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人才培養壁壘如何打破

發布時間:2022-07-26 17:2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始於(yu) 機遇,陷於(yu) 廣袤,進於(yu) 魅力”,從(cong) 初識語言學,到“越陷越深”,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專(zhuan) 業(ye) 大二學生梁昱時常感歎。語言學猶如一座待開發的金礦,它隱匿了無數寶藏,同時還在不斷產(chan) 生新的化學反應,等待探究者的永遠都是意外之喜。

  “在過去的兩(liang) 年裏,我每天都被這樣的驚喜包圍。”梁昱說。剛踏入大學校園時,她就帶著滿腔熱情一頭紮進了語言學的汪洋大海,“那個(ge) 時候,學術論文幾乎是一篇沒看過,甚至連學術是什麽(me) 都不知道”。

  盡管還是“學術小白”,但梁昱總有股衝(chong) 勁兒(er) ,也正是因為(wei) 這份熱愛,讓她誤打誤撞地闖進了北京語言大學語言學係教授盧德平的視野裏。

  大一寒假時,梁昱進入了盧德平教授創建的“本碩博去層次化科研創新團隊”。

  嚐試

  這是一個(ge) 探索去層次化教育的團隊,但探索往往伴隨著質疑。很多人認為(wei) ,“本科生剛從(cong) 高中進入大學,知識很匱乏,怎麽(me) 做學問?怎麽(me) 做研究?”

  盧德平卻堅持要打破這種培養(yang) 壁壘,他認為(wei) :“這是個(ge) 誤區。這個(ge) 誤區影響很大,導致很多人不願意去關(guan) 注本科生,很多教授不願意給本科生上課。但事實上,在實踐中我們(men) 發現,本科生一樣具有巨大的培養(yang) 價(jia) 值。”

  如何打破這種培養(yang) 困局?盧德平開始策劃:“要形成一視同仁的團隊。”

  在盧德平的組織和指導下,這個(ge) 由本碩博各個(ge) 學習(xi) 階段學生組成的學術團隊,不斷吸納著有誌於(yu) 學術的學生。梁昱也在這個(ge) 團隊中接受到了來自盧德平的全方位指導,在和同學們(men) 的交流討論中碰撞思路和火花,在海量的文獻裏摸爬滾打。

  經過在團隊中一年多的學習(xi) 和訓練,梁昱作為(wei) 主持人,完成了一項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ye) 項目,並成功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

  “盧老師還帶我參加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hui) 第十四屆國際中文教學研討會(hui) 、第十一屆中日國際學術論壇,每一次都讓我得到前所未有的體(ti) 驗。兩(liang) 次學術會(hui) 議,盧老師總是將更多的時間留給我發言,讓我更多展示自己,這對我來說是難得的鍛煉,在這個(ge) 過程中,我真實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梁昱說。

  引路

  在輔導這個(ge) 由多層次、多個(ge) 教育階段學生組成的團隊時,盧德平常常跟學生們(men) 強調一個(ge) 詞——學理。

  他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在本科階段,缺少學術訓練,沒有形成學術思維,本科學習(xi) 隻是停留在記憶很多專(zhuan) 業(ye) 知識,缺乏從(cong) 專(zhuan) 業(ye) 知識背後去思考知識形成的原理。這就是我們(men) 經常講的‘學理’。我們(men) 不能停留於(yu) 表麵現象,而要看到這些現象背後的機製和原因。”盧德平說,在團隊日常的學術訓練中,始終要堅持的,就是對意識和思維的引導。

  研一學生張敬昀是該團隊的一員。在團隊組織語言學研討時,在老師和同學的啟發下,他總會(hui) 提出很多關(guan) 於(yu) 語言學科的思考:“我覺得語言學專(zhuan) 業(ye) 的學術關(guan) 切就在於(yu) ,如何用語言來解釋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機製,語言學研究可以為(wei) 社會(hui) 進步提供豐(feng) 厚的理論資源,應用層麵來說也有助於(yu) 開發AI,可以治療言語聽覺障礙、提高語言學習(xi) 效率、促進語言傳(chuan) 播等等。”

  產(chan) 生思考隻是第一步,盧德平說:“我們(men) 要培養(yang) 學生的曆史文化意識、語言發展意識、語言與(yu) 社會(hui) 關(guan) 聯意識,更要提升學生的學術想象能力與(yu) 分析綜合能力。但更不可忽視的,是學術實踐的重要作用。”盧德平向團隊裏的每一名學生不斷強調實踐和成果產(chan) 出的重要性。

  “我們(men) 要引導學生去鑽研語言學領域的重要學術論文及代表性著作,提煉其切入角度及創新思路。同時作為(wei) 教師,也應該將專(zhuan) 業(ye) 課程教學和學術實踐相結合,幫助學生將在課堂上學習(xi) 的語言學專(zhuan) 業(ye) 知識、理論方法,與(yu) 學術團隊聚焦研究的語言問題聯係起來,真正做到學和用的銜接,讓學生由課堂學習(xi) 者成長為(wei) 研究者。”盧德平說。

  實踐

  “要有理念,更要有實踐,理念與(yu) 實踐密不可分。”但邁出實踐的第一步,往往比想象中要難得多。回憶起自己寫(xie) 第一篇論文時,張敬昀說,當時腦海裏蹦出的第一個(ge) 詞就是“痛苦”,“因為(wei) 我的工作進度比較慢,很多東(dong) 西需要反複修改,這個(ge) 過程非常痛苦”。

  張敬昀的實踐之路開始得十分艱難,“這個(ge) 過程中我和盧老師的討論記錄,估計有上萬(wan) 字。每當我有一個(ge) 想法,就找老師幫我判斷這個(ge) 想法的可行性。每討論一次,我就有一點新的體(ti) 會(hui) ,慢慢朝正確的方向調整。這個(ge) 過程對我來說非常珍貴。”

  如果說讀文獻是庖丁解牛,那麽(me) 自己寫(xie) 文章就是親(qin) 手造一頭牛。為(wei) 了讓團隊裏的學生擁有“造牛”的能力,盧德平幾乎是挨個(ge) 手把手教。

  張敬昀回憶說:“盧老師會(hui) 告訴我們(men) ,第一步要怎麽(me) 去定位,自己要造一頭什麽(me) 樣的牛?是耕牛、水牛、還是犀牛?然後怎麽(me) 去查找牛的藍圖,還要創新地去改進這個(ge) 藍圖,然後把這個(ge) 藍圖一點一點實現出來。自己做一遍,就有新的理解;再做一遍,理解就更深一點。”

  張敬昀造的“這頭牛”在今年3月順利發表。

  2019級研究生姚曉霞即將進入博士學習(xi) 階段。回憶起在盧德平指導下和團隊成員共同度過的3年時光,她表示,在團隊學習(xi) 中“能力被認可,得到鍛煉,是很激勵人心的”。

  在一些高校,本科生不被允許進入課題組,這讓很多有潛力的本科學生失去了很多實踐和鍛煉的機會(hui) ,信心備受打擊。

  姚曉霞說:“在我們(men) 的團隊裏,有博士學兄學姐,也有本科學弟學妹。我曾和本科的學弟學妹們(men) 一起,深入南鑼鼓巷的社區,對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語言景觀進行研究。”她從(cong) 不認為(wei) 年齡和學曆階段是能力的象征。“在共同學習(xi) 、共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men) 就會(hui) 發現,學術發展是有規律的,很多問題都是共通的,和年齡和學曆階段無關(guan) 。同樣處於(yu) 學術入門道路的同學,在起步的時候都有一樣的問題,大家互相學習(xi) ,‘以人為(wei) 鏡’,也能夠發現自身的不足,從(cong) 而加以改正”。

  在去層次化的教育探索中,要讓以本科生為(wei) 主體(ti) 的團隊成員參與(yu) 到課題設計、推進、結項全過程。盧德平表示,團隊成員通過個(ge) 體(ti) 的創新能力和學術業(ye) 績證明在團隊中的價(jia) 值,產(chan) 生輻射效果,形成一種相互追趕競爭(zheng) 的態勢。團隊內(nei) 部定期進行研討,交流研究進度及經驗,也能幫助學生形成先進幫助後進的風氣,同時還能防止少數團隊成員被邊緣化,幫助他們(men) 建立信心。

  求索

  梁昱到現在也不敢確定,自己未來是否能夠具備走學術道路的能力,她說,自己目前還處在錘煉能力的探索階段。但盧德平對梁昱的成長充滿了信心,始終鼓勵她走上學術道路。

  學生在探索自我成長的路徑,教師也在探索人才的培養(yang) 方式。

  “盧老師和我們(men) 經常在一起交流探討,包括去層次化教育的核心是什麽(me)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趙楊對盧德平組建的“本碩博去層次化科研創新團隊”教育理念十分讚賞,“這個(ge) 團隊和團隊中的學生所獲得的成績非常顯著,效果也是很明顯的”。

  談起去層次化人才培養(yang) 方式,趙楊表示:“我認為(wei) 去層次化,就是不要把本碩博的學術界限劃得那麽(me) 清楚。我們(men) 不應隻關(guan) 注一個(ge) 標簽,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是學術型研究生還是專(zhuan) 業(ye) 型研究生,更應該注重的,是這個(ge) 學生受到的是什麽(me) 樣的學術訓練和做研究的能力。”

  趙楊認為(wei) ,能力的訓練,要趁早,“不要認為(wei) 研究就隻是研究生、博士生的事,不是一定要到博士階段再訓練,那個(ge) 時候就已經晚了”。

  “培養(yang) 研究型人才要趁早。”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魏暉在學生學術能力培養(yang) 方麵,也有著相似的觀點,他認為(wei) ,“很多學科,尤其是工科專(zhuan) 業(ye) ,從(cong) 初中、高中就開始啟發學生的科學意識,參與(yu) 科學實踐,對培養(yang) 真正的科學家,實際上是具有更大價(jia) 值的。”

  “我認為(wei) 盧老師組建的這個(ge) 團隊,是一次很好的實踐,這樣的探索是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的。”魏暉對“本碩博去層次化科研創新團隊”的教育理念非常關(guan) 注。他表示,“不僅(jin) 僅(jin) 是研究生和博士生。從(cong) 本科階段就開始物色一些比較優(you) 秀的學生,讓他們(men) 能夠盡早進入科研,盡早進行研究方法的訓練,這種對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ang) ,是我們(men) 非常需要重視的,是值得提倡和鼓勵的,在政策上我們(men) 也應當給予更多的支持。”

  關(guan) 於(yu) 如何更好地推進這樣一個(ge) 創新型團隊的建設。盧德平有很多願景。“我們(men) 要以具體(ti) 的學術實踐為(wei) 培養(yang) 學術思維的手段,以論文產(chan) 出成果為(wei) 映射學術思維發展的‘鏡子’,從(cong) 專(zhuan) 業(ye) 知識入手,圍繞語言所密切關(guan) 聯的社會(hui) 現實,讓學生形成觀察社會(hui) 、了解社會(hui) 、參與(yu) 社會(hui) 的意識和能力,讓語言學研究更好的服務國家,服務學術,服務社會(hui) ,更服務創新人才培養(yang) 。”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周呈宣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