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明之美看東方|知古鑒今,以考古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發布時間:2022-07-26 16:47:00來源: 光明網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考古是和古人的一次對話,出土文物不僅(jin) 蘊含著豐(feng) 富的曆史信息,更延續和承載著民族精神家園的結晶。近年來,考古逐漸撕下了往日的神秘麵紗,通過積極尋找與(yu) 流行文化的結合點,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展示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根與(yu) 魂。為(wei) 剖析“考古熱”的生發機製和傳(chuan) 播規律,探究中國考古學行穩致遠的有效之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曆史學部主任,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接受光明網專(zhuan) 訪。

  光明網:過去,考古學是一個(ge) 相對冷門的專(zhuan) 業(ye) ,大多數人通過一些影視劇、綜藝節目、文學作品予以了解,但在此過程中公眾(zhong) 也對考古產(chan) 生了一些誤區。那麽(me) ,考古學究竟是研究什麽(me) 的?

  王巍:考古是一門跟自然科學聯係最密切的人文科學,通過出土的實物資料與(yu) 曆史文獻相結合,研究古代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社會(hui) 生活。我們(men) 能從(cong) 考古學的基本方法中看到自然科學的影子:考古地層學劃分文化層,從(cong) 地質學引進而來;考古類型學區分不同的器物,從(cong) 生物學引進而來。通過田野調查,今人發掘過去人們(men) 的生活遺留和文化遺存,可能是墓葬、居址、石窟寺等,還原古代的生活場景,再現古代文明的豐(feng) 富多彩。而通過科技考古的各種自然科學技術,能夠研究玉器產(chan) 地、銅器成分、人體(ti) 中所含同位素,了解當時人們(men) 的飲食習(xi) 慣、遷徙過程等。因此,考古不僅(jin) 是在研究遙遠的過去,其價(jia) 值更在於(yu) 以古鑒今,與(yu) 社會(hui) 公眾(zhong) 息息相關(guan) 。今人通過考古研究民族起源、文明發展,並從(cong) 中獲得文明交流、構建人民命運共同體(ti) 的啟示,探究中華文化的根與(yu) 魂。

  在考古社會(hui) 化的過程中,公眾(zhong) 會(hui) 受到一些影視劇、綜藝節目、文學作品的影響,將考古同盜墓相提並論。而實際上考古和盜墓是涇渭分明的,一個(ge) 是科學研究,一個(ge) 是違法行為(wei) 。對於(yu) 墓葬而言,文物本身所承載的信息有限,但墓葬形製、埋葬方式、遺物擺放方式中卻蘊藏著大量信息。墓葬一經盜墓賊盜掘,盡是滿目瘡痍,即使能如數追繳回失竊文物,墓葬裏大量的信息也已被破壞,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考古作為(wei) 一門嚴(yan) 肅的科學,要做的不僅(jin) 是研究古代人們(men) 的生活,更要守護中華文明的遺產(chan) ,堅決(jue) 同盜墓等違法犯罪行為(wei) 作鬥爭(zheng) 。

  光明網:《中國考古大會(hui) 》《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國家寶藏》等文物節目吸粉無數,“考古盲盒”火遍全國,三星堆更是成為(wei) 國內(nei) 考古界“頂流”。您認為(wei) ,是什麽(me) 觸發了公眾(zhong) 對考古的熱情和興(xing) 趣?如何讓“考古熱”延續下去?

  王巍: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men) 的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有餘(yu) 力提升自己的精神需求。考古是一個(ge) 新奇的、充滿想象的學科,人們(men) 通過“三星堆”這類直播,還有包括《中國考古大會(hui) 》《國家寶藏》在內(nei) 的綜藝節目,越來越關(guan) 注和感受到文物之美、中華文明之美,在這樣的基礎上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考古熱”。

  要讓“考古熱”持續下去,應不斷深化考古大眾(zhong) 化和社會(hui) 化。考古人員通過田野挖掘,在腦海中再現遺址的完整圖景,然而這無法直接傳(chuan) 遞給大眾(zhong) 。數字化技術、5G技術,甚至元宇宙概念的出現,打破了考古學科專(zhuan) 業(ye) 性與(yu) 大眾(zhong) 化間的藩籬,使得人們(men) 在虛擬場景中看見遺址的本來樣貌和修建過程,體(ti) 會(hui) 古人的生活習(xi) 慣和宗教信仰,實實在在地拉近了考古與(yu) 公眾(zhong) 的關(guan) 係。在《三星堆奇幻之旅》數字交互空間中,人們(men) 可以到神廟中旁觀古蜀國祭神的場景,亦可到居民房屋中查看房屋構造和擺設。

  此外,隨著民眾(zhong) 對考古的熱情日漸高漲,以及各級政府對考古工作的重視,考古的前景一片光明。文旅部門和考古機構可以嚐試背靠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資源,依靠成熟的數字技術,打造中華文明大IP主題樂(le) 園,讓廣大受眾(zhong) 通過沉浸式感受,了解中華文明的豐(feng) 富內(nei) 涵、發展曆程、燦爛成就和對世界的貢獻。我建議,第一步可以先從(cong) 各個(ge) 遺址開始做,連點成線、連線成麵,形成“星星燎原”之勢。

  光明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ou) 秀文明資源。您認為(wei) ,如何從(cong) 考古學視角深化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

  王巍:遺跡、文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和文明成就,考古學可以使其為(wei) 民眾(zhong) 所看得見、摸得著。要深刻闡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底蘊內(nei) 涵、發展變化,挖掘其對現代社會(hui) 發展的啟示,需要考古學和其他社會(hui) 科學以及自然科學勠力同心。這是給所有學科提出的新任務和新目標。

  讓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的一個(ge) 重要目的,是要讓青少年意識到中華文明的燦爛輝煌和連綿不絕,增強廣大青少年的誌氣、骨氣、底氣。探源工程的成果不僅(jin) 要進教材,媒體(ti) 宣傳(chuan) 和文藝創作更要齊心協力,讓我們(men) 的中華文明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這對於(yu)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yi) 。

  (光明網記者劉冰雅、實習(xi) 記者於(yu) 思琪采訪整理)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