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做好孩子用網的“守門人”
《青少年藍皮書(shu)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1)》顯示:2020年年底,中國6歲至18歲未成年人網民已達1.8億(yi) ,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高達94.9%。如何提升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家庭網絡教育該如何實施?未成年人消費觀與(yu) 用網習(xi) 慣如何培養(yang) ?怎樣才能夠達到網絡安全?一係列現實而急迫的問題亟待破解。
調研顯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網絡管理、網絡價(jia) 值和認知行為(wei) 方麵影響力明顯不足
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如何?
“如果按5分製,測出來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的平均得分是3.56分。如果換算成100分,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水平目前是70分左右,有待於(yu) 進一步提高。”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研究中心主任方增泉表示。
今年5月,北京互聯網法院召開“首互未來”未成年人網絡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hui) ,向社會(hui) 通報自建院以來涉未成年人網絡糾紛審理情況並發布典型案例。案件反映出未成年人用網方麵的四大問題:一是未成年人用網行為(wei) 受監管不足,網絡沉迷問題較為(wei) 突出;二是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意識較弱,易受不良信息侵害;三是未成年人既是人格權侵權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四是未成年人缺乏理性消費習(xi) 慣,易進行衝(chong) 動消費。
北京師範大學未成年人網絡素養(yang) 研究中心在2017年、2020年和2021年做了三次大規模大數據樣本測量,探索家庭因素對網絡素養(yang) 影響。調研顯示,父母在青少年的網絡印象管理、網絡價(jia) 值和認知行為(wei) 方麵的影響力明顯不足。
騰訊未成年服務中心馬瀅和同事將出現網絡問題的孩子稱為(wei) “藏在遊戲裏麵的孩子”。在結合上百個(ge) 真實案例展開相關(guan) 的調研與(yu) 分析後,馬瀅發現,這些孩子大多是充滿無能感、不自信、缺乏社交、遭遇變故的孩子。“我們(men) 需要不斷引導家長,關(guan) 注孩子行為(wei) 背後的真正動機,去找到那些更深層次的需求,在現實生活中滿足他們(men) ,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意義(yi) 上解決(jue) 孩子的問題。”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教授邊玉芳認為(wei) ,家庭教育要關(guan) 注青少年學習(xi) 需求、關(guan) 係需求、自主需求、價(jia) 值需求的統一。家長的高質量陪伴有助於(yu) 促進親(qin) 密關(guan) 係的建立,滿足孩子自主發展的需求,驅動孩子自我價(jia) 值的實現,這樣才能實現孩子健康成長。
在家庭教育裏,溫暖的家庭、良好的親(qin) 子關(guan) 係愈發重要。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基礎教育質量監測協同創新中心每年對幾十萬(wan) 名孩子進行分析發現,親(qin) 子關(guan) 係每增加10%,孩子網絡成癮問題能降低7%到8%。
“家長要以身作則,承擔起陪伴青少年成長發展的第一責任。”方增泉建議,實施家庭網絡素養(yang) 教育計劃,具體(ti) 包括:提高家長的網絡素養(yang) 水平;注重溝通,增加溫度,減少不必要的控製;安全上網,引導青少年識別有害垃圾信息;引導青少年正確參與(yu) 網絡互動,健康文明上網,家長要擔起第一導師,營造健康的家庭教育氛圍,教導孩子恰當利用網絡為(wei) 自己塑造良好形象;鼓勵孩子從(cong) 網絡內(nei) 容消費者轉變為(wei) 內(nei) 容創造者,規範孩子的網絡價(jia) 值認知和行為(wei) 。
專(zhuan) 家呼籲,切實樹立責任意識,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長
孩子觸網讓不少家長很焦慮,一天可能對孩子吼上多次。這裏麵反映了什麽(me) 問題?
“家庭教育存在著家長能力不足的問題。”中國傳(chuan) 媒大學法律係主任鄭寧表示,家庭教育促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中,都有與(yu) 網絡素養(yang) 相關(guan) 的規定,強調國家、社會(hui) 、學校、家庭要加強未成年人的網絡素養(yang) 、宣傳(chuan) 教育,維護未成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合法權益。
“家長‘依法帶娃’首先要自己懂法,最重要的是守法。”鄭寧舉(ju) 例道,危害國家安全的、淫穢色情暴力恐怖、侵害合法權利的信息、謠言等不能發;網站獲取信息要取得監護人的專(zhuan) 門同意,家長在朋友圈“曬娃”時不要把孩子個(ge) 人信息曝光;授權信息給手機軟件時要謹慎等。
2021年以來,未成年人網絡保護領域對監護人的需求越發明確,但在實際落地過程中,仍出現了一些監護人主動為(wei) 未成年人提供成年人賬號、監護人主動協助未成年人完成成年人人臉識別使得防沉迷係統失效等現象。不少專(zhuan) 家呼籲,家庭要切實樹立“家庭是第一個(ge) 課堂、家長是第一任老師”的責任意識,承擔起家庭教育的主體(ti) 責任,用正確思想、方法和行為(wei) 教育未成年人養(yang) 成良好思想、品行和習(xi) 慣,做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家長。
在鄭州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院長鄭素俠(xia) 看來,相比於(yu) “言傳(chuan) ”,父母的“身教”更有助於(yu) 約束少年兒(er) 童的上網行為(wei) 。父母言行合一,約束青少年上網行為(wei) 的效果更好,父母言而不教、不言不行更容易加劇青少年的不良上網習(xi) 慣。
數字時代,讓網絡成為(wei) 親(qin) 子互動新空間
“又在幹什麽(me) ?把手機給我!”不少家長並不清楚孩子拿著手機在做什麽(me) 。
北師大發布的《中國青少年網絡素養(yang) 調查報告》顯示:14.76%的父母知道孩子上網做什麽(me) ,知道一點的占到33.8%,將近7%完全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做什麽(me) ,也無法控製孩子上網。家長對兒(er) 童上網的管教方式有時候效果不佳,有37.23%兒(er) 童不會(hui) 聽從(cong) ,認為(wei) 家長的管教方式粗魯。
“家長中比較普遍的問題是自己總抱著手機玩,很多家長回到家以後,恨不得有點空閑、有點放鬆的時候就自己玩手機,而且大多不太會(hui) 去學習(xi) 新的網絡使用、網絡世界帶來的新生活方式。孩子是網絡世界的原住民,我們(men) 是移民,他們(men) 對網絡的使用和更新有天然的能力,這時候家長更多地要向孩子學習(xi) ,並且管好自己。”霍雨佳說。
不管是做心理谘詢、臨(lin) 床幹預還是實地調研,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副教授劉勤學都發現,很多父母在製定監管的方式時很僵化,總是對孩子說今天必須怎麽(me) 樣,無論什麽(me) 情況都不能更改。父母想把規則有效性以及執行性貫徹到底,但孩子則是會(hui) 分情境或者分特殊情況去執行的。如果父母積極監管邊界不夠靈活,最終會(hui) 失去應有的作用。他建議,父母要積極監管,包括建立網絡行為(wei) 有效規則、雙邊性規則、開放性討論、靈活邊界,用討論、商量來解決(jue) 問題。同時,以網絡作為(wei) 親(qin) 子活動的共同空間和紐帶,開發網絡的正向工具性使用功能,避免娛樂(le) 性使用沉迷。
數字時代,一方麵需要父輩在陪伴的前提之下給孩子引導、指導與(yu) 情感支持;另一方麵在數字家庭的形成上,與(yu) 孩子共同建立數字包容、數字平等的理念,親(qin) 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一同致力於(yu) 兩(liang) 代人之間數字代溝的消弭。
中國青少年宮協會(hui) 媒介與(yu) 教育工委會(hui) 常務副主任張海波的體(ti) 會(hui) 是:家庭是基礎,是第一課堂,學校是一個(ge) 中心,是教育的聯結中心,社會(hui) 是一種資源。網絡素養(yang) 教育不僅(jin) 是大人對孩子的教育,在共育時代,最好的辦法是讓兒(er) 童參與(yu) 進來,兒(er) 童作為(wei) 主體(ti) 而不是作為(wei) 客體(ti) 參與(yu) 進來。兒(er) 童主動發聲帶動身邊影響小夥(huo) 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個(ge) 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從(cong) ‘限製性幹預’到‘積極幹預’再到‘共同使用’,讓網絡成為(wei) 親(qin) 子互動的新空間,形成網絡價(jia) 值共同體(ti) 。”華中師範大學—騰訊網絡素養(yang) 研究中心副主任牛更楓認為(wei) ,父母要主動迎接新挑戰,做好孩子網絡使用的“守門人”。(記者 靳曉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