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北京東城:活化利用“金招牌” 讓文化遺產融入百姓生活

發布時間:2022-07-27 17:37:00來源: 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叢(cong) 芳瑤)7月25日至26日,首屆北京文化論壇落地北京東(dong) 城區舉(ju) 辦。為(wei) 了更好地展示北京特色的城市文化地標,凸顯城市與(yu) 人和諧共處、融合發展,論壇特別選取了北京最具特色的三條觀摩路線,中軸線沿線就是其中之一。

  從(cong) 永定門禦道遺存到鍾鼓樓,這條軸線上,有古韻悠悠的特色古建、有綠色清新的自然景觀,也有多彩豐(feng) 富的文化活動。自古以來,塑造了北京這座城市獨特氣質,深刻影響著百姓的日常生活。

  中軸線成為(wei) 百姓生活大舞台

  登上北京鼓樓的二層麵向南望,在夏日晴朗天空的映照下,近處地安門外大街熙熙攘攘、人流攢動,遠處景山清晰可見,若再從(cong) 高空向南眺望,還會(hui) 看到故宮、天安門、正陽門、永定門等建築景觀。將這些氣勢磅礴的城市景觀串聯起來的,就是長達7.8公裏的北京中軸線。

  早在2011年,北京就啟動了中軸線申遺工作,多年來,經過各部門通力合作,完成了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等中軸線周邊重要遺產(chan) 點位的騰退工作,開放了景山壽皇殿建築群,修繕了一批重要文物建築,貫通了中軸線南段禦道景觀等等,這條古都的脊梁正在重振,北京老城的壯美空間秩序逐步得到恢複。

  保護是一方麵,如何活化利用好中軸線及周邊文化遺產(chan) 資源,讓這些古都文化的“金字招牌”服務好普通百姓,是另一重要方麵。

  根據清華大學教授、北京東(dong) 城文化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呂舟介紹,中軸線及沿線重要文化遺產(chan) 始終都是城市的中心,在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和社會(hui) 生活功能。如北京天壇,2021年修繕改造後的天壇神樂(le) 署凝禧殿重新開門迎客,首次為(wei) 遊客展示了新研究、排練的明代祭祀和宮廷宴饗曲目,讓遊客了解到了天壇神樂(le) 署的曆史文化和中國數千年的禮樂(le) 文化;再如北京先農(nong) 壇,將農(nong) 業(ye) 知識、節氣知識融入到教育教學課程當中,成為(wei) 了周邊學校重要的教學基地;還有北京天安門廣場,始終是國家舉(ju) 辦重要節慶活動的場所。

  “我覺得中軸線其實不存在活化利用的問題,因為(wei) 它就是‘活’的,從(cong) 來沒有‘死’過。”呂舟教授如是說。

  古老會(hui) 館奏響舊曲新聲

  驚險刺激的雜技、優(you) 雅婉轉的舞蹈表演、餘(yu) 音繞梁的京劇唱段……坐在位於(yu) 東(dong) 城區三裏河畔蘆草園青雲(yun) 胡同的顏料會(hui) 館內(nei) ,一出出大戲輪番上演。而這隻是東(dong) 城區利用區內(nei) 會(hui) 館資源,打造“戲劇之城”的一個(ge) 很小切麵。

  會(hui) 館,可以說是曆史留給北京的獨特文化遺產(chan) 。早在明清時期,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子、官紳、工商人士匯聚於(yu) 此,同鄉(xiang) 、同行業(ye) 的人們(men) 便設立會(hui) 館,方便集會(hui) 、住宿,這也間接促進了商賈文化、飲食文化、梨園文化的交織融合。可以說,會(hui) 館見證著多樣的地域文化在北京融合、發展,代表了首都文化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精神氣質。

  依托這一獨特的文化資源,近年來,東(dong) 城區持續推進會(hui) 館文化的挖掘和利用。2021年7月開始,東(dong) 城區大力推進文藝院團進會(hui) 館,諸多精彩的演出頻繁登上會(hui) 館舞台,得到了許多市民的青睞與(yu) 好評。2022年7月,東(dong) 城區又發布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煥發東(dong) 城區會(hui) 館文化活力的若幹措施》,對會(hui) 館建設進行了整體(ti) 規劃設計,“會(hui) 館有戲”序幕全麵開啟,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節目陸續亮相,百年戲台再次煥發光彩。

  “東(dong) 城區出台《關(guan) 於(yu) 進一步煥發東(dong) 城區會(hui) 館文化活力的若幹措施》的目的,就是盡力發掘會(hui) 館活力,把會(hui) 館打造成為(wei) 曆史文化的精華展示館、多元文化的交融共生館、創新文化的融合展示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鑒館,以及消費文化的潮流引領館。”北京市東(dong) 城區委宣傳(chuan) 部王鐵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會(hui) 館有戲”走出了當代會(hui) 館活化利用的第一步,也構架起古今對話的橋梁。隨著逐步實踐“文化+數字”“文化+科技”“文化+旅遊”的新模式,東(dong) 城區獨特的會(hui) 館文化資源將會(hui) 成為(wei) 更富創新創造活力的文化符號。

  “我們(men) 希望通過對會(hui) 館曆史的挖掘,重新煥發會(hui) 館的魅力,為(wei) 大家帶來更多新的消費空間和文化空間。”王鐵峰表示。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