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現場 與不朽相遇——讀《紅色氣質》
【讀書(shu) 者說】
作者:陳晉(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紅色氣質》是一部貼近讀者閱讀規律、彰顯圖文結合優(you) 勢的書(shu) 。講究的圖片讓你睜大雙眼,精到的文字讓你細心體(ti) 會(hui) 。該書(shu) 由新華社微紀錄片《國家欄目》已播節目精選編輯而成,擁有天然的視覺表達和語言升華優(you) 勢。但把紀錄片轉換為(wei) 圖文書(shu) ,卻又不是當一回搬運工那麽(me) 簡單。選什麽(me) 內(nei) 容,怎樣結構,如何配文,才能使讀者一冊(ce) 到手,不像看紀錄片那樣零零碎碎,而是帶著新的期待走進一個(ge) 相應完整的曆史和精神通道,去迎接和感悟動人心魄的情感風景,是需要水平、需要創新的。《紅色氣質》成功了,不僅(jin) 使它成為(wei) 一種獨立的文化產(chan) 品,而且其本身也擁有了一種特殊的“氣質”。
紅色氣質:用精神串起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百年奮鬥風采
全書(shu) 逐次呈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新民主主義(yi) 革命、社會(hui) 主義(yi) 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新時代四個(ge) 曆史時期的奮鬥風采。書(shu) 中對這四個(ge) 時期的篇目概括很有味道,分別是“為(wei) 有犧牲多壯誌” “敢教日月換新天”“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hui) 有時”,有氣勢不凡和詩意含蓄的大曆史感覺。每篇又下沉為(wei) 不同專(zhuan) 題,最後由一組題為(wei) “見證”的圖片畫麵,帶出每個(ge) 曆史時期的重大事件,營造出比較完整的曆史通道。
在書(shu) 中,這個(ge) 曆史通道主要是由不同時期的奮鬥風采彰顯出來的。全書(shu) 雖然有合乎曆史邏輯的遞進延展,但又不是著意去勾連大曆史脈絡,沒有講太多的大道理,也不是格式化的表達,而是通過一組組圖片,一個(ge) 個(ge) 人物,一幕幕場景,一段段文字,串起了建黨(dang) 精神及其延展出來的抗日精神、抗聯精神、紅岩精神、兩(liang) 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焦裕祿精神、塞罕壩精神、改革開放精神、特區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脫貧攻堅精神、抗疫精神、科學家精神……這些不同時期的奮鬥風采,展現出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一路走來的整體(ti) 精神麵貌,這就是以思想引領時代,以信念塑造品格,以奮鬥感召群眾(zhong) ,以犧牲揭示永恒。概括起來,全書(shu) 體(ti) 現了四個(ge) 精神主題,就是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黨(dang) 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曆史經驗的決(jue) 議》中,對黨(dang) 在四個(ge) 時期奮鬥風采的概括:浴血奮戰、百折不撓;自力更生、發憤圖強;解放思想、銳意進取;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說《紅色氣質》反映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精神譜係史,應該是可以的。
紅色氣質:成功呈現的關(guan) 鍵在細節的選取和表達
所謂氣質,就是品格精神。紅色氣質是指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獨特的黨(dang) 性品格、言行方式、精神血脈。用“紅色氣質”來指代“紅色精神”,或許是覺得它比品格精神這樣的稱謂來得更有審美韻味,更能散發魅力,也更需要細節的精到選取和生動表達。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不同凡響的特殊品格和精神氣質,不是從(cong) 理論上推導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幹出來的,它注定是從(cong) 人物言行和具體(ti) 事件中生發出來,體(ti) 現於(yu) 重大考驗麵前的選擇,包容在日常奮鬥的細節之中,因而擁有生動的審美著力點。該書(shu) 選取建黨(dang) 精神一路延展至今的幾段坐標式的動人風景,通過細節化的還原,讓一幅幅可視可讀的紅色氣質場景撲麵而來,一個(ge) 個(ge) 生動鮮活的人物事件被永遠定格,讓讀者回到現場,和曆史對話,同精神重逢,與(yu) 不朽相遇。
不朽的紅色氣質,在書(shu) 中濃縮於(yu) 瞬間,鑲嵌於(yu) 光影,再配以簡潔的文字,升華了動情點。其中,既有人們(men) 熟悉的李大釗、瞿秋白、方誌敏、左權、趙一曼、王孝和、江竹筠……這些著名共產(chan) 黨(dang) 人,在生命最後一刻的光影風采,特別是他們(men) 對國家、對未來、對後代是如何眷戀、祝願和期待的細節,更有許多人們(men) 此前並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很少見到的圖片檔案,起到直撲心扉、撼動心靈的閱讀效果,由此告訴人們(men) ,紅色氣質的審美感染空間多麽(me) 細膩而深厚。
比如,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先頭船上的10多個(ge) 戰士,幸存了下來,但他們(men) 卻倒在了解放上海的戰鬥中;修建川藏公路的戰士們(men) 在怒江兩(liang) 岸的懸崖陡壁上劈山開路,以及怒江大橋邊上那座澆鑄進築路戰士身軀的橋墩照片;治理黃河時,一個(ge) 叫戴金德的工人,用身體(ti) 去堵水柱噴湧的大堤漏洞;深圳特區初創時那個(ge) 獎勵“四分錢”的改革故事,以及深圳首次土地使用權公開拍賣的圖片;還有,那張讓我注目良久的塞罕壩創業(ye) 者們(men) 住過的窩棚和地窨子舊圖片……當讀者回到這些人們(men) 熟悉或陌生的紅色氣質現場,曆史的現場就有了充滿詩意的張力,精神的不朽顯示出穿透時空的魅力。
2016年,95歲的瞿獨伊麵對鏡頭唱起了《國際歌》。2021年,瞿獨伊榮獲“七一勳章”。先烈求索,後輩追隨;歲月老去,信仰永恒。這便是傳(chuan) 承的力量。圖片選自《紅色氣質》
紅色氣質:連接起與(yu) 讀者的情感紐帶
紅色氣質為(wei) 什麽(me) 能夠感染人,因為(wei) 它源發於(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初心使命,本來就植根與(yu) 人民。就像《紅色氣質》呈現人民解放軍(jun) 打進上海後自覺在街頭馬路上露宿的圖片時,所配文字解讀的那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上海這一仗,是解放,更是守護,守的是人民的心。”在紅色氣質鑄造者的人生故事裏,主角從(cong) 來不是他們(men) 自己。他們(men) 的所有奮鬥、一切犧牲,都是為(wei) 了人民的未來,為(wei) 了由普通人組成的國家和民族的未來。
他們(men) 為(wei) 人子女、為(wei) 人父母、為(wei) 人夫妻、為(wei) 人兄弟姐妹,自然擁有普通人必然和應該擁有的情感和眷戀。紅色氣質不可避免地孕育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美德的土壤中,有著貼近普通人的訴求願望和價(jia) 值判斷。為(wei) 此,這本書(shu) 在多數人物的呈現上,用了很大心思去挖掘紅色氣質鑄造者的親(qin) 屬們(men) 的認知和感受,引出和英雄們(men) 的對話,說明他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朽和不朽的方式。
比如,瞿秋白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犧牲前寫(xie) 道,他留戀的是“這美麗(li) 的世界的欣欣向榮的兒(er) 童”,包括“女兒(er) ,以及一切幸福的孩子們(men) ”。女兒(er) 瞿獨伊的回憶是,“他犧牲的時候,我哭出病來了。我始終不明白,儒雅的書(shu) 生和壯烈的革命者,哪一個(ge) 是我的父親(qin) ?”再如,江竹筠走向刑場的時候,把所有的東(dong) 西都送給了其他難友,身上唯一帶著的是兒(er) 子彭雲(yun) 的照片,與(yu) 此相應,書(shu) 中把一家三口唯一一張合影,截取成三幅圖片,最後剩下的是彭雲(yun) 一人。還有,一個(ge) 叫王榮浩的普通技術工人,因為(wei) 參加原子彈的研製工作,除了退休證上的證件照,竟沒留下其他照片,去世後留給妻子的隻有自家院子裏的一棵核桃樹,而書(shu) 中呈現的,正是白發妻子坐在那棵核桃樹下不盡思念的圖片。關(guan) 於(yu) 脫貧攻堅楷模黃文秀,書(shu) 中除呈現黃文秀生前一張照片和她寫(xie) 的日記外,還有她父親(qin) 黃忠傑的兩(liang) 幅照片,一幅是他和黃文秀遊覽天安門城樓,一幅是代替女兒(er) 領獎時擦拭淚水,有人問老人家:如果能再選一次,你還會(hui) 讓自己的女兒(er) 畢業(ye) 後回到家鄉(xiang) 嗎?父親(qin) 回答:“會(hui) !”。
用親(qin) 屬的眼光來回看英雄的精彩過往,用親(qin) 屬的感受來撫摸英雄的高光時刻,由此呈現出來的紅色氣質,也就使讀者生發出更為(wei) 感同身受的心靈共鳴,並且肅然起敬。同時也說明,偉(wei) 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wei) 大,百年大黨(dang) 的紅色氣質,有血有肉,真實可信,並且在今人的感受中,繼續升華、傳(chuan) 承不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