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兒童“智能手表”不能成“智能手雷”

發布時間:2022-07-27 15:47:00來源: 中國質量報

  過去,兒(er) 童智能手表隻能提供定位和緊急通訊聯絡等一些簡單功能。如今,其功能越來越豐(feng) 富,可以拍照、上網、打遊戲、社交聊天,日益受到孩子們(men) 的追捧。前瞻產(chan) 業(ye) 研究院的數據顯示,預計未來中國兒(er) 童智能手表行業(ye) 市場規模將以20.9%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並於(yu) 2023年突破200億(yi) 元規模。

  然而,在市場蓬勃發展的背後,兒(er) 童智能手表亂(luan) 象叢(cong) 生,儼(yan) 然成為(wei) “智能手雷”。一些兒(er) 童手表裏可以下載的App多達上百款,其中不乏遊戲類App,很容易導致孩子沉迷其中。還有的App一旦綁定家長手機號,就同步開通免密支付。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孩子可以隨意進行消費,包括支付VIP服務,購買(mai) 遊戲中的皮膚等。此外,今年央視“3·15”晚會(hui) 還曝光了兒(er) 童智能手表信息安全漏洞。各種App安裝後,無需用戶授權就可以拿走定位、通訊錄、麥克風、攝像頭等多種敏感權限,從(cong) 而輕易獲取孩子的位置、人臉圖像、錄音等隱私信息。

  手機在校園被禁之後,兒(er) 童手表成為(wei) 唯一能帶進學校的電子產(chan) 品。一些家長購買(mai) 兒(er) 童手表,是希望隨時獲取孩子的位置,和孩子進行聯係。與(yu) 此同時,廠商也抓住孩子的消費心理,加強社交和娛樂(le) 性功能開發。然而,並非所有的功能豐(feng) 富都是一件好事。

  對於(yu) 孩子來說,心智尚不成熟,缺乏金錢概念,很容易造成衝(chong) 動消費、非理性消費。兒(er) 童智能手表無需密碼即可支付,不僅(jin) 有悖商業(ye) 倫(lun) 理,也違反法律要求。《民法典》明確規定,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為(wei) 無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wei) 。8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wei) 限製民事行為(wei) 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wei) 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

  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發布推薦性國家標準GB/T41411-2022《兒(er) 童手表》,將於(yu) 今年11月1日起實施。作為(wei) 首個(ge) 兒(er) 童手表國家標準,該標準覆蓋了兒(er) 童手表的定位性能、通話、電磁輻射、信息安全等關(guan) 鍵質量安全和性能指標,提出了相關(guan) 評估和檢測方法。除了硬件質量安全外,軟件信息安全也需要立個(ge) 規矩。近日,中央網信辦、國務院未保辦(民政部)、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啟動“清朗·2022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其中包括強化對專(zhuan) 門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手表、智能音箱、平板電腦、早教故事機等智能設備信息內(nei) 容管理,深入排查語音、視頻、文字、圖片、遊戲等場景,全麵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希望有關(guan) 部門以此為(wei) 契機,加強對兒(er) 童智能手表的監管,將專(zhuan) 項整治成果以製度形式固定下來,形成長效機製,切實規範行業(ye) 發展,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張淳藝)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