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曉剛:用AR技術開啟未來
戴上高科技隱形眼鏡,隨著視線移動,很快能自動識別目標——這種想像中的科幻場景,如今正在被AR技術變為(wei) 現實。
北京市石景山區點石商務公園的梟龍科技展廳裏,有一麵掛著數十張專(zhuan) 利技術證書(shu) 的“榮譽牆”,造型各異的AR智能眼鏡依次擺放在展示櫃上。成立於(yu) 2015年的北京梟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梟龍科技”),已成為(wei) 國內(nei) 發展速度最快、技術實力最強的AR企業(ye) 之一。
“AR技術和大眾(zhong) 熟悉的VR技術不同,VR是虛擬現實,人們(men) 是完全沉浸在虛擬世界裏的,但AR是增強現實,當人們(men) 戴上AR裝備,既能夠看到周圍的環境,又可以看到虛擬出來的信息,比如圖像或者數據。”梟龍科技董事長兼CEO、90後史曉剛說,相比之下,AR技術要求更高、更難實現,它不僅(jin) 能夠帶來身臨(lin) 其境的感受,還能夠突破空間、時間等限製,是當前全球科技發展的重點之一。
作為(wei) 2022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史曉剛還獲得了“中國青年創業(ye) 獎”“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等榮譽。創業(ye) 6年,他帶領團隊突破多項關(guan) 鍵核心技術,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書(shu) 寫(xie) 青年創業(ye) 者的勵誌故事。
“青春是用來奮鬥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史曉剛說。受哥哥影響,史曉剛從(cong) 小就喜歡鼓搗新奇的電子產(chan) 品,高中開始參加各種創新大賽,在北京理工大學就讀時,他的一大半時間都“泡”在實驗室裏。大學畢業(ye) 後,在華為(wei) 公司工作不到兩(liang) 年,史曉剛就辭職踏上了創業(ye) 之路,將目光鎖定在剛剛興(xing) 起的AR技術。
AR眼鏡中的光學顯示模組,相當於(yu) 手機的顯示屏,它所需的光柵波導技術是其中最核心、成本最高也最不成熟的技術。史曉剛說:“利用突破前的國外現有技術,打造出的光學顯示模組並不能滿足顯示效果好、體(ti) 積小兩(liang) 項條件。我們(men) 的研究從(cong) 零開始,這是研究中最難的一部分。”
“掌握核心技術是一家創業(ye) 公司最大的價(jia) 值。”史曉剛說,全世界都在起步和探索AR技術,“相當於(yu) 大家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線上,國內(nei) 的創新環境一點也不比國外差,我們(men) 憑什麽(me) 做不出來!”
從(cong) 仿真軟件到設計光學方案,再到調試、加工、量產(chan) ……在一間幾十平方米的辦公室裏,史曉剛帶領團隊專(zhuan) 注於(yu) 做好底層技術,穩紮穩打,從(cong) 走過的彎路中不斷反思、調整、再出發。
曆經兩(liang) 年多的反複測試、調整,梟龍科技終於(yu) 突破了光柵波導等關(guan) 鍵核心技術,成為(wei) 繼美國微軟公司後,全球範圍內(nei) 極少數掌握光柵波導核心原理和工藝的公司之一。
鏡片的大小,是AR智能眼鏡能否更廣泛應用到各社會(hui) 場景的關(guan) 鍵。史曉剛和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最新技術,將智能眼鏡鏡片的厚度縮小到不超過兩(liang) 毫米,比普通的近視鏡鏡片都要薄,而且智能眼鏡上用來進行虛擬影像投影的光機,也做到了隻有指甲蓋三分之一大小。
“在這一行,不堅持肯定走不長遠。這不是一門生意,做生意是市場需要什麽(me) 就做什麽(me) ,能夠快速投入、快速回報。但是我們(men) 這個(ge) 技術不一樣,是在什麽(me) 都沒有的情況下去突破,在一張白紙上作畫。”史曉剛說。新思路的背後是上百次實驗,每失敗一次,幾十萬(wan) 元投入就打了水漂。創業(ye) 6年,史曉剛和團隊攻克了多項AR核心技術,取得AR核心專(zhuan) 利120餘(yu) 項,研發出多款行業(ye) 領先的重量級AR產(chan) 品。“在AR技術領域,我們(men) 絕對處於(yu) 世界前列。”史曉剛自豪地說。
史曉剛帶領梟龍科技研發的AR技術產(chan) 品,已廣泛應用於(yu) 消費、工業(ye) 、安防、軍(jun) 工等領域。
“AR技術未來的應用會(hui) 非常廣,將是一個(ge) 顛覆性技術。”史曉剛認為(wei) ,未來3-5年,AR技術會(hui) 深入應用到人們(men) 的生活中,他甚至大膽預測,未來,手機等移動設備將會(hui) 被輕便的AR智能眼鏡替代,“那將是一個(ge) 虛擬和現實結合的舞台”。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吳曉東(dong)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