報告》。有幾項數據頗引人關(guan) 注:2021年,僅(jin) 在優(you) 酷港劇場這一平台,觀眾(zhong) 就刷出了近40億(yi) 小時的總時長;港劇受眾(zhong) 從(cong) 60後到00後覆蓋三代人,90後與(yu) 00後合計占比42.8%;偏愛港劇的省份裏,地域文化切近的廣東(dong) 省排在第一,幾千公裏外的東(dong) 北三省均躋身前六,連同蘇浙滬、京津冀形成了一條港劇文化紐帶。
一直以來,在香港的諸多城市名片裏,港劇都是其中閃耀的一張。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許多內(nei) 地觀眾(zhong) 對香港生活、都市職場的直觀了解,正是始於(yu) 港劇及其經典角色;那麽(me) 香港回歸祖國25年來,港劇如同一麵透鏡,它折射著香江永奔流的時代,記錄下社會(hui) 變遷中的精神氣和煙火氣,更見證了香港的影視創作生態從(cong) “北上”到“融入”內(nei) 地市場、不斷孵化新港劇新經典的迭代演進。
流變的“港味”,不變的中華文化基因
一年40億(yi) 小時,觀眾(zhong) 在港劇場看什麽(me) ?“煲劇”,這個(ge) 追劇動詞或可提煉觀眾(zhong) 看港劇品“港味”的心態。
於(yu) 創作者,“港味”有著開放性的定義(yi) 。
在寰亞(ya) 電視製作有限公司行政總裁、上影寰亞(ya) 執行董事陳德修的理解中,“港味”在乎班底、演員等客觀創作要素,也是主觀上“接了香港的地氣”。香港邵氏兄弟國際影業(ye) 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及總經理樂(le) 易玲認為(wei) ,“港味”本身流動不居,“每個(ge) 年代的‘港味’都會(hui) 有點變化”。對白、節奏、美學風格是“港味”的一部分,《葉問》等功夫片裏的忠孝仁義(yi) 、家國情懷同樣承載著濃鬱“港味”。
而據香港TVB NEW WINGS LTD(定製劇/同步劇/合拍劇)總監鍾澍佳的觀察,“無論小市民還是大家族、家庭劇還是商戰片,任何題材的港劇,最終會(hui) 回歸到人性人情,它的價(jia) 值輸出是正能量的。觀眾(zhong) 會(hui) 對那些瞬間感到特別溫暖,港味就是一種生活味、人情味”。
《2022港劇觀看報告》證實了港劇創作者與(yu) 內(nei) 地觀眾(zhong) 心意相通。經典台詞票選中,“做人呢,最重要是開心”“笑口常開,好彩自然來”“一家人就是要齊齊整整”位列前三位;談及喜愛港劇的原因及觀看收獲,“學會(hui) 重視家庭”“更加熱愛事業(ye) ”“正能量治愈人心”等都是高頻詞。在觀眾(zhong) 心裏,港劇的“港味”可以體(ti) 現在專(zhuan) 業(ye) 過硬的職業(ye) 劇、節奏緊湊的刑偵(zhen) 劇、敘事流暢的商戰劇中,但無論哪種類型,劇中幾乎都貫穿著人倫(lun) 親(qin) 和的情感紐帶、樂(le) 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這些,恰是中華民族能夠心心相印的共同的精神氣質、不變的文化基因。
基於(yu) 如此“港味”內(nei) 涵,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港劇場“煲劇節”官宣了30餘(yu) 部作品,有“情懷殺”,也有新經典。新片片單包括《白色強人2》《法證先鋒5》《破 毒強 人》《廉政狙擊》等;經典片單裏,《使徒行者》《飛虎之潛行極戰》《潛行狙擊》《法證先鋒4》《仁心解碼II》等王牌IP即將回歸。
“北上”的創作者,與(yu) 數以億(yi) 計的觀眾(zhong) 深度“互見”
80後、90後的影視記憶裏,總有一部作品屬於(yu) 邵氏影業(ye) 出品。近年來,邵氏最出名的作品可能是《飛虎》係列、一個(ge) 攜手內(nei) 地平台的口碑IP。樂(le) 易玲介紹,邵氏與(yu) 內(nei) 地同行的牽手始於(yu) 2016年。懂港劇的合作夥(huo) 伴、同根同源的市場,是他們(men) “北上”的最重要緣由。“作品能被100萬(wan) 人、1000萬(wan) 人、數以億(yi) 計的人看到並認同,這會(hui) 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合作就是機遇。”在她看來,香港創作者與(yu) 內(nei) 地合作是某種程度上的深度“互見”。香港演員及其作品被更多Z世代的內(nei) 地觀眾(zhong) 熟悉,而從(cong) 內(nei) 地的優(you) 質作品裏,香港同行看到了不斷升級的製作水準,“我常追內(nei) 地的電視劇和電影,會(hui) 覺得我們(men) 一定要加把勁”。
不必諱言,港劇創作者融入內(nei) 地市場,是經曆過磨合期的。而隨著時間推移,香港與(yu) 內(nei) 地在發展中越發水乳交融,影視文娛領域的交流合作日漸走深。一方麵,《琅琊榜》等內(nei) 地的精品好劇在香港頗受歡迎,其中的價(jia) 值觀和傳(chuan) 統美學贏得極大共鳴。另一方麵,2013年起,優(you) 酷在長視頻平台中率先與(yu) 香港同行達成戰略合作,迄今已步入第十個(ge) 年頭,憑借全網最豐(feng) 富的港劇資源吸附了日益壯大的朋友圈,讓港劇創作者在與(yu) 網友的對話中更深入了解彼此。
醫療劇《白色強人2》正在熱播,網友一邊感慨“拍職業(ye) 劇,TVB是硬核的”,一邊細數劇中在深圳取景的畫麵。做強自身鮮明特質的同時,“無痕”融入更多內(nei) 地元素,該劇由此被視作合拍港劇的一個(ge) 成功範本。監製羅永賢說:“近10年來,我們(men) 與(yu) 內(nei) 地同行合作頻繁,和內(nei) 地觀眾(zhong) 也在網上有很多互動。中國太大了,南方和北方、城市與(yu) 農(nong) 村,口味都會(hui) 不同,但我覺得是‘和而不同’。香港與(yu) 內(nei) 地,是要融為(wei) 一體(ti) 的,所以我們(men) 做劇的取向,不僅(jin) 僅(jin) 要感動一座城市、一個(ge) 地方的人,更是要感動一個(ge) 國家的人。”
至於(yu) 鍾澍佳,他儼(yan) 然是老資格“北漂”了。2005年起,他把家安在了北京。如今有時候回香港,“生活反而有點不習(xi) 慣”。
新模式、新視野、新用戶,港劇場升級進行時
鍾澍佳說,港劇一度麵臨(lin) 發展瓶頸,“因為(wei) 隨著網絡的發達、電子產(chan) 品的更新、視頻網站還有自媒體(ti) 的興(xing) 起,整個(ge) 世界文化產(chan) 業(ye) 都發生了劇變”。當觀眾(zhong) 的觀賞水平、欣賞要求越來越高,影視行業(ye) 的活力續航,必須要進步、要創新。
樂(le) 易玲和陳德修持相似觀點:港劇麵對的環境早已遠遠超出電視台固定受眾(zhong) 。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是一場“所有人與(yu) 所有人”的競爭(zheng) ,無論哪裏出品的劇集,都要站到與(yu) 全球流媒體(ti) 競爭(zheng) 的戰場上。這樣的格局下,港劇創作的吐故納新是必然。以用戶畫像為(wei) 例,很長一段時間,港劇的內(nei) 地受眾(zhong) 多在30歲以上,是在童年深受港劇影響的一批人。他們(men) 消費港劇時往往是消費情懷。因此,吸引年輕人是港劇保持迭代的關(guan) 鍵,否則就永遠隻能看到固定的陣容,一直打情懷牌。
2018年起,優(you) 酷以港劇經典片庫打底,加上平台和港劇片方的深度合作打出“新港劇”招牌,形成了長視頻平台上獨一無二的“港劇場”。優(you) 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認為(wei) ,“新港劇”就是新模式、新視野、新用戶:新模式是指內(nei) 地與(yu) 香港班底的融合;新視野是指在經典港劇基礎上加入國際化的故事內(nei) 核;新用戶是指打破港劇“師奶觀劇”的局限,吸引更廣泛年齡層的用戶追劇。
2020年,懸疑愛情劇《歎息橋》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憑借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考究的攝影風格,該劇在豆瓣上收獲了8.7的高分。此後,《刑偵(zhen) 日記》《逆天奇案》《家族榮耀》等新港劇,在視頻平台上均取得了較好的播出效果。這類新港劇內(nei) 容與(yu) 拍攝手法不拘一格,大膽實驗、求新求變,呈現出與(yu) 絕大多數觀眾(zhong) 印象裏不同的港劇。
更重要的是,依托內(nei) 地市場,港劇與(yu) 內(nei) 地文化、互聯網市場交互融合發展,共同參與(yu) 當下的中國敘事。(王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