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guan) 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製,用最嚴(yan) 格的製度、最嚴(yan) 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親(qin) 自謀劃、親(qin) 自部署、親(qin) 自推動的重大製度創新。自2015年正式建立以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製度剛性和權威,推動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決(jue) 策部署得到堅決(jue) 落實;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強化係統觀念,堅持問題導向、嚴(yan) 的基調,堅持精準科學依法,堅決(jue) 查處一批破壞生態環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決(jue) 一批人民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實踐表明,這項製度建得及時、執行有力,督察中敢於(yu) 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咬住問題不放鬆,成為(wei) 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解決(jue) 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突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yi) 。
舉(ju) 一綱而萬(wan) 目張,落一子而滿盤活。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體(ti) 現了黨(dang) 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麵領導,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意誌和堅強決(jue) 心。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堅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從(cong) 思想、法律、體(ti) 製、組織、作風上全麵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開展了一係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決(jue) 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經過不懈努力,全黨(dang) 全社會(hui) 推動綠色發展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美麗(li) 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之所以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最根本的原因在於(yu) 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為(wei) 黨(dang) 中央的核心、全黨(dang) 的核心掌舵領航,在於(yu) 有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科學指引。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為(wei) 什麽(me) 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麽(me) 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揭示了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的根本規律,揭示了經濟發展與(yu) 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guan) 係,揭示了生態產(chan) 品的本質屬性,揭示了生態是統一的、平衡的自然係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係的有機鏈條,為(wei)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前進道路上,隻要我們(men) 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走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就一定能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you) 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生態係統保護和修複、生態環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必須鍥而不舍、馳而不息。”“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wei) 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汙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guan) 鍵時期。要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著力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統籌汙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努力建設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中國。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堅決(jue) 做到令行禁止,確保黨(dang) 中央關(guan) 於(yu) 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決(jue) 策部署落地見效。要總結運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製度建立實施以來的成果和經驗,圍繞大局、服務大局,始終堅持問題導向,把握重點和關(guan) 鍵,推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不斷向縱深發展。
“我國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具有許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國現代化是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men) 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周圍,全麵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心懷“國之大者”、勇於(yu) 擔當作為(wei) ,以實際行動迎接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台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