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玉米提:舞者不設限

發布時間:2022-07-06 11:31:00來源: 《中國新聞》報

  【《中國新聞》報記者 劉軍(jun) 白藝嬌 報道】六月末的傍晚,北京鳳凰嶺景區附近的村子,安靜得出奇。一處不大的院落被打理得規整精致,屋內(nei) 的擺設簡潔而富有民族特色:手工銅質茶壺、花紋綺麗(li) 的掛毯……這是中央民族大學舞蹈教師玉米提的新家。這個(ge) 一身白衫、笑容滿麵的帥氣青年,是第一個(ge) 獲得全國性舞蹈比賽金獎的新疆籍男子。當天,麵對《中國新聞》報記者,玉米提分享了自己學習(xi) 舞蹈的經曆,也勾勒了新疆地區各民族舞蹈文化的傳(chuan) 承路徑。

  進京學藝 見誰都喊“王老師好”

  都說學舞蹈最重要的是童子功,但是玉米提在12歲“高齡”才開始接受正規指導。在這之前,他是一個(ge) “人來瘋”的小孩,“會(hui) 走路就會(hui) 跳舞,會(hui) 說話就會(hui) 唱歌”,無論在什麽(me) 場合,隻要音樂(le) 響起,他就會(hui) 跟著節拍扭動身體(ti) 。觀眾(zhong) 越多,跳得越起勁兒(er) 。1999年,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現國防大學軍(jun) 事文化學院)到新疆招生,3000多人報名,名額隻有30個(ge) 。12歲的玉米提成為(wei) 幸運兒(er) ,擠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

  在火車上,他聽到有漢族孩子打招呼“王老師好”,以為(wei) 漢語稱老師為(wei) “王老師好”,於(yu) 是暗暗記下。到了學校,他熱情地向每一個(ge) 迎麵走來的老師打招呼“王老師好”,把老師們(men) 都叫懵了。後來他才知道漢族姓氏和維吾爾族的名字完全不同,他誤把“王老師好”當成了禮貌用語的固定搭配。此事一時在學校傳(chuan) 為(wei) 笑談。為(wei) 了更順暢的溝通,學校專(zhuan) 門給維吾爾族孩子們(men) 配備了語言老師,讓他們(men) 從(cong) 最簡單的“a、o、e”學起,而漢族的孩子們(men) 學的是初中的課程,這讓玉米提很不服氣:都是同齡人,我為(wei) 什麽(me) 不能跟他們(men) 一樣學“之乎者也”?在一再要求下,第二年他轉到漢族學生的班級,經過努力學習(xi) ,很快便可以和漢族同學們(men) 交流了。

  專(zhuan) 業(ye) 課上,玉米提一開始的差距也很明顯。初進校門,那些有舞蹈基礎的同學橫叉、豎叉都已經練得很好,這讓劈橫叉能疼哭的玉米提羨慕不已。骨子裏的好勝心又來了,他晚上綁著腿、壓一字馬睡覺,醒來腿都是麻的,就這樣堅持了幾周,每天綁著自己睡覺,然後痛苦地醒來,咬著牙扛過了軟度這一關(guan) 。

  玉米提很快成為(wei) 老師眼裏的“好苗子”。他暗暗給自己定好了“5年規劃”——在軍(jun) 藝的5年裏,要在中國舞蹈界的奧斯卡“桃李杯”上拿獎。2003年,玉米提如願以償(chang) ,憑借《可愛的一朵玫瑰花》摘得第7屆“桃李杯”舞蹈比賽民族民間舞少年男子組表演一等獎。這也是維吾爾族人第一次站上全國性舞蹈比賽的最高領獎台。此後,他又陸續在CCTV舞蹈大賽、韓國首爾國際舞蹈大賽獲得一等獎;2006年,玉米提第二次參加“桃李杯”比賽,再度把一等獎收入囊中……12歲離家到北京闖蕩的維吾爾族少年,終於(yu) 在舞蹈界闖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大膽創新 “先想人為(wei) 何而舞”

  2019年,玉米提從(cong) 總政歌舞團退役,成為(wei) 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的一名教師。

  從(cong) 教學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跳了這麽(me) 多年的舞蹈,他又有了全新的感悟。比如維吾爾族舞蹈對身體(ti) 的要求很多,約束性較大,很容易把身體(ti) “鎖住”。而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自由、個(ge) 性,喜歡跳現代舞。能不能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讓維吾爾族舞蹈也偶爾“爆炸”一下,燃起來?他常對學生說的一句話是:“先別想‘維吾爾族舞蹈’怎麽(me) 跳,就想人該怎麽(me) 跳舞。”

  創新必然會(hui) 帶來爭(zheng) 議,但玉米提認為(wei) 有爭(zheng) 議才會(hui) 有進步。就像“西部歌王”王洛賓當初改編新疆民歌,外界也有很多不同聲音,但是“如果沒有王洛賓老師的堅持和創作,如今我們(men) 會(hui) 失去多少好聽的歌曲啊!”

  玉米提經常鼓勵學生,要有一顆勇敢的心,大膽創新、不要害怕犯錯。他也曾經曆過備受爭(zheng) 議的時刻,當年跳《盤子舞》,在演繹方麵進行了不少創新,當時也引來一些非議。“但那次表演之後,大家開始爭(zheng) 相效仿。”

  說到這兒(er) ,玉米提笑了笑,“我認為(wei) 這就是時代與(yu) 時代之間跨越的必經之路,總要有人帶頭邁出這一步。”

  民間挖寶 “把老玩意兒(er) 變得酷酷的”

  每逢假期,玉米提都會(hui) 去各地做田野調查。他去過內(nei) 蒙古,在遼闊的草原上,蒙古包零星散落,那一刻他突然理解了奔放灑脫的蒙古族舞蹈背後隱藏的底色——孤獨。這也是為(wei) 什麽(me) 蒙古族舞蹈總給人一種溫暖的人情味的原因。

  “隻有了解了各民族文化的積澱,舞蹈中的表達才能打動人。”他到了雲(yun) 南翁丁古寨,發現佤族姑娘們(men) 特別靦腆矜持,完全不像佤族的甩發舞裏表現得那麽(me) 火辣;他還去東(dong) 北探究朝鮮族舞蹈跟西域舞蹈的關(guan) 聯……這些采風的經曆,讓玉米提感受到各民族之間密切的文化關(guan) 聯,也體(ti) 悟到這些文化關(guan) 聯映射到肢體(ti) 動作上的深遠意義(yi) 。下一步,他最想做的就是把新疆各民族舞蹈中的“好東(dong) 西”認真挖掘一下,“把老玩意兒(er) 變得酷酷的”。

  玉米提很有自信,“這就跟樹一樣,沒有根,樹很快會(hui) 倒;光有根,不去生長也毫無意義(yi) ”。

  凡是能在民眾(zhong) 之中廣泛流傳(chuan) 的民族舞蹈,無不是在守住根基的基礎上,去創新、嫁接、融合。“就像楊麗(li) 萍老師的孔雀舞,來源於(yu) 傣族舞蹈,在此基礎上又添加了很多舞蹈新元素,於(yu) 是大家普遍都認為(wei) 這個(ge) 舞蹈很新穎、很美。所以不去給自己設限、不給舞蹈設限,才有機會(hui) 見識到更廣闊的天地。”

  走出校園 舞蹈不分職業(ye) 和業(ye) 餘(yu)

  除了在專(zhuan) 業(ye) 院校教學生跳舞,玉米提還走出校園,走進了“廣場舞”群體(ti) 。

  “維吾爾族舞蹈由於(yu) 節奏感強、步伐簡單,很多廣場舞愛好者願意跳。”在玉米提看來,舞蹈不分職業(ye) 和業(ye) 餘(yu) ,隻要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發自內(nei) 心的想去舞動,跳出來的舞蹈就會(hui) 有靈魂。

  玉米提一開始懷著好奇走進廣場舞的隊伍裏。了解之後,他發現,這些廣場上的“舞者”對於(yu) 舞蹈的執著和熱情不亞(ya) 於(yu) 一個(ge) 職業(ye) 舞蹈演員,這讓他深受感動。舞蹈帶給這個(ge) 群體(ti) 的正是舞蹈存在的意義(yi) ——讓人快樂(le) 、給人慰籍。

  因此,玉米提決(jue) 定為(wei) 這個(ge) 群體(ti) 提供一係列專(zhuan) 業(ye) 係統的教學,讓他們(men) 也可以有機會(hui) 在這個(ge) 年紀感受專(zhuan) 業(ye) 的訓練和指導,不再穿著張冠李戴的服裝、播放著風馬牛不相及的音樂(le) 。這是喜歡做“五年規劃”的玉米提又一個(ge) 人生規劃:讓廣場舞成為(wei) 傳(chuan) 承中國文化的一個(ge) 領域,讓國人為(wei) 自己的文化代言。

  【人物簡介】

  玉米提,中央民族大學副教授,青年舞蹈家,畢業(ye) 於(yu) 解放軍(jun) 藝術學院,曾就職於(yu) 原總政歌舞團,曾 7 次獲得國內(nei) 外舞蹈比賽金獎並榮立二等功 2 次、三等功 2 次,多次參加國內(nei) 外重大演出並數次登上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hui) 。代表作有《你美麗(li) 了我的人生》《歌聲的翅膀》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