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樟子鬆故鄉——紅花爾基的綠色崛起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靜遠 彭俊 於(yu) 曉丹):走進紅花爾基樟子鬆國家森林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寫(xie) 著“樟子鬆故鄉(xiang) ——紅花爾基”的觀賞石。
紅花爾基樟子鬆國家森林公園位於(yu) 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鄂溫克族自治旗境內(nei) ,坐落在紅花爾基林業(ye) 局紅花爾基林場施業(ye) 區內(nei) ,總麵積6726公頃,以四季常青的沙地樟子鬆係統和浩瀚無垠的草原濕地景觀為(wei) 主。
這裏不僅(jin) 有亞(ya) 洲最大、我國唯一集中連片的沙地樟子鬆林帶,而且河流縱橫、湖泊遍布、物種資源豐(feng) 富、動植物種類繁多,並且與(yu) 廣袤的鄂溫克草原、巴爾虎草原毗鄰。
紅花爾基樟子鬆國家森林公園為(wei) 國家4A級景區。在旅遊社交分享網站上,許多遊客都將此地列為(wei) 呼倫(lun) 貝爾旅遊必去的打卡地之一。
不砍樹也能致富
從(cong) 過去依靠天然林商業(ye) 性采伐,到如今發展特色林下經濟、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這座大興(xing) 安嶺西麓小鎮的成功轉型,見證著幾代林業(ye) 人用智慧和力量創造的奇跡。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在“以糧為(wei) 綱”的特殊曆史背景下,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解決(jue) 溫飽問題,內(nei) 蒙古大興(xing) 安嶺周邊地區開始在林間空地和林緣地帶開墾種植糧食作物,鄂溫克旗的耕地基本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
鄂溫克草原是呼倫(lun) 貝爾草原的核心地帶,是重點生態功能區,產(chan) 業(ye) 發展以牧業(ye) 為(wei) 主,同時,鄂溫克旗地處幹旱半幹旱地帶,年平均降水量僅(jin) 為(wei) 350毫米。曆史上開荒形成的已墾森林草原大麵積沙化退化,土地現狀和水資源已經無法支撐粗放式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嚴(yan) 重危害大興(xing) 安嶺及周邊地區生態平衡,成為(wei) 新的生態安全問題。
一場還林還草、挽救綠色的行動就此展開。
今年50歲的王全起是紅花爾基林業(ye) 局專(zhuan) 業(ye) 森林消防隊隊長,也是一名護林員,日常工作主要就是造林和撲火。提起家鄉(xiang) 這些年的變化,他說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林子變大了、遊客變多了”。
據介紹,2015年以來,紅花爾基林業(ye) 局共完成各類造林任務2.2萬(wan) 公頃,其中人工造林1.88萬(wan) 公頃、封山育林0.32萬(wan) 公頃、義(yi) 務植樹1.22萬(wan) 株,義(yi) 務植樹基地已形成規模。森林覆蓋率也由1956年的3%上升到如今的41.66%,實現森林資源麵積和蓄積的持續雙增長。
麵對全麵停止天然林商業(ye) 性采伐和國有林區改革的新機遇,紅花爾基林業(ye) 局重點打造以森林生態旅遊為(wei) 主導的優(you) 勢產(chan) 業(ye) ,積極開發森林生態旅遊項目,完善森林公園旅遊基礎設施,建立生態采摘園,探索適合本地區的林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模式。
一係列舉(ju) 措的實施既保護了生態,也延長了林業(ye) 產(chan) 業(ye) 鏈,同時為(wei) 當地剩餘(yu) 勞動力提供了就業(ye) 機會(hui) ,增加了林區職工經濟收入,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增強了職工群眾(zhong) 的生態保護意識。
科技撐起生態“保護傘(san) ”
樟子鬆現為(wei) 國家二級珍貴保護樹種,具有防風固沙、抗旱、耐貧瘠等特點,有極強的天然更新能力。
沙地樟子鬆是呼倫(lun) 貝爾沙地南端重要生態防線和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也是國家重要貯碳基地,承擔著保障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的曆史重任。
紅花爾基林業(ye) 局國家樟子鬆良種基地保護站站長朱曉梅介紹,紅花爾基林業(ye) 局現有采種林、母樹林近10萬(wan) 畝(mu) ,其中國家重點母樹林基地1.49萬(wan) 畝(mu) ,2010至今生產(chan) 良種5500餘(yu) 公斤,可育苗約1100畝(mu) ,可供治沙造林約80萬(wan) —120萬(wan) 畝(mu) 。
“我們(men) 所從(cong) 事的工作,就是樟子鬆林木種苗生產(chan) 繁育以及樹種的遺傳(chuan) 改良,主要開展的是林木育種技術引進、推廣及應用。”
朱曉梅表示,隨著國家進入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的新時代,她和同事們(men) 身上肩負著更重的擔子,通過創新育種技術,開展多目標育種,研究培育抗逆性更強、遺傳(chuan) 增益更高的繁育材料,實現新種質、新品種創製與(yu) 良種的推廣使用。
目前,基地已經開展了高遺傳(chuan) 值建園材料收集122份,營建完成樟子鬆種子園309畝(mu) ,並與(yu) 專(zhuan) 家合作開展了“不同世代樟子鬆遺傳(chuan) 資源評價(jia) ”。此外還營建完成良種示範林、子代測定試驗林、種質資源保存林等,初步形成了“引、繁、育一體(ti) ”,功能齊全的樟子鬆林木良種繁育基地。
“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騎著摩托到林區溜達。”王全起的一天是從(cong) 林區巡護開始的,在這裏工作了20多年,他對自己所負責的林區情況了如指掌。“哪怕是晚上也不會(hui) 迷路。”他打趣道。
包括王全起在內(nei) 的管護人員是林區森林管護體(ti) 係的末梢。為(wei) 了打擊和查處各種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wei) ,紅花爾基林業(ye) 局建立了“林業(ye) 局→林場→中心管護站→管護站→管護人員”五級森林管護體(ti) 係,層層簽訂責任狀和管護協議。
此外,林業(ye) 局還推行GPS航跡管理模式,為(wei) 管護人員配備GPS衛星導航儀(yi) 等設備,將管護員GPS巡護航跡轉到地形林相圖上,對巡護數據進行後期統計,真實反映巡護的林班、路線、巡護時間及裏程等數據,建立管護工作量化考核指標,促進管護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我的父親(qin) 就是林區的老工人,我對樟子鬆的感情特別深。”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紅花爾基人,王全起親(qin) 曆了家鄉(xiang) 的轉型與(yu) 蛻變,而他數十年來穿行其中的茫茫林海,也見證著幾代林業(ye) 人的艱苦努力和默默奉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