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與“中國芯”一同成長的“芯青年”

發布時間:2022-08-02 11:2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青年就業(ye) 之“芯青年”】

  光明日報記者 李丹陽 光明日報見習(xi) 記者 殷澤昊

  在指甲蓋大小的微小之地,布局上億(yi) 根晶體(ti) 管和數公裏長的導線,其工藝難度相當於(yu) 在一根頭發絲(si) 直徑萬(wan) 分之一大小的地基上,建起高樓大廈——如此集高精尖科技之大成的芯片(載有集成電路的半導體(ti) 元件),是大多數現代電子產(chan) 品和新興(xing) 技術的“心髒”,也是當前全球高科技領域較量的焦點。

  “發絲(si) 上建高樓”的高端芯片設計製造人才,是這場較量的關(guan) 鍵。

  2014年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連續保持每年20%左右的複合增長率,形成了巨大人才缺口,再疊加全球產(chan) 業(ye) 界“缺芯”的影響,“國產(chan) 芯片產(chan) 業(ye) 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迫切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專(zhuan) 家表示,從(cong) 芯片設計、製造和封測,到與(yu) 之配套的材料、裝備和應用,都“急需科研業(ye) 務強、有一線工作經驗的高素質工程師,還需具有前瞻視野的產(chan) 業(ye) 科學家,以及了解芯片行業(ye) 的投資人”。

  近年來,一批年輕人在對國產(chan) 芯片“卡脖子”技術的攻堅中得到實在的曆練,得以迅速成長。他們(men) 是與(yu) “中國芯”共同成長的新一代“芯青年”,他們(men) 準備好了——“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完成中國芯片從(cong) 追隨到超越的曆史使命。”

  科技創“芯”路上,“頭鐵”有用

  要創新,有時不得不反複試錯。但就芯片製造而言,試錯成本十分高昂。

  從(cong) 設計到量產(chan) ,芯片要經曆關(guan) 鍵的“流片”,即按照設計圖紙在晶圓上進行蝕刻,去檢驗每個(ge) 工藝步驟是否可行、電路是否具備所需性能和功能。流片成功,就可以據此量產(chan) 芯片,反之則需找出原因,再次優(you) 化設計。其間,通常要經曆1000多道工藝,持續三個(ge) 月之久,耗資巨大。

  身為(wei) 芯片設計師,中國航天科工二院二十三所高級工程師、90後青年迦琛對流片的重要性體(ti) 會(hui) 得很深。“為(wei) 了保住流片環節的成功率,我們(men) 唯有在設計層麵追求極致,反複改版、反複測試,不漏過一處細節。”他說。

  一次,迦琛所在的團隊設計了一款芯片,幾次實測中均表現正常,卻在低溫條件下發生了故障。雖是偶發故障,但大家心中已“警鈴大作”,迅速行動,逐個(ge) 元件、逐條線路排查設計隱患。

  小小芯片,精密度如同微縮版的城市,無數納米級的元件“屋舍林立”,電路線路“阡陌縱橫”,在這裏尋找故障的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們(men) 不回避困難,竭盡所長、積極排障,終於(yu) 找到了隱患。不僅(jin) 如此,被發現的易在低溫條件下失靈的某個(ge) 器件,成為(wei) 促使團隊實現工藝突破的關(guan) 鍵。

  “要創新,就要看你的‘頭鐵不鐵’。”總結經驗時,迦琛多次使用了“主動”一詞,因為(wei) “遇到困難,被動等待它消失是不可能的,不如‘頭鐵’一些,主動迎上去,或許能打通一條創新路”。

  主動出擊,是迦琛的答案,也是中國芯片人的答案。如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所指出的那樣:“曾經,我們(men) 希望能夠用更省事的辦法解決(jue) 問題。實踐證明,核心技術是買(mai) 不來的。中國芯片技術和產(chan) 業(ye) 的短板最終還是需要中國人踏實創新來解決(jue) 。”

  靠著不逃避、不放棄的“頭鐵”姿態,近年來,中國研究者奮力追趕,一批國產(chan) 芯片開始嶄露頭角。“我們(men) 更欣慰地看到,自主創新的拚搏精神能在這一代青年人身上薪火相傳(chuan) 。”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雷達心研製團隊有關(guan) 負責人說,“‘中國芯’的發展,依靠的正是這些腳踏實地、仰望星空的‘芯青年’。”

  科技向善,是造一顆匠“芯”的意義(yi)

  2010年夏,北京一家醫院,等待許久的吳迎心情忐忑,他馬上就要拿到新生兒(er) 的耳聾相關(guan) 基因檢測結果。吳迎是聽覺障礙者,對自己下一代最大的期望是擁有正常的聽力,和其他孩子一樣學習(xi) 生活。

  “235雜合,聽力學檢測正常。”看到結果的吳迎喜極而泣!此時他最想感謝的人,就是80後科研工作者張冠斌,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係統主要開發人員。

  對新生兒(er) 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進行檢測,曾經是一道難題。而張冠斌憑借一枚小小的生物芯片,讓不可能成為(wei) 可能。

  從(cong)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張冠斌加入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從(cong) 事生物醫藥研究。那時,成人耳聾基因芯片診斷技術已經較為(wei) 成熟。

  “謝謝你們(men) 的芯片技術幫我找到致聾原因,可是,我能生出健康的孩子嗎?”張冠斌讀博期間一次臨(lin) 床實驗時,聽到一位耳聾患者的哀歎。張冠斌內(nei) 心久久不能平靜:“芯片技術能檢測成年人的耳聾基因,可新生兒(er) 檢測領域卻是一片空白,這可能讓很多患有聽覺障礙的孩子失去及早幹預的機會(hui) !”

  從(cong) 零開始,向那片空白地進發,研究新生兒(er) 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診斷芯片係統!

  張冠斌和團隊很快遇到了問題:如何把識別基因序列的磁珠通過探針連接到芯片上?磁珠量級以微米計,探針隻有6.8納米長,二者差距甚遠。

  輾轉反側(ce) ,夜不能寐。

  一天上班路上,他無意間觀察到一隻毛毛蟲攀附在路邊綠植的莖稈上,蠕動著向上爬行。靈感就在此時意外迸發:“毛毛蟲的腳這麽(me) 小,可它能將自己碩大的身軀緊緊附著在植物上。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它的腳足夠多。或許可以增加探針的密度,去實現連接!”

  幾番嚐試後,磁珠與(yu) 芯片連接問題終於(yu) 得到解決(jue) 。2018年,遺傳(chuan) 性耳聾診斷芯片係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21年11月,全國接受了遺傳(chuan) 性耳聾基因篩查的新生兒(er) 突破500萬(wan) 人,直接避免了受檢者及家庭成員13萬(wan) 多人因使用藥物不當致聾。

  當前,我國生物芯片技術的應用已走進醫療領域,尤其是在遺傳(chuan) 性耳聾篩查、檢測和醫療幹預等方麵,領先世界許多國家及地區。浸透著“芯青年”汗水與(yu) 匠心的芯片,承載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希望。

  “當患兒(er) 的父母緊握著我的手時,我感受到愛、希望和溫暖,這不就是科學的意義(yi) 所在嗎?”張冠斌說。

  從(cong) 追趕到開創,相信自己、相信“中國芯”

  “小夥(huo) 子,外麵什麽(me) 天氣啊?”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走廊裏,站滿了等候研究生麵試的學生,一位中年人突然走來問了陳雲(yun) 霽這樣一句話,把一心準備麵試的他給“問蒙了”。回了回神,才回答“是晴天”。

  “下一位,陳雲(yun) 霽。”他推開考場的大門,卻發現這位中年人坐在了麵試官席上。原來,這就是國產(chan) 芯片領域的專(zhuan) 家胡偉(wei) 武教授,陳雲(yun) 霽後來的導師。

  胡偉(wei) 武教授詢問麵試者天氣的原因,陳雲(yun) 霽是後來才知道的。胡偉(wei) 武說:“那時候我整整一周都沒出研究所了,才想問問外麵的天氣情況。”

  這意外的回答,深深感動了陳雲(yun) 霽。忘我精神,在師徒之間傳(chuan) 承了下來。

  近十年間,陳雲(yun) 霽在導師的帶領下一直在國產(chan) 芯片領域深耕。2008年,25歲的陳雲(yun) 霽博士畢業(ye) 後成為(wei) 龍芯3號主要架構師之一。29歲,他成為(wei) 中科院計算所的博士生導師。

  “要向無人區進發。”隨著科研的深入,陳雲(yun) 霽腦海中的這個(ge) 聲音越來越響。此前的工作大多是“追趕”,雖然一些成績填補了國內(nei) 相關(guan) 領域的空白,但終究是和國際上的芯片研究者在同一個(ge) 賽道競爭(zheng) 。陳雲(yun) 霽想做的是“開創”,另辟一條新賽道,讓中國成為(wei) 領跑者。於(yu) 是,他把研究領域轉向人工智能與(yu) 芯片設計的交叉研究。

  蹚一條新路絕非易事,何況那時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才剛起步,前景未知。陳雲(yun) 霽和學生做了大量調研,卻鮮有收獲,甚至最前沿的國際會(hui) 議上都缺乏相關(guan) 論文。

  漸漸地,有的學生想打退堂鼓,有的同行也認為(wei) 找不到這樣的路。

  陳雲(yun) 霽不信!那時對機器學習(xi) 的計算、訪存和通信的基本規律並不清楚,問題層出不窮,他仍鼓勵大家:“憑龍芯項目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慢慢算,總能算出來。”

  像導師曾經做過的那樣,陳雲(yun) 霽把床搬進了研究所,一心撲在研究上。經過幾年努力,第一個(ge) 深度學習(xi) 處理器問世,這是國際首個(ge) 深度學習(xi) 處理器芯片。

  堅持,讓陳雲(yun) 霽守得雲(yun) 開見月明。2021年,陳雲(yun) 霽的“深度學習(xi) 處理器體(ti) 係結構新範式”獲得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從(cong) ‘追趕’到‘開創’,不是須臾便能達成的,需要一代代有科學理想、坐得住冷板凳的人久久為(wei) 功地做下去。”陳雲(yun) 霽說,更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相信能夠在我們(men) 手中,創造屬於(yu) 自己的“中國芯”。

    (本期選題支持:詹媛)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