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屏”背後生產方式之變 探究農業智能化發展趨勢
央視網消息:數字農(nong) 業(ye) 不斷發展,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麵再來了解農(nong) 業(ye) 數字化技術員是如何改變生產(chan) 方式,推動農(nong) 業(ye) 向智能化發展的。
位於(yu) 山東(dong) 青島的這個(ge) 智能溫室大棚,占地210畝(mu) ,裏麵種了30多萬(wan) 株番茄,目前正處於(yu) 采摘期。環控室裏,工作人員馮(feng) 祥旭和同事們(men) 正盯著電腦屏幕,查看棚內(nei) 的溫度、濕度等數據變化。
這套種植管控係統就是大棚的“智慧大腦”。棚裏有846個(ge) 傳(chuan) 感器,它們(men) 每時每刻緊盯作物生長情況,土壤pH值、墒情等數據都會(hui) 實時監測並傳(chuan) 回到電腦裏,什麽(me) 時候澆水,什麽(me) 時候施肥,電腦都會(hui) 給出判斷和指令。
鄒智文說,電腦監測進行澆水,不僅(jin) 每座棚能節省水肥95%以上,產(chan) 量也比原來增產(chan) 30%到50%。臨(lin) 近中午,棚內(nei) 光照越來越強,這時電腦數據提示該給番茄降溫,工作人員輕點幾下手機屏,大棚的遮陽簾幕緩緩合攏,番茄們(men) 的這個(ge) 大屋子立馬變得涼快起來。
智慧係統大大節省了人力,然而看似簡單的工作,輕鬆的背後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卻並不簡單。鄒智文告訴記者,他們(men) 不僅(jin) 要懂農(nong) 業(ye) 方麵的知識,需要檢查農(nong) 作物的狀態,對電腦顯示的數據進行核對,還要懂信息技術,根據實際情況有時還需要調整電腦對農(nong) 作物的數據參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