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傳承抗戰精神 讓曆史照亮未來
今年是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發動盧溝橋事變,以此為(wei) 標誌發起了針對中國的全麵侵略戰爭(zheng) 。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麵對侵略,全國各界軍(jun) 民萬(wan) 眾(zhong) 一心、同仇敵愾,聚集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偉(wei) 大旗幟下,譜寫(xie) 了一首首氣壯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
此前,九一八事變發生以後,東(dong) 北軍(jun) 民浴血奮戰、抵抗到底的勇氣與(yu) 決(jue) 心,日漸在中華大地之上喚起了一股抗戰救亡的熱情。不論是從(cong) 平津學生開始擴及全國的一二·九運動,還是張學良、楊虎城兩(liang) 位將軍(jun) 發動的西安事變,都展現著全民族抗戰的社會(hui) 與(yu) 群眾(zhong) 基礎。但在侵略者打出“和平”幌子,以及國民黨(dang) 當局消極抗戰姿態的影響下,心存幻想者有之,耳聾目盲者有之,醉生夢死者有之,賣國求榮者亦有之。日軍(jun) 悍然發動了全麵侵華戰爭(zheng) ,驟然驚醒那些仍在沉睡的國人。
“七七事變”的爆發,徹底撕下了日本軍(jun) 國主義(yi) 者的虛偽(wei) 假麵,侵略者鐵蹄所至之處的慘狀,是比任何雄辯都更有力的現實證據。在血與(yu) 火的錘煉之中,中華民族的團結與(yu) 覺醒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作家巴金1937年8月在戰火紛飛的上海寫(xie) 道:“這一次全中國的人真的團結成一個(ge) 整體(ti) 了。”從(cong) 那時起,大江南北,長城內(nei) 外,全體(ti) 中華兒(er) 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四萬(wan) 萬(wan) 同胞在這場國難麵前展現出的凝聚力,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麵貌,在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鑄就了偉(wei) 大的抗戰精神。在這種精神的推動之下,抗日戰爭(zheng) 取得了最終勝利,中華民族也迎來了由近代以來陷入深重危機走向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曆史轉折點。
在某種意義(yi) 上,沒有抗日戰爭(zheng) ,就沒有今天的中國。十四年抗戰曆史以及與(yu) 這段曆史相伴的民族記憶,深刻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正因如此,我們(men) 才永遠不能遺忘這場戰爭(zheng) ,將其立為(wei) 鼓舞一代代人自立自強的精神豐(feng) 碑。我們(men) 銘記曆史,從(cong) 來不是為(wei) 了延續仇恨,更不是針對特定國家,而是以史為(wei) 鑒,從(cong) 國土淪陷的慘痛曆史中,汲取國家落後分裂、對侵略者妥協退讓的教訓,進而激發奮勇向前的鬥誌和決(jue) 心。
2020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zheng) 勝利75周年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zheng) 的壯闊進程中孕育出偉(wei) 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愛國情懷與(yu) 民族氣節、英雄氣概與(yu) 必勝信念,不會(hui) 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褪色。我們(men) 現在所處的是一個(ge)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抗戰精神的力量不僅(jin) 適用於(yu) 戰爭(zheng) 年代,也適用於(yu)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事業(ye) 。
新的曆史條件下,我們(men) 麵臨(lin) 新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仍未結束,不論是國內(nei) 的經濟、民生發展,還是全球視角下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挑戰。在建設國家、為(wei) 人民謀幸福的道路上,我們(men) 應當繼承抗戰先輩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意誌,一路爬坡過坎,克服發展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在國際舞台上,我們(men) 也將永遠銘記法西斯主義(yi) 、軍(jun) 國主義(yi) 帶來的災難,恪守“國強不霸”原則,不懈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
如今,距離“七七事變”已有85載,中華民族也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向著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光輝彼岸奮勇前進。但是,這段曆史依然是永不磨滅的民族記憶,抗戰精神也有著無可取代的意義(yi) 與(yu) 價(jia) 值。身處和平年代,當代青年還當學史明理,讓曆史照亮未來,讓抗戰精神永續傳(chuan) 承,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征程中,不負韶華,不負時代。
青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