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鏡頭丨涼亭下的座談會
2022年4月11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xiang) 毛納村考察調研。村寨涼亭裏,鄉(xiang) 親(qin) 們(men) 正議農(nong) 事。
“總書(shu) 記好!歡迎到我們(men) 村做客。”
“來吧,咱們(men) 一塊兒(er) 坐坐,都介紹介紹自己。”沿著平整的鄉(xiang) 村水泥路走進涼亭,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坐到村民們(men) 中間。
“我叫王啟望,是返鄉(xiang) 創業(ye) 大學生”“我叫王進友,是村裏的生態護林員”“我叫高力,是水滿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隊隊長、毛腦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大家都有一肚子話要說給總書(shu) 記聽。
返鄉(xiang) 創業(ye) 大學生說,回鄉(xiang) 當茶農(nong) 不僅(jin) 自己發家了,還帶動周邊農(nong) 戶致富,感到特別自豪;生態護林員說,上山保護綠水青山,天天還能聽鳥叫,生活很幸福……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的是身邊的故事、村裏的變遷。
“王瓊香,致富帶頭人說兩(liang) 句。”總書(shu) 記記住了村民發言時提到的王瓊香,看到她有些靦腆,鼓勵她講講。
“過去三個(ge) 孩子上學,日子緊巴巴。”迎著總書(shu) 記目光,王瓊香拉開了話匣子,“教育扶貧政策幫我卸下重擔,政府扶持的茶苗和有機肥讓我擁有了一方茶園。這些年,我用雙手摘下一片片茶葉,也一點點摘掉‘貧困帽’。”
大家暢所欲言,總書(shu) 記微笑回應。鄉(xiang) 間涼亭裏的溫馨一刻,定格成溫暖的記憶。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大家說:“這個(ge) 村真是欣欣向榮啊。扶貧和振興(xing) 要銜接上,這邊是鞏固扶貧成果,這邊是邁出振興(xing) 第一步。過去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身在寶山碩果累累。大葉茶發展起來了,下一步就是生態旅遊。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在產(chan) 業(ye) 生態化和生態產(chan) 業(ye) 化上下功夫。這裏會(hui) 有一個(ge) 光明的前途。”
閑話家常,也是精準點撥,毛納村人聽得心潮澎湃。
“過去村裏沒有水泥路,進村要走‘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都睡不著。”村民王菊茹感慨,“多虧(kui) 了茶葉這個(ge) 致富‘法寶’,毛納村村民才擺脫了貧窮,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
“總書(shu) 記走了一路,也問了一路。”高力回憶,座談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總書(shu) 記叮囑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關(guan) 鍵靠人。他說,接下來,工作隊要牢記囑托,繼續發揮好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強特色產(chan) 業(ye) ,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共產(chan) 黨(dang) 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讓老百姓過好日子上。好了還要再好,不能止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毛納村留下的這句話,溫暖人心、催人奮進。
時間是忠實的記錄者,鐫刻著執政者奮進的步伐。4月18日起,新華社開設“近鏡頭溫暖的瞬間”欄目,精心選取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治國理政的精彩瞬間,講述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溫暖故事。
總策劃:傅華 呂岩鬆
總監製:張宿堂
策劃:孫承斌 陳二厚
監製:趙承 劉潔 孫誌平 李俊 霍小光 賴向東(dong) 樊華 齊慧傑
統籌:李忠發 吳丹 黃玥
文字:朱基釵 徐壯
攝影:李學仁
音頻:吳煒玲 張歡
視覺:畢曉洋 李京
設計:焦旭鋒 殷哲倫(lun) 馬發展
協調:胡若晗 王曉曈
推廣:李明 趙鵬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