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明之美看東方】南海1號,它來過廣州

發布時間:2022-07-27 18:22:00來源: 光明網

 

  每一艘發現的古代沉船,都是滿含信息的絕佳標本、穿越時空被封存的“時間膠囊”。近日,一直備受各界矚目的、一直見證著我國水下考古發展光輝曆程的“南海Ⅰ號”,又迎來了新的聚焦目光。這一次,和廣州有關(guan) 。它,來過廣州。新快報記者通過獨家專(zhuan) 訪本次重大發現的核心人物,揭秘了許多不為(wei) 人知的細節。

  2022年7月,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發現,明確“南海Ⅰ號”沉船部分陶瓷器產(chan) 自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並確認“南海Ⅰ號”曾經到過廣州。消息顯示,2021年9月,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同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博物館和南海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裏水鎮文頭嶺窯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其間發現三處因修路或民房建設等破壞暴露遺跡的遺址點,考古隊迅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考古發掘證照,直至2021年12月調查發掘基本結束。此次工作重新調查確認了南海兩(liang) 處窯址的基本範圍,並采集了一批文物資料,掌握兩(liang) 處窯址窯爐的基本形態;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的佛山南海產(chan) 地。

  著名考古學家、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李岩對此表示:“在全中國的水下沉船考古曆史上,這是第一次能做到如此精準的‘三點一線’軌跡確認,從(cong) 產(chan) 地、集散地到船(甚至具體(ti) 到了艙位),都被我們(men) 確認得清清楚楚。前所未有,意義(yi) 重大。”

  作為(wei) 本次考古成果的“重大關(guan) 聯最先發現者”,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介紹,通過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資料整理研究階段性成果,以及南海諸窯搶救性發掘,不僅(jin) 確定了宋代廣州“公使庫”和“公使酒庫”的具體(ti) 位置,而且表明公使酒庫釀酒器具和裝酒酒墱,是由南海窯燒製。“更為(wei) 重要的是,為(wei) 確認‘南海Ⅰ號’到過廣州,並受廣州市舶司和廣州地方官員設宴招待並饋贈廣州公使酒,最後從(cong) 廣州港離岸,提供了關(guan) 鍵性實物證掘。”

  全程參與(yu) 發掘過程的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肖達順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佛山南海窯址考古工作隊不負眾(zhong) 望,“搶救性”取得“南海I號”相關(guan) 重大發掘成果。調查發掘證實,佛山南海地區窯業(ye) 生產(chan) 至少到南宋中晚期還有很大的規模,而且區域性分工較為(wei) 明確,內(nei) 銷外貿市場方向和貿易線路較為(wei) 清楚。

  而早在2018年,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的研究學者黃慧怡,就已率先在文獻中發表了相關(guan) 論述。她同時提及她所了解的這些南海奇石窯和早期石灣窯大罐的明顯特征。她說:“通過對比大量海外、東(dong) 南亞(ya) 及中國地區的考古發現,我們(men) 認為(wei) 此類罐子的花紋,一類印有花卉裝飾,一類有印章銘記,一些罐子腹部有波浪紋裝飾;不少胎質較粗鬆,胎釉結合較差,釉層多剝落;釉色以青黃釉為(wei) 主,還有淡青、深青綠、醬黃、醬褐、醬黑釉及無釉器——這些都是‘廣東(dong) 罐’的特色。”

  佛山南海陶瓷罐,在廣州被搬上南海I號

  李岩:這種精準確認,在水下考古史上實屬首例

  南海I號宋代沉船上的部分陶瓷器,日前,被確認產(chan) 自廣東(dong) 佛山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近日,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專(zhuan) 訪了著名考古學家、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李岩先生,他詳細介紹了本次發現的緣起和推進過程。他強調,在全中國水下沉船考古曆史上,這是首次做到如此精準的從(cong) 產(chan) 地、集散地到船艙“三點一線”軌跡確認。他同時對南海I號接下來的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xie) 充滿期待,並建議在聚落考古的概念框架下進行。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大灣區學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收藏周刊:南海I號沉船上的部分陶瓷器,日前被確認產(chan) 自廣東(dong) 佛山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您是這個(ge) 重要發現的核心人物。兩(liang) 年前,是什麽(me) 線索引起了您關(guan) 注?

  李岩:當時,我與(yu) 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先生談及南海I號沉船年代問題時,同時注意到一件丙子年款大罐。他告訴我,考古報告中認為(wei) 這件大罐是福建磁灶窯所產(chan) ,應是搞錯了,這類罐子應是廣東(dong) 佛山南海奇石窯及文頭嶺窯產(chan) 品,並向我提供了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相關(guan) 文章,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黃慧怡老師。我當時就說,這事太重要了!

  為(wei) 何?我們(men) 對南海I號國內(nei) 航線一直特別關(guan) 注,如果船上有佛山製造大罐,那它應該曾在附近停泊,否則罐子怎樣搬上去的?南海I號和珠三角的關(guan) 聯度,就這樣產(chan) 生了。

  隨後我邀請南海博物館吳振宇館長安排館內(nei) 年輕人,在“考古大家談”公眾(zhong) 號上專(zhuan) 文介紹南海區博所藏奇石窯標本,以期引起學界注意。接著,我們(men) 幾人連同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肖達順先生等,奔赴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通過窯址踏查及比對現場和館藏標本,依考古類型學角度,一致認可了黃慧怡的看法。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來說,這是大灣區學者們(men) 共同努力的成果。

  隨即肖達順和李灶新向崔勇副院長匯報了發現情況,崔勇先生憑借他的責任感和學術敏感度,要求達順盡快提供工作計劃,並很快推動項目經費落實。

  其間又聯係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崔劍鋒先生,向他提供了窯址標本,及南海I號和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遺跡地層中出土標本,以進行便攜式XRF產(chan) 地分析。

  收藏周刊:為(wei) 何會(hui) 選取南越國宮署遺址標本?

  李岩:這跟一組字有關(guan) ,最主要就是“酒墱”二字,據李灶新的研究,南宋時公使酒庫就位於(yu) 宮署遺址。他們(men) 發現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紋飾的醬釉大罐,與(yu) 南海I號和奇石窯同類陶罐高度一致。這意味著廣州可能是這種產(chan) 品的集散地。

  通過檢測標本微量元素,並結合2021年底對奇石窯和文頭嶺窯的搶救性考古發掘等,我們(men) 最終確認:從(cong) 南海區窯址,到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地層,再到南海I號沉船,是此類罐子在珠三角的生產(chan) 、移動軌跡。

  此類罐子大部分應用來裝酒,銘文已告訴我們(men) 。窯址生產(chan) 了酒的容器,容器在南越王宮署遺址(現北京路致美齋隔壁)宋代酒庫,被灌進廣東(dong) 米酒,然後被運上南海l號。宮署遺址宋代公使酒庫,正是這種酒和罐子的相遇和集散之地。

  以聚落考古視角複原社會(hui) 生活

  收藏周刊:您如何評價(jia) 這次考古發現的重大意義(yi) ?

  李岩:本次《中國文物報》以兩(liang) 個(ge) 整版來報道這次發現,在廣東(dong) 考古發現的學術史上還是頭一次,如此,方與(yu) 關(guan) 係到南海I號相關(guan) 研究的重大發現相匹配,這與(yu) 曹院長的積極推動密不可分。

  目前,在全中國的水下沉船考古曆史上,這是第一次能做到如此精準的“三點一線”軌跡確認,從(cong) 產(chan) 地、集散地到船(甚至具體(ti) 到了艙位),都被我們(men) 確認得清清楚楚。前所未有,意義(yi) 重大。

  收藏周刊:要做到這種“成績”,應遵循什麽(me) 方法?

  李岩:必須按照“聚落考古”的方法進行發掘和研究。水下考古從(cong) 方法論上說,就是田野考古向水下的延伸,同樣需要考古地層學、考古類型學和聚落考古思想,並加以科技考古手段。這方法應是未來同類研究的一種很好的參考模式。

  從(cong) 底層邏輯來說,艙位等同於(yu) 多室結構墓葬。依此邏輯出發,它的航線和停泊,它的不同艙位的不同貨物乃至貨物的裝載存放信息,都是聚落考古非常關(guan) 注的問題。

  而對船體(ti) 的發掘和研究,我們(men) 要關(guan) 注裝船的過程、正常航行的過程、沉沒的過程、沉沒以後的過程。這四個(ge) 過程,是我對包括南海Ⅰ號在內(nei) 的沉船聚落考古的頂層思路。

  發掘時,與(yu) 這幾個(ge) 大的過程有關(guan) 的任何信息都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帶著這種思路進入,就可能把船挖成“一鍋粥”。

  收藏周刊:在這種思路引領下,船上聚落的社會(hui) 生活,將得以再現?

  李岩:將嚐試複原當時的“社會(hui) 生活”。雖然這種複原永不可能達至原始狀態,但可無限接近,您看這次就非常接近產(chan) 地、集散地和裝船的事實細節。

  正由於(yu) 產(chan) 地、集散地的原因,我們(men) 可以肯定地說,南海I號離岸港口是廣州港。包括從(cong) 此前學界的分析可見,最北停靠過的港口應是杭州,一路南下到廣州,遠航離岸前,裝上最後的補給,不僅(jin) 有這些酒或淡水,我推斷船上的鵝、羊以及鹹鴨蛋大體(ti) 應當都是在廣州補給。

  更大範圍來說,由於(yu) 這些罐子被裝載上遠洋船舶,所以東(dong) 到日本、朝鮮,西到印尼乃至肯尼亞(ya) ,都見到它們(men) 的遺存。顯然,在宋代海上絲(si) 綢之路上,廣東(dong) 製造、佛山製造和南海製造都相當了得。

  本次模式可在其他沉船考古中推廣

  收藏周刊:您說的這種模式,將對南海l號乃至水下考古研究帶來什麽(me) 積極推動?

  李岩:第一步,首先要確認船上有多少來自南海的此類罐子,以及它所盛載的物品;目前發現的裝鴨蛋甚至楊梅的罐子,是否也產(chan) 自這裏?南海l號發掘出十多萬(wan) 件套瓷器,產(chan) 自江西、浙江、福建、廣東(dong) 等不同窯口,就其中的兩(liang) 大類(儲(chu) 物類和實際使用的)瓷器而言,我們(men) 都可嚐試把它們(men) 的產(chan) 地與(yu) 集散地逐一對應,當然,這個(ge) 過程也許漫長。但這樣的研究,幾乎能深入到海上網絡貿易係統的毛細血管層級。

  對銷售地的研究展望,也讓人心潮澎湃。據北京大學秦大樹老師論述,遠到肯尼亞(ya) ;早到唐代、晚到明代,都可見廣東(dong) 產(chan) 的這種儲(chu) 物罐。如果都能把它們(men) 和廣東(dong) 具體(ti) 窯址去做對應——我們(men) 試想一下對內(nei) 和對外這兩(liang) 個(ge) 係統呈現出的豐(feng) 富性!

  所以我說,這種突破的模式,給我們(men) 打開了一排排的窗戶,從(cong) 此視角更為(wei) 廣闊!

  在田野考古,特別是聚落考古的概念下,統領沉船發掘,綜合考慮產(chan) 地與(yu) 集散地;並且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對沉船的瓷器產(chan) 地進行基因級別對應研究,這種模式如果在南海l號或其他沉船考古當中推廣開來,我們(men) 可以想象:有多少曆史細節會(hui) 展現眼前!

  我們(men) 廣東(dong) 考古不僅(jin) 有田野還有水下,而且現實要求我們(men) 廣東(dong) 考古人必須將兩(liang) 者結合才能有所突破,才能對得起海上絲(si) 綢之路的曆史以及公眾(zhong) 的期待。

  所以我們(men) 也非常期待《南海l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三》的麵世。希望盡快開展資料整理和報告編寫(xie) ,並且按照聚落考古的原則和方式,以田野考古所見多室墓的角度來編寫(xie) 發掘報告,盡可能客觀全麵報道發掘的出土(水)的各種遺物和現象,才能互相配合,把研究推向深入。

  同時,從(cong) 目前南海l號出土(水)文物的收藏情況來看,建立包含所有遺存信息(不同年度)的全數據電子化數據庫十分必要,至少在虛擬空間,可以擁有一套完整的南海l號考古調查、發掘資料,為(wei) 將來的研究與(yu) 展覽打好基礎。

  鏈接

  從(cong) 生產(chan) 瓷器到生產(chan) 陶瓷“快遞箱”“海絲(si) ”上的廣州在不斷靈活轉型

  收藏周刊:從(cong) 前學界有人認為(wei) 廣東(dong) 瓷業(ye) 到了南宋之後開始衰微。

  李岩:普遍有這種說法。

  收藏周刊:本次重大發現的公布,是否為(wei) 廣州在絲(si) 綢之路上的陶瓷產(chan) 業(ye) 研究,拓寬了視野?

  李岩:具體(ti) 來說是擴充了我們(men) 對於(yu) 廣東(dong) 生產(chan) 的儲(chu) 物類、包裝類瓷器的重要性的認識。如上所述,這類罐子,是食物等的“包裝”,類似今天快遞所用紙箱。此前我們(men) 較少去思量包裝類瓷器在製瓷業(ye) 中的分量,而考古實證,這類物品甚至遠在肯尼亞(ya) 都有發現,可見其“銷路”之廣。這說明南宋時我們(men) 的製瓷業(ye) 並未式微,而是以另一種業(ye) 態繼續發展。

  收藏周刊:產(chan) 業(ye) 轉型。

  李岩:對,為(wei) 了適應海絲(si) 的發展,我們(men) 產(chan) 業(ye) 轉型了,開始生產(chan) “快遞箱”。

  收藏周刊:為(wei) 何當時要生產(chan) 這麽(me) 多“快遞箱”?

  李岩:這顯然與(yu) 廣州從(cong) 先秦就開始的“都會(hui) ”地位相匹配。到了漢代,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chuan) 》中提到,“番禺亦其一都會(hui) 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都會(hui) ,就是海內(nei) 外各門類貨物都在此聚會(hui) 。

  此時這個(ge) 都會(hui) 仍處於(yu) 朝貢貿易階段,目前文物實證包括來自域外的以“蜻蜓眼”為(wei) 代表的珠飾和以金戒指為(wei) 代表的黃金製品,這些是朋友來“認門”所攜帶的精致手信。到南朝至唐代中期,除了金銀器和金銀幣,隨著佛教傳(chuan) 入,光孝寺等地出土的宗教類文物,確鑿地表達著當時人們(men) 的虔誠;而廣州,不僅(jin) 是達摩西來初地,後來更成為(wei) 南方禪宗的中心。在這些階段,我們(men) 貿易和文化圖層的底色是:多元開放下的吸納。

  晚唐以後,從(cong) 出土文物來看,我們(men) 開始轉“輸入”為(wei) “輸出”。黑石號沉船出水大量長沙窯,南越國宮署遺址在晚唐五代地層也出土很多此類瓷器,可見廣州港的活躍。“廣東(dong) 人”也開始意識到出口陶瓷能賺錢,這時,精彩開始了,廣東(dong) 特別是三角洲地區的瓷窯嘣嘣嘣如春筍勃發。

  所以,對於(yu) 廣東(dong) 而言,海上絲(si) 綢之路早開,貿易和文化交流曆經了從(cong) 奢侈品、到宗教和文化藝術、乃至日常生活用品的迭變,也因這裏的兼收並蓄和博采眾(zhong) 長,所以總能審時度勢做出最佳反應。您看北宋時期,廣東(dong) 窯址簡直多極了。到了南宋,人家搞“快遞包裝”業(ye) ,又興(xing) 起了一波。不見得要具體(ti) 生產(chan) 各門類商品,但商品“都會(hui) ”於(yu) 此,我們(men) 就可以給你生產(chan) 、提供包裝材料。因為(wei) 廣州是離岸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所以還會(hui) 有大量食品補給。

  因此我要說,廣州在海上絲(si) 綢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在不同曆史時期,都有著不同的、具體(ti) 的、精彩的表現方式。

  (本版圖片由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佛山博物館提供)

  藝術顧問(排名不分先後)

  陳金章 梁世雄 劉斯奮 許欽鬆

  梁 江 陳永鏘 方楚雄 林淑然

  張紹城 盧延光 周國城 李鵬程

  許鴻飛 汪曉曙 盧德平

  統籌:李世雲(yun)

  采編:潘瑋倩 陳福香 梁誌欽

  南越國宮署遺址瓷器,實證南海Ⅰ號到過廣州

  李灶新:“三點”重大關(guan) 聯,我們(men) 這樣“破譯”

  始於(yu) 對南越國宮署遺址的整理,他們(men) ,竟破譯唐宋時期以廣州為(wei) 中心的南海海上貿易密碼。

  近日,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長李灶新,接受了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專(zhuan) 訪。他介紹,通過南越國宮署遺址考古資料整理研究階段性成果,以及南海諸窯搶救性發掘,不僅(jin) 確定了宋代廣州“公使庫”和“公使酒庫”的具體(ti) 位置,而且表明公使酒庫釀酒器具和裝酒酒墱,是由南海窯燒製。“更為(wei) 重要的是,為(wei) 確認南海Ⅰ號到過廣州,並受廣州市舶司和廣州地方官員設宴招待並饋贈廣州公使酒,最後從(cong) 廣州港離岸,提供了關(guan) 鍵性的實物證據。”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公使酒庫“重現人間”

  收藏周刊:作為(wei) 本次考古成果的“重大關(guan) 聯最先發現者”,您是如何留意到,南越國宮署遺址、南海窯、南海Ⅰ號三者在陶瓷器上存在關(guan) 聯的?

  李灶新:先從(cong) “公使酒庫”說起。2018年,“南越國宮署遺址發掘資料整理十年工作計劃”啟動。其中我甚為(wei) 關(guan) 注城市考古遺跡建築的用途及彼此關(guan) 係。這可從(cong) 地方誌等文獻獲取信息。我發現元代《大德南海誌》一書(shu) 在提到倉(cang) 庫類建築時有 “(經略司)公使酒庫,在州治東(dong) 廡”一句,馬上想到2005-2009年,在宮署遺址西北部,發掘出一組宋代大型建築院落,由庭院、過道、廳堂、廊廡、水井、槽池和多個(ge) 相連的爐灶等組成。這會(hui) 是廣州當時的公使酒庫嗎?公使庫相當於(yu) 我們(men) 今天官方的接待辦,而公使酒庫是其生產(chan) 酒的作坊,酒為(wei) 百禮之先,對廣州而言,當時的地方官員,也會(hui) 用酒來接待來往的海內(nei) 外商人。

  結合與(yu) 南宋時期臨(lin) 安、平江、嚴(yan) 州等州衙或府衙建築圖的比對、1997年發掘出土的北宋墨書(shu) “公使”文字瓷碗,以及在該處出土的大量戳有“大觀三年” “政和元年” “奇峰宅” “潘家記” “酒墱” “醇酎” “真珠紅” “百花春” “清香”等印文醬釉罐、劃寫(xie) “官”字或戳印或褐彩繪花卉紋醬釉盆、漏鬥等與(yu) 釀酒相關(guan) 遺物——我們(men) 確定遺址西北部的這組建築應為(wei) 宋代廣州公使酒庫遺跡。

  2021年9月9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大民(右二)、南海一號沉船考古領隊孫健(左二)研究員等到南越王博物院調研廣州公使酒庫遺跡出土的奇石窯醬釉陶瓷器。

  “吳字號”戳印陶片的啟示

  收藏周刊:要對遺跡年代進行分期,罐子等遺物是重要線索?

  李灶新:對,在宋代廣州公使酒庫水井,出土有奇石窯醬釉罐。我懷疑遺跡年代可能持續更晚,隨即想到南海Ⅰ號上的瓷器,會(hui) 否也有類似罐子參考。把想法告知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先生後,他給我寄來2018當年出版的《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之二》。看到類似罐子被歸為(wei) “磁灶窯”,我大感愕然。

  收藏周刊:您認為(wei) 這批罐子更接近哪個(ge) 窯口產(chan) 品?

  李灶新:2017年3月29日,我曾與(yu) 全洪先生到佛山南海文頭嶺窯址,就課題進行首次調研,采集到“文仲字”戳印陶片,也在南海博物館看到“林字號”戳印陶片,印框為(wei) 長方形雙線,戳於(yu) 器物雙耳之間,其上紋一朵覆蓮花,推測其下也應有朵仰蓮花。這與(yu) 南海Ⅰ號出水的“吳字號”戳印陶片紋飾和釉色極接近。我推測船上此類罐子產(chan) 自南海窯。

  收藏周刊:最早引起您注意的是這個(ge) “吳字號”戳印陶片。隨後繼續做了哪些求證?

  李灶新:因為(wei) 此前奇石窯已報道的紀年材料是北宋“政和”款殘片,類似陶片還有香港發現的“紹興(xing) 九年”款等,因而該窯址通常被認為(wei) 止步於(yu) 北宋末年到南宋早期。但我認為(wei) ,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也要有獨立思考、創新突破的精神。我繼續搜集大量考古簡報,包括來自故宮和海外的資料,並經李岩先生提示,與(yu) 香港中文大學黃慧怡女士聯係,並比對磁灶窯考古發掘報告,結果發現南越國宮署遺址、南海窯、南海Ⅰ號三者可能有千絲(si) 萬(wan) 縷關(guan) 係。

  2021年8月12日,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肖達順與(yu) 我奔赴南海區相關(guan) 窯址。13日,在南海博物館吳振宇館長陪同下,我們(men) 先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做過調查的西門村奇石窯踏查,發現這裏主要以燒製盆為(wei) 主,沒有發現與(yu) 南海Ⅰ號出水的類似醬釉罐,大家多少有點失望。隨即我們(men) 又到文頭嶺窯踏查,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中午快要離開的時候,我終於(yu) 在靠近一個(ge) 民房的地方,發現一塊“何深郡”印文殘片!醬釉、長方形印框、背麵施特有的斑駁“手抹痕”護胎釉,從(cong) 細節比對,已基本印證“南海Ⅰ號有部分罐子產(chan) 自於(yu) 南海窯”。

  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勇先生當天在聽取我們(men) 的踏查匯報後,當機立斷,很快依照程序啟動相關(guan) 遺址的勘察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類似遺物得以大量出土,甚至發現與(yu) 南越國宮署遺址同款的南宋“大吉”文字瓦當,表明附近窯場不僅(jin) 燒造生活用器,還生產(chan) 官署建築材料構件——窯場與(yu) 廣州關(guan) 係或非常密切。

  同年8月27日晚,我和肖達順到陽江“南海Ⅰ號”現場調研,確實發現磁灶窯和南海區奇石窯的明顯差異,並再度印證雙“南海”的關(guan) 聯。接著,南越王博物院和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對幾個(ge) 地方相關(guan) 標本進行了便攜式XRF產(chan) 地分析。我清晰記得,2021年10月1日,黃金周假期的第一天,當北大崔劍鋒先生,告知我們(men) 分析結果“確定南海I號和南越國宮署發現醬釉大罐相當部分產(chan) 自南海諸窯”後,我們(men) 大家的激動和雀躍!這也是最好的假期禮物!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個(ge) 大寶庫

  收藏周刊:您如何評價(jia) 這次發現的重大意義(yi) ?

  李灶新:首先,用李岩先生的話說:我們(men) 通過肉眼的觀察、通過類型學的對比,判斷了三者之間的關(guan) 聯,並通過現場實物發掘、科技考古手段,固化了證據鏈,這是一種科學而謹慎的思路。

  本次將佛山南海窯址、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和南海I號沉船關(guan) 聯,確證了器物產(chan) 地——消費過程——貿易線路間的聯動關(guan) 係,意義(yi) 重大。我們(men) 認為(wei) ,以產(chan) 地、貿易港口、沉船為(wei) 視角的“雙南海”研究模式,為(wei) 今後在陸地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和港口城市考古,結合文獻資料記載開展綜合性研究、複原曆史圖景,提供了一種可行的、引領式的模式。

  我們(men) 得以重新認識奇石窯的燒造曆史,為(wei) 南宋時期廣州仍是我國重要對外貿易港口,提供了重要實物證據。認真梳理奇石窯在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外港口遺址、沉船的發現情況,將為(wei) 各地的文物研究、交流提供寶貴契機。它還進一步豐(feng) 富了海上絲(si) 綢之路廣東(dong) 文化遺產(chan) 類型,尤其是與(yu) 廣州密切相關(guan) 的“生產(chan) 基地”遺產(chan) 類型,對助力將佛山納入海絲(si) 申遺聯盟城市、助力廣州牽頭海絲(si) 聯合申遺成功等有重要意義(yi) 。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個(ge) 大寶庫,還有許多隱藏其中的曆史信息和秘密有待發現研究。這次公使酒庫的確認,並提示它與(yu) 南海I號、南海窯的密切關(guan) 係,隻是一個(ge) 開始,未來任重道遠。

  或可提出“廣州窯”一說

  收藏周刊:剛才說到“重新認識奇石窯”,您如何看待它對廣州乃至廣東(dong) 陶瓷業(ye) 研究的意義(yi) ?目前“南海諸窯”定義(yi) 有無最新解讀?

  李灶新:從(cong) 前認為(wei) 奇石窯到南宋初期已衰微,但據目前考古發現,其創燒可能早在唐朝,鼎盛期在北宋與(yu) 南宋,而元明清以後仍有燒造。

  目前珠江三角洲、尤以廣州為(wei) 中心的這些窯址,按考古學命名法則,是以發現的最小地方命名,比如廣州的西村窯、在文頭嶺村發現的文頭嶺窯、在奇石村發現的奇石窯等。而事實上,按唐宋時期做法,通常以其所在“州”來為(wei) 窯址命名,例如越(州)窯、嶽州窯、洪州窯、壽州窯等。

  我個(ge) 人認為(wei) ,若以唐宋時期的州來命名窯址的標準來看,可提出“廣州窯”一說。

  如上所述西村窯、文頭嶺窯、奇石窯,包括後來的石灣窯,以及漢代的海幅寺窯、唐代的曾邊窯和沙邊窯等,這些在唐宋等時期“廣州”行政區域內(nei) 發現的、圍繞廣州這個(ge) 主體(ti) 消費市場來進行陶瓷燒造的窯場,在更大時空領域中進行觀察,會(hui) 發現它們(men) 都有相似的文化麵貌——或可統稱為(wei) “廣州窯”。

  值得一提的是關(guan) 於(yu) “廣州窯”三字,在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地層,有出土“廣州窯務造”印文磚,與(yu) 此遙相呼應;在生活器方麵,我們(men) 發現有“官”字款刻銘陶瓷片;廣州宋代文獻亦有“官窯站”“官窯鋪”的記載。我們(men) 有理由相信,包括奇石窯、文頭嶺窯在內(nei) 的這些區域的窯場,曾為(wei) 官方生產(chan) 器物和建築材料,“廣州窯”或曾是當時的廣州設官監燒的“官窯”。

  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肖達順:

  佛山南海窯址考古工作隊不負眾(zhong) 望

  “搶救性”取得南海I號相關(guan) 重大發掘成果

  2022年7月1日,《佛山市南海區窯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明確“南海I號”沉船部分陶瓷器的廣東(dong) 產(chan) 地》一文在《中國文物報》公開發表,引起業(ye) 內(nei) 外轟動。近日,該文執筆者、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肖達順,接受了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的專(zhuan) 訪。

  肖達順回顧了這次重大發現的緣起,是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整理宋代地層和遺跡出土的陶瓷器時,通過考古類型學對比研究,發現大批肩部刻印字款或紋飾的醬釉大罐,與(yu) “南海I號”沉船和佛山南海奇石窯出土同類陶罐高度一致,與(yu) 已有的相關(guan) 考古報告的認識出現分歧。

  肖達順介紹,2021年9月,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同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博物館和南海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對南海區獅山鎮奇石窯和裏水鎮文頭嶺窯開展區域性考古調查。其間發現三處因修路或民房建設等破壞暴露遺跡的遺址點,考古隊迅速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並向國家文物局申請考古發掘證照,直至2021年12月調查發掘基本結束。

  全程參與(yu) 調查和發掘的肖達順,向記者回憶了一個(ge) 細節。他說,當時南海西門村村北的坡麵上,幾乎遍布一些“不起眼”的陶片,“當地居民已司空見慣”。“有位老鄉(xiang) 想蓋房子,他就想稍微對附近路麵做一些平整處理,結果這一平整,部分遺跡就暴露出來了,人們(men) 發現了一條圓柱形的類似磚牆似的遺跡。”消息馬上被各方知曉,“肯定是有窯了”,肖達順解釋,“要馬上行動了,經向上級申請,我們(men) 啟動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程序”。“通過數月艱苦的田野考古工作,由我院以及佛山市博物館、佛山祖廟博物館、南海博物館等業(ye) 務人員全程參與(yu) 的佛山南海窯址考古工作隊,不負眾(zhong) 望,取得重大成果。”

  據了解,此次工作重新調查確認了南海獅山鎮奇石窯和裏水鎮文頭嶺窯的基本範圍,並采集了一批文物資料,掌握了兩(liang) 處窯址窯爐的基本形態;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產(chan) 自此處。調查發掘證實,佛山南海地區窯業(ye) 生產(chan) 至少到南宋中晚期還有很大的規模,而且區域性分工較為(wei) 明確,內(nei) 銷外貿市場方向和貿易線路較為(wei) 清楚。

  肖達順介紹,根據對早期調查材料進行的化學分析,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與(yu) “南海I號”的醬釉器均來自佛山南海奇石窯和文頭嶺窯,不僅(jin) 為(wei) 後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解決(jue) 了學術界對南海I號沉船最後離岸港口,是否到過廣州或珠江口等的爭(zheng) 議。

  鏈接

  記者從(cong)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獲悉,2022年7月4日,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曆史研究院中國曆史重大問題研究專(zhuan) 項2021年度重大招標項目“明清至民國南海海疆經略與(yu) 治理體(ti) 係研究”團隊、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孫中山研究所(海洋史研究中心)一行,前往佛山市南海博物館調研,圍繞南海宋代奇石窯、文頭嶺窯考古新發現及其與(yu) “南海I號”沉船關(guan) 係等問題展開座談。以下援引部分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的論述。文字來自該中心“海洋史研究”公眾(zhong) 號。

  奇石窯與(yu) “南海I號”研究的總目標,就是加深對廣東(dong) 與(yu) 世界海上絲(si) 綢之路地位的認識。

  ——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岩研究館員

  要解決(jue) 此次發掘整理的相關(guan) 問題,希望不要拖太長時間,奇石窯發掘有緊迫性,對我國海絲(si) 申遺有巨大推動作用。

  ——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崔勇

  此次的發掘成果,有望成為(wei) 引發帶動多學科合作、多領域交叉、多方麵共進的學術創新增長點。

  ——國家重大項目首席專(zhuan) 家、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與(yu) 孫中山研究所所長、海洋史研究中心主任李慶新研究員

  “廣東(dong) 罐”研究可以向明清時代延伸。

  ——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海洋史研究中心周鑫研究員

  (圖片由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佛山博物館及受訪者提供)

  南海博物館館長吳振宇:努力講好宋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南海窯址故事

  近日,佛山市南海區窯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明確“南海I號”沉船部分陶瓷器均產(chan) 自南海諸窯址。對此,南海博物館館長吳振宇在接受新快報《收藏周刊》專(zhuan) 訪時,介紹了他所了解的部分緣起,以及該館所作的關(guan) 鍵性工作,並暢談了日後的工作設想。以下為(wei) 吳振宇先生的講述:

  大約在2020年7月某天下午,我接到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岩老師來電,電話中他語帶興(xing) 奮又有點神秘地說,經過仔細研究《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他發現南海I號沉船出水陶瓷文物其中的一些標本與(yu) 南海境內(nei) 文頭嶺窯址、奇石窯址采集到的陶片標本高度相似,極有可能就是來自於(yu) 南海窯址,而且這一發現也得到了廣州西漢南越王宮署遺址博物館(今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院)副館長李灶新的高度認可,李灶新先生還說通過材料對比,至少有三個(ge) 證據指向證明南海I號沉船出水的部分青黃釉罐、四耳罐、執壺屬於(yu) 南海窯(佛山奇石窯)的。得知這一消息,我內(nei) 心十分激動。如果這一推論得以證實,最終確證南海I號沉船部分醬釉罐等器類產(chan) 自佛山南海,必定會(hui) 將南海區在宋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地位提升到一個(ge) 新的高度和重要位置,對南海文化事業(ye) 建設也有重大意義(yi) 。

  得知上述信息後,南海區博物館馬上組織業(ye) 務人員對《南海Ⅰ號沉船考古報告》以及東(dong) 南亞(ya) 水域近年來出水文物的相關(guan) 資料進行研究,並結合館內(nei) 曆年來采集得來的兩(liang) 個(ge) 窯址相關(guan) 標本進行比對分析,並由館內(nei) 業(ye) 務人員撰寫(xie) 了一篇《南海區博物館藏南海窯陶瓷器淺析》發表於(yu) 2021年5月28日“考古大家談”微信號上以期引起更多的關(guan) 注和反響,此後該篇文稿也轉載於(yu) “南海博物館”微信公眾(zhong) 號。文章通過對館藏文物標本從(cong) 器型、紋飾、款識、用釉等一一對比分析,結果與(yu) 李岩、李灶新的研究結論一致。

  2021年8月12日至13日,南海區博物館特別邀請了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中心肖達順副研究員(曾參與(yu) 南海I號沉船水下考古發掘及整理工作)、信保中心李岩研究館員、南越王博物院李灶新副院長前往獅山鎮小塘奇石窯及裏水鎮和順文頭嶺窯進行實地調查,現場采集到一批瓷片標本,通過對比分析更加佐證了此前推論。

  《中國文物報》公布考古成果後,通過閱讀內(nei) 容,知悉通過考古發掘和科技分析方法明確了“南海I號”和南越國宮署遺址發現醬釉大罐均產(chan) 自南海諸窯址,同時學者還提出了“南海窯”這一概念,我認為(wei) 這必將推動學界對南海區宋代窯址的深度研究,也因此將南海區與(yu) 宋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緊密聯係起來,為(wei) 日後佛山市加入海絲(si) 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奠定基礎。

  文頭嶺窯址位於(yu) 南海區裏水鎮和順逢湧村委會(hui) 。1958年探采煤礦時發現。奇石窯址主體(ti) 位於(yu) 南海區獅山鎮小塘新境村委會(hui) 。此兩(liang) 處窯址均在1994年7月公布為(wei) 南海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0月25日公布為(wei) 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此兩(liang) 處窯址主要由佛山市及南海區文物部門負責安全監管及文物管理,當地鎮街文化部門及所在村委會(hui) 負責日常管理及巡查保護。

  配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做好兩(liang) 處窯址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標本的後續整理工作,進一步豐(feng) 富和充實宋代南海窯、奇石窯的文化內(nei) 涵及分布分期研究,為(wei) 日後兩(liang) 處窯址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佛山市申請加入海絲(si) 保護和聯合申遺城市聯盟打下基礎,在條件許可前提下與(yu)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博物院等文博單位積極探索聯合舉(ju) 辦主題展覽或研學活動的可行性,加大媒體(ti) 宣傳(chuan) 力度,努力講好宋代海上絲(si) 綢之路的南海窯址故事。

  香港中文大學考古學者黃慧怡:

  南海I號部分罐子“是南海奇石窯產(chan) 品”

  我能率先發現這些關(guan) 聯,離不開廣東(dong) 文博界支持

  2022年7月初,廣東(dong) 又一重大考古發現公布,在南海Ⅰ號沉船上出水了與(yu) 南越國宮署遺址類似的醬釉罐,這些醬釉罐產(chan) 自佛山市南海區奇石窯和文頭嶺窯。這一發現證實了南海Ⅰ號部分貨物與(yu) 廣東(dong) 窯口和廣州宋代貿易古港密切相關(guan) 。而早在2018年,來自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係的研究學者黃慧怡,就已率先在文獻中發表了相關(guan) 論述。近日,新快報《收藏周刊》記者對其進行了專(zhuan) 訪,聽她娓娓道來這些“廣東(dong) 罐”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們(men) 是如何找到“娘家”的。

  ■收藏周刊記者 潘瑋倩

  在廣東(dong) 尋找“廣東(dong) 罐”

  收藏周刊:2022年7月初,廣東(dong) 南海區窯址考古工作重大成果公布,明確了南海I號沉船部分陶瓷器是在廣東(dong) 生產(chan) 。您得知這一消息後,當時心情如何?

  黃慧怡:我當時十分興(xing) 奮!既高興(xing) 又激動!這個(ge) 重大成果的公布,有三點重要意義(yi) 。第一,它為(wei) 世界考古學一直關(guan) 注的海上絲(si) 綢之路考古所發現的中國貨物產(chan) 地問題, 特別是廣東(dong) 生產(chan) 的陶瓷器,提供了考古實物及產(chan) 地新證據。此前一直有諸多學者,就海絲(si) 所發現的中國瓷器產(chan) 地,展開過大量討論,但始終無法確定更多生產(chan) 這類廣東(dong) 罐子的窯址發掘資料。第二,為(wei) 古代中國與(yu) 其他亞(ya) 洲地區的陶瓷窯業(ye) 技術交流及技術革新課題,提供關(guan) 鍵信息。第三,為(wei) 解開中國至南中國海貿易網絡發現的沉船貨物複雜的產(chan) 地來源與(yu) 各港口海陸運輸係統關(guan) 係,提供了一條重要鑰匙,它將解開很多在考古學界懸而未解的問題。

  收藏周刊:我們(men) 在本次專(zhuan) 題采訪過程中也獲悉,您於(yu) 2018年的研究文章中,已率先提到,上述南海I號此類罐子“是廣東(dong) 佛山石灣窯及南海奇石窯的產(chan) 品”。您為(wei) 何會(hui) 格外留意到這種情況?可以說說當時的發現和研究過程嗎?

  黃慧怡:其實,早在我於(yu)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讀研時,已開始關(guan) 注唐宋時期廣東(dong) 陶瓷在沉船及海外的出土情況,2004年,我的《唐宋廣東(dong) 生產(chan) 瓷器的外銷》一文發表在《海交史研究》當年第1期。所以,這個(ge) “格外留意”,其實是我對廣東(dong) 陶瓷考古研究及海上絲(si) 綢之路考古的延續,以及本人長期的研究興(xing) 趣和工作方向。

  在工作中,我發現香港很多考古遺址的宋代地層,都有來自廣東(dong) 特別是佛山石灣窯及南海奇石窯的陶瓷碎片,上麵或有字,或有花紋,這引起了我的強烈探索欲望,希望能對廣東(dong) 窯業(ye) 的生產(chan) 規模和產(chan) 銷地點一探究竟。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每年我都會(hui) 帶著學生到廣州南越王博物院考察。我曾到佛山市博物館、南海博物館、廣東(dong) 海上絲(si) 綢之路博物館及廣東(dong) 省博物館等地進行考察,去看大量激動人心的廣東(dong) 陶瓷實物,在展廳流連忘返,把研究圖錄反複翻看。坦白說,廣東(dong) 海絲(si) 考古的資源真的很豐(feng) 富!它們(men) 可以幫助我去與(yu) 手頭資料做比對,包括器型、裝飾工藝和造型等——在這個(ge) 過程中,通過對比廣州和香港考古遺址出土的資料,我發現南海I號出土的罐子,除了福建的產(chan) 品外,也包含了廣東(dong) 佛山石灣窯及南海奇石窯的產(chan) 品。因此,在2018年《中國石灣窯》專(zhuan) 書(shu) 發表的文章裏,我集中論述了廣州和香港以及海外有關(guan) 印花罐的發現及比較。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除了南海I號,出土自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水井、南海神廟和廣州光孝寺的罐子,也是很重要的發現——其為(wei) 這類罐子在生活起居和宗教生活中的使用情況提供了十分關(guan) 鍵證據。我要特別感謝南越王博物院、廣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佛山市博物館和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廣東(dong) 省博物館等單位,為(wei) 考察提供的大量幫助。

  這次做了深入的考古發掘

  收藏周刊:您所提及的這些南海奇石窯和早期石灣窯大罐,有何明顯特征?

  黃慧怡:通過對比大量海外、東(dong) 南亞(ya) 及中國地區的考古發現,我們(men) 認為(wei) 此類罐子的花紋,一類印有花卉裝飾,一類有印章銘記,一些罐子腹部有波浪紋裝飾;不少胎質較粗鬆,胎釉結合較差,釉層多剝落;釉色以青黃釉為(wei) 主,還有淡青、深青綠、醬黃、醬褐、醬黑釉及無釉器——這些都是“廣東(dong) 罐”的特色。

  收藏周刊:目前學界對於(yu) “廣東(dong) 罐”的說法是什麽(me) ?用途有哪些?

  黃慧怡:學界的這種說法,主要來自外國學者艾摩爾(Eine Moore)在1947-1967年對馬來西亞(ya) 沙撈越考古發掘出土明代以前進口中國陶瓷分類的統稱。她主要根據不同的陶瓷器釉色和胎質地作分類標準,罐上花紋則如上所述一類印花卉紋,一類有印章銘記,有些罐上有波浪紋,它們(men) 在廣州光孝寺、廣東(dong) 奇石窯都有相關(guan) 發現。從(cong) 罐銘所見,例如“清香”“百花春”等,可能是盛載液體(ti) ,例如水、酒、醬油等,也可能用於(yu) 盛放食物如醃菜、藥草和茶葉,甚至陶瓷或其他貨物。有日本學者認為(wei) 它可能也盛載香料。

  這種罐子的出土範圍廣,出土數量大,在居住遺址多以碎片可複原器的形式出現,完整器主要發現於(yu) 墓葬和沉船遺址。

  收藏周刊:他們(men) 為(wei) 何推斷這類罐子產(chan) 自廣東(dong) ?

  黃慧怡:這也與(yu) 他們(men) 相信廣州是一個(ge) 重要港口城市有關(guan) ,基於(yu) 廣州乃至廣東(dong) 的港口外銷性質。關(guan) 於(yu) 產(chan) 地來源,還有一些說法是來自福建,或中國南部某些地方。

  收藏周刊:而我們(men) 這一次的重大考古發現,是首次確確實實地證實了(海上絲(si) 綢之路上)南海I號出土的罐子來自廣東(dong) ?

  黃慧怡:是的。不過,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佛山市博物館等機構已經做過一些調查。所以成果不是突然蹦出來的,是一直在積累。但為(wei) 什麽(me) 這一次尤為(wei) 重要?因為(wei) 他們(men) 做了深入及大麵積的考古調查和發掘,並結合科技考古手段進行了綜合性分析。

  收藏周刊:我們(men) 想補充問一下,上述這種“廣東(dong) 罐”的年代區間?它們(men) 主要的出土範圍?

  黃慧怡:早在唐代,就發現了這種帶釉罐子出口亞(ya) 非地區,宋元時期也有。其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廣東(dong) 罐”隻是一個(ge) 統稱,它的尺寸有大有小,還有一些很複雜的外觀呈現。

  這類罐子在東(dong) 南亞(ya) 、日本乃至非洲等地都有出土。出土時多已是殘片,本身質地較粗糙,外表和光鮮靚麗(li) 不沾邊,而且花紋和字樣在原器上的分布本來就不多,因此,使得遺存碎片很容易“泯然於(yu) 眾(zhong) ”,這往往增加了尋找和辨識的難度。

  所以那些研究者也很“痛苦”。很多海外的著名博物館,例如荷蘭(lan) 公主陶瓷博物館、菲律賓國立博物館、美國佛利爾亞(ya) 洲藝術博物館和馬來西亞(ya) 沙撈越博物館等,都收藏有許多這樣的“廣東(dong) 罐”。

  宋代嶺南瓷業(ye) 有飛躍式發展

  收藏周刊:在出口廣東(dong) 瓷器方麵,唐宋時期的廣州,擔任了什麽(me) 重要角色?

  黃慧怡:廣州是唐宋時期出口廣東(dong) 瓷器的一個(ge) 重要的港口城市,是中國麵向世界、特別是海上貿易網絡的重要樞紐,是南中國海陸運輸係統的主要集散地,也是廣東(dong) 窯業(ye) 技術與(yu) 印太地區的技術交流的窗戶。

  作為(wei) 海陸運輸的重要樞紐,廣州不僅(jin) 在外銷上順風順水,在內(nei) 銷領域也是如魚得水,它把整個(ge) 珠三角乃至粵東(dong) 、粵北和粵西的貿易貫通。

  而關(guan) 於(yu) 窯業(ye) 的技術交流,有一個(ge) 很有趣的細節想與(yu) 您分享。比如說廣州的西村窯,它出土的器物太好玩了,例如它有類杯子叫筒形杯,我們(men) 中國古時很少使用這種造型的杯子來喝飲料,它可能是模仿西亞(ya) 伊斯蘭(lan) 玻璃器的造型。

  收藏周刊:結合最新的考古發現,您如何看待宋代嶺南外銷瓷業(ye) ,在質量、產(chan) 量和創意上的表現和變化?

  黃慧怡:相比唐代,無論在質量、產(chan) 量還是分銷方麵,宋代都有飛躍式發展。我認為(wei) 這個(ge) 時期嶺南與(yu) 其他使用廣東(dong) 陶瓷產(chan) 品的國家,有更多的互動和互相影響。例如,廣東(dong) 罐子的造型和紋飾,在東(dong) 南亞(ya) 的泰國東(dong) 北部和越南陶瓷產(chan) 品的裝飾手法和造型有一定參照。

  還有一個(ge) 有趣現象,就是到了南宋至元代,我們(men) 發現在香港、廣州的一些遺址中,都有來自福建、江西乃至浙江的陶瓷器,特別是福建磁灶窯和浙江龍泉窯——“我們(men) ”都在使用“跨省”瓷器。而在此前的北宋至南宋初期,當時人多使用的廣東(dong) 本地瓷器;而此後的明代也有使用廣東(dong) 惠陽青瓷器。從(cong) 中可一窺當時貿易的繁榮與(yu) 變遷。

  希望深化粵港澳考古研究合作

  收藏周刊:香港地處珠三角地區南部,唐宋時期的香港在這條“陶瓷之路”上處於(yu) 怎樣的地位?

  黃慧怡:簡單來說,它是廣州的外港,同時也是分銷和補給站。在香港出土了大量相關(guan) 文物遺存。特別是在九龍大磡村發現宋代紹興(xing) 九年(1139年)奇石窯罐子的碎片。此外,在九龍宋皇台聖山遺址、大嶼山、西貢、屯門和元朗等地都有許多重要考古發現。

  收藏周刊:粵港澳大灣區曆史、文化同源,對於(yu) 本次重大考古發現及將來的考古研究合作,您有什麽(me) 期待?您覺得彼此的優(you) 勢在什麽(me) 地方?

  黃慧怡:我希望在此次重大考古發現後,可以綜合粵港澳地區豐(feng) 富的出土文物及遺址優(you) 勢,進行綜合研究,並連接南海I號沉船資料等,形成大數據庫,並開展合作展覽及學術研討會(hui) 等活動。

  我一直認為(wei) 廣州、澳門及香港的共通特點就是它們(men) 都是港口城市,曆史上都是亞(ya) 洲海上貿易的重要通商口岸及補給站。香港作為(wei) 一個(ge) 重要的門戶,可以把海外對於(yu) 廣東(dong) 陶瓷的重要發現共享給廣東(dong) 文博機構,也能夠把廣東(dong) 的重要考古發現向海外學界介紹,提升整個(ge) 大灣區考古發現及研究的重要性。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men) 很希望能與(yu) 廣東(dong) 文博機構進行跨學科的合作研究。例如對罐子及其所保存的殘餘(yu) 物進行科技考古分析,了解其產(chan) 地及貨品種類在不同時期港口城市、海陸交通路線與(yu) 銷售地點的變遷。罐子內(nei) 曾承載的各類食物,比如酒、飲料、鹹鴨蛋等,對研究嶺南特產(chan) 或“講飲講食”,研究人口與(yu) 貨物的流動關(guan) 係,都是很有趣的重要線索。

  (許鴻飛 汪曉曙 盧德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