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傈僳族民歌結緣半世紀
【一線講述】
和傈僳族民歌結緣半世紀
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傈僳族民歌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李學華
小時候,村裏的老人們(men) 總是唱著優(you) 美又神秘的山歌,令我心生向往,於(yu) 是,我纏著他們(men) 教我唱歌。傈僳族民歌有很多種類,包括木刮、擺時、優(you) 葉等,大家走在山間、田間、水邊,心有所感便會(hui) 唱出來。大大小小的節日、集會(hui) 、婚喪(sang) 嫁娶、喜慶豐(feng) 收等都離不開歌聲的陪伴。歌聲是傈僳族人民一種重要的表達方式,也成了記錄社會(hui) 曆史和文化生活的“聲音畫卷”。
從(cong) 7歲開始,我和傈僳族民歌結緣已經半個(ge) 多世紀。不論是傳(chuan) 情達意的歌曲、古歌、敘事長詩,還是即興(xing) 編唱,我都非常熟練。煩惱時拿起彈撥樂(le) 器“起奔”高歌一曲,就什麽(me) 情緒都丟(diu) 在腦後了。
改革開放後,文藝演出也迎來了春天。1990年,在政府支持下,我參與(yu) 組建了瀘水縣(現瀘水市)瀘峰民間藝術團,後來擔任團長。開始時經費有限,我們(men) 沒有排練場地,就自己想辦法找地方練習(xi) ,四處奔波演出。
隨著旅遊業(ye) 的興(xing) 旺,來怒江旅遊的人多了起來,大家都對原汁原味的傈僳族文化很感興(xing) 趣,我們(men) 的商業(ye) 演出也越來越多。收入高了,演出團的團員們(men) 積極性也高了不少。
傈僳族人民過上了好日子,唱起了時代新歌。尤其這幾年,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嶄新的公路越修越開闊、新樓房蓋得越來越多、村裏手把手教群眾(zhong) 學技術、村民們(men) 發展綠色種植養(yang) 殖業(ye) 增收致富……這些切切實實的好處,讓我心裏充滿喜悅,便想用歌聲唱出所見所聞。同時,不少老鄉(xiang) 對有的政策不明白,作為(wei) 三岔河村小組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我覺得我有責任為(wei) 他們(men) 科普宣傳(chuan) 。於(yu) 是,我用漢語和傈僳語雙語編寫(xie) 了不少傈僳族民歌宣傳(chuan) 重要政策,比如《黨(dang) 的政策阿克幾》《脫貧摘帽阿克幾》(“阿克幾”,傈僳語“實在好”)等等。同時,我也用傈僳族民歌元素創作了許多新民歌,比如《打獵調》《阿子達》《阿弟羅》等等。
這些年,我帶著徒弟們(men) 到怒江州各地的培訓班傳(chuan) 授“起奔”彈奏和傈僳族民歌演唱技藝,也有不少傈僳族文化研究機構和專(zhuan) 家對傈僳族民歌非常關(guan) 注。雖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欣賞傈僳族民歌,但我們(men) 村裏不少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能留下來學唱歌的人少了很多,係統培養(yang) 傳(chuan) 承者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古歌和敘事長詩,麵臨(lin) 著後繼無人的緊迫問題,這讓我很揪心。
現在我年紀大了,但會(hui) 堅持唱下去,也希望有更多人對傈僳族曆史文化感興(xing) 趣,參與(yu) 到傈僳族民歌的保護和傳(chuan) 承中。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郭超、周仕興(xing) 、胡曉軍(jun) 、張勇、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