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大時代】南陽:嗬護南水北調源頭碧波萬頃 創新天然藥庫健康美麗未來

發布時間:2022-08-15 17:15:00來源: 央廣網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wei) 現實。為(wei) 立體(ti) 展現各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係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men) 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wei) 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南陽8月13日消息“3000多天!我們(men) 村一天一個(ge) 樣!”鄒新曾掰著指頭說。

  鄒新曾是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鄒莊村村民。2011年6月25日,為(wei) 支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他和幾百名村民一起從(cong) 16公裏外的油坊崗村搬遷至此,換來浩蕩江水一路北上,潤澤北方大地。

  位於(yu) 豫西南的南陽,地跨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是千裏淮河的發源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區。

  2021年5月13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深入南陽淅川縣考察時強調,要把水源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為(wei) 重中之重,劃出硬杠杠,堅定不移地做好各項工作,守好這一庫碧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既深刻改變了北方,也深刻改變了南陽。

  守好一庫碧水 當好水源工程的守護者

  盛夏時節,在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一排排整齊劃一的果樹上掛滿了紅色的果實。

  “這些是石榴樹,樹能保水土、花能觀賞、果能賣錢,不會(hui) 汙染水質。”淅川縣九重鎮張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家祥手捧泥土,向記者介紹說。

  南水北調中線幹渠從(cong) 張河村穿村而過。為(wei) 了保證水質安全,從(cong) 2013年開始,張河村6000畝(mu) 崗坡地全部種上了軟籽石榴,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nong) 業(ye) ,實現了水質保護和農(nong) 民增收的雙贏。

  如今,張河村種植的石榴已成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動群眾(zhong) 致富的“金果果”。張河村的嬗變,正是南陽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南陽市全力防汙治汙,厚植生態優(you) 勢,爭(zheng) 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為(wei) 了守好丹江口水庫和南水北調中線幹渠水質安全,南陽先後關(guan) 停整治企業(ye) 1100餘(yu) 家,關(guan) 閉搬遷養(yang) 殖場1500餘(yu) 家,取締庫區養(yang) 魚網箱5萬(wan) 多箱,否決(jue) 、終止工業(ye) 項目超過430個(ge) 。同時,在匯水區和幹渠沿線鄉(xiang) 鎮建設垃圾、汙水處理廠76個(ge)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丹江口水庫考察時,說水質看著不錯。我們(men) 聽到總書(shu) 記的肯定,感到很驕傲。”淅川縣丹江庫區綜合執法人員高培說。

  河南省南水北調中線渠首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黃進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渠首已工作7年多。中線工程通水後,他正式成為(wei) 這裏的“護水員”,定期對庫區水質進行“體(ti) 檢”。

  監測水質必須露天戶外作業(ye) ,冒嚴(yan) 寒頂酷暑便是工作常態。黃進曾在一篇文章中寫(xie) 道,“每逢大雪封山,去點位采樣的路最難走。踩在厚厚的積雪上深一腳淺一腳,岸邊石頭都結了冰,一不小心就會(hui) 滑落到水裏。好不容易采到了水樣,監測儀(yi) 器也常被凍得不聽使喚,隻能抱著水樣人工加熱。若是遇上水質自動監測浮標失靈,還要跳進刺骨的河水中維修。”雖然辛苦,但黃進時常感到自豪和欣慰。目前,他所在的中心有52名水質監測人員,大多數是“80後”“90後”。

  “大家雖然年輕,但責任心一點也不差,做好水質監測是我們(men) 的責任,我們(men) 要擔起一渠清水永續北送的使命!”黃進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庫各水質斷麵監測結果均達到或優(you) 於(yu) 地表水Ⅱ類標準,水質穩定達標且持續向好。

  一渠清水向北送,國之重器潤北方。從(cong) 2014年12月12日開渠供水,截至2022年7月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總幹渠水量突破500億(yi) 立方米。“南水”已成為(wei) 京津等40多座大中城市、280多個(ge) 縣市區、超過1.4億(yi) 人的主力水源。

  “水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控製性要素,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南陽市委黨(dang) 校經濟學教研室講師袁微表示,“南水”不僅(jin) 解決(jue) 了北方的缺水問題,更為(wei) 中部地區崛起、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水”支撐。

  吃水不忘掘井人。在距陶岔渠首樞紐10公裏的鄒莊村,生活著為(wei) 調水工程獻出家園的一群人。為(wei) 建設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淅川506平方公裏成為(wei) 淹沒區,共涉及11個(ge) 鄉(xiang) 鎮,184個(ge) 行政村,1276個(ge) 組。

  依靠政策幫扶和勤勞的雙手,調水移民已走上致富路。如今的鄒莊村,成立了掘井人農(nong) 業(ye) 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合作社經營流轉2200餘(yu) 畝(mu) 土地,一部分用於(yu) 種植草莓、苕尖等大棚高效農(nong) 作物,一部分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村民入股參與(yu) 分紅,每年都有保底收益。一幢幢二層小樓整齊排列,平整寬闊的水泥路,美觀大方的光伏路燈……一幅現代化新農(nong) 村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厚植生態優(you) 勢 做大醫聖故裏“天然藥庫”

  一方水土養(yang) 育一方人。南陽是醫聖張仲景故裏,中醫藥文化發祥地之一。

  地處暖溫帶與(yu) 北亞(ya) 熱帶的分界線、濕潤區與(yu) 半濕潤區的分界線;高山丘陵平原梯次分布,河流湖泊溝渠蜿蜒縱橫。四季分明的氣候和特殊地理,使南陽孕育出豐(feng) 富的中藥材資源。

  有這麽(me) 一組數據說明南陽中藥材資源豐(feng) 富的程度:曆史上最早的藥學專(zhuan) 著《神農(nong) 百草經》收載藥材365種,產(chan) 自這裏的就有259種;《本草綱目》中收錄1800多種藥材,這裏就有1300多種。

  眼下,在南陽西峽縣寨根鄉(xiang) 方莊村,村裏隨處可見的茂密枝葉中,掛滿外形酷似小棗的青色果實。

  “這叫山茱萸,是一種中藥材,等成熟了,果子就變成了紅色。”方莊村村民潘茂彰是山茱萸種植大戶。據他介紹,成熟後的山茱萸會(hui) 被村民們(men) 賣給當地製藥企業(ye) ,成為(wei) 中藥“六味地黃丸”的其中一味。

  目前,西峽縣已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優(you) 質山茱萸生產(chan) 基地。山茱萸種植麵積達22萬(wan) 畝(mu) ,年產(chan) 量可達4000噸,種植規模、產(chan) 量、產(chan) 值均居全國前列。

  在南陽市臥龍區七裏園鄉(xiang) 的一家艾草加工企業(ye) ,艾草散發著悠悠的香味,工人們(men) 正在加緊生產(chan) ,種類豐(feng) 富的艾產(chan) 品令人目不暇接,更是農(nong) 民持續增收致富的希望所在。今年33歲的女職工王新洋正在包裝剛生產(chan) 出的艾條,“現在艾草產(chan) 業(ye) 發展得好,大夥(huo) 兒(er) 不斷開發新產(chan) 品,幹勁兒(er) 都足著嘞!”

  在南陽,艾草製品加工企業(ye) 越來越多,產(chan) 品也不斷向深加工延伸,已成為(wei) 全國最大的艾草種植基地和艾產(chan) 品生產(chan) 加工基地。目前,南陽的艾草市場份額占全國的70%以上,年產(chan) 值達110億(yi) 元。

  “山茱萸、艾草產(chan) 業(ye) 隻是南陽中醫藥大產(chan) 業(ye) 布局的一個(ge) 縮影。”南陽市中醫藥發展局副局長張長河告訴記者,近年來,南陽市中藥產(chan) 業(ye) 發展迅速,目前,種植麵積萬(wan) 畝(mu) 以上的中藥材有20個(ge) 品種,5萬(wan) 畝(mu) 以上的有山茱萸、辛夷、夏枯草、艾葉等12個(ge) 品種。同時扶持培育規模以上中藥企業(ye) 39家,全市中醫藥健康產(chan) 業(ye) 年產(chan) 值達200多億(yi) 元。

  “好山好水產(chan) 好藥材”。作為(wei) 全國中藥材主產(chan) 區之一,南陽中藥材儲(chu) 量2.4億(yi) 公斤,有“天然藥庫”美譽。目前南陽種植的中藥材品種有79個(ge) ,種植麵積達185萬(wan) 畝(mu) 。其中,山茱萸、辛夷、桐桔梗、裕丹參、唐梔子、宛艾、金銀花、夏枯草被確定為(wei) 新的“八大宛藥”,給予重點扶持與(yu) 培育種植。

  同時,南陽大力挖掘、凝練和弘揚張仲景文化,布局建設張仲景中醫藥科創園、張仲景中醫藥產(chan) 業(ye) 園、張仲景中醫藥物流園三個(ge) 代表性園區,打造中醫藥產(chan) 業(ye) 集聚區和發展龍頭企業(ye) 。

  近年來,我國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特色優(you) 勢不斷彰顯,為(wei) 中醫藥事業(ye) 和產(chan) 業(ye) 發展注入新活力、新空間。南陽搶抓機遇,於(yu) 2021年12月提出打造“全球中醫聖地、全國中醫高地、全國中醫藥名都”,實施中醫藥產(chan) 業(ye) “六名塑造行動”:種“名藥”、塑“名企”、建“名園”、育“名艾”、辦“名展”、創“名城”。

  乘勢而上,南陽中醫藥發展之路越走越實、越走越寬。

  “美麗(li) 經濟”賦能 彰顯富民蝶變效應

  “我平時負責剪剪花、除除草、打打藥,一個(ge) 月能掙5000元左右,比去外麵打工強!”說起在月季博覽園的工作,村民王秀勤喜笑顏開。

  盛夏的南陽,百花爭(zheng) 豔,萬(wan) 木爭(zheng) 榮。位於(yu) 南陽市臥龍區七裏園鄉(xiang) 的南陽月季博覽園,成千上萬(wan) 朵月季花簇擁開放。五顏六色的花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層層“漣漪”,送來陣陣花香。王秀勤就在這裏從(cong) 事大家眼中的“美麗(li) 事業(ye) ”。

  據南陽月季博覽園副總經理許春峰介紹,他們(men) 采用“公司+基地+農(nong) 戶”的經營模式,與(yu) 農(nong) 戶建立利益聯結機製,共享發展成果。

  南陽市月季協會(hui) 會(hui) 長趙磊向記者展示了一組數據:南陽市月季種植總麵積達15萬(wan) 畝(mu) ,年出圃苗木16億(yi) 株,苗木供應量占據國內(nei) 市場的80%,出口量占全國的70%。全市超10萬(wan) 人參與(yu) 到月季生產(chan) 、種植、銷售的各個(ge) 環節,年產(chan) 值達20億(yi) 元左右。

  月季產(chan) 業(ye) 釋放出的“美麗(li) 經濟”有效帶動了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南陽月季基地所在地達士營村,全力打造特色小鎮,積極研發鄉(xiang) 村旅居產(chan) 品,輻射帶動周邊民宿、風景區等近郊旅遊資源的開發。目前,該村加速農(nong) 村經濟與(yu) 鄉(xiang) 村旅遊業(ye) 互動發展,壯大了村集體(ti) 經濟。

  “臥龍區將統籌做好產(chan) 業(ye) 、科技、文化融合發展,打造全國性月季產(chan) 業(ye) 文旅‘大道’,全力建設全國地標性的月季苗木交易中心。”圍繞下一步月季產(chan) 業(ye) 發展,南陽市臥龍區副區長、七裏園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宋珂說。

  依托月季,南陽還打造了一年一度的南陽月季花會(hui) ,成為(wei) 展示南陽城市形象、帶動招商引資、推動旅遊業(ye) 發展的窗口。

  美麗(li) 圖景不止於(yu) 月季。南陽境內(nei) 有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寶天曼世界自然生物圈保護區等6個(ge) 國家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玉文化、楚漢文化、“四聖”文化、商埠文化等特色文化在這裏匯集,形成南陽獨特的文旅富集效應,也留下了眾(zhong) 多的名勝古跡和旅遊景點。近些年,淅川還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渠首所在地為(wei) 標簽,打響“渠首淅川、詩畫丹江”旅遊品牌,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前來觀賞遊玩。

  從(cong) 花卉經濟到山水旅遊,從(cong) 人文景觀到自然風光,南陽正以“文化、生態、康養(yang) ”三大支撐,做好“文史、山水、源起、聖賢”四篇文章,打造文旅與(yu) 中醫藥、康養(yang) 、農(nong) 業(ye) 等深度融合的城市品牌。

  “‘美麗(li) 經濟’已成為(wei) 南陽人民群眾(zhong) 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深、影響遠的富民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南陽理工學院範蠡商學院教授範榮華說道。

  2011年,南陽市GDP為(wei) 2202.31億(yi) 元;2021年南陽市GDP已突破4000億(yi) 元大關(guan) ,經濟增速高於(yu) 河南省平均水平2.7個(ge) 百分點,躍居河南省第二,經濟總量位居河南省第三。

  高速發展的同時,南陽又迎來重大曆史機遇。

  2022年5月27日,河南省委常委會(hui) 會(hui) 議審議通過相關(guan) 意見,支持南陽以高效生態經濟為(wei) 引領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這是河南省委賦予南陽發展的新定位、新期待、新使命,更是南陽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河南省委谘詢組研究員、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長張占倉(cang) 說。

  2022年6月20日,途經南陽的鄭渝高鐵全線開通運營,進一步重塑了南陽“楚豫雄藩、中原要衝(chong) ”的區位優(you) 勢。

  “再過十年看南陽。未來3000天裏,我相信南陽也會(hui) 像鄒莊村是一天一個(ge) 樣!”鄒新曾滿懷信心地說。

  百家讀城:

  家在南陽

  □劉先琴

  “回來了”,“啥時候再回來”?

  大凡去過南陽的朋友,再提到這個(ge) 地方時,最深的印象就是南陽人見麵問候和送別時的這兩(liang) 句話。

  一方水土養(yang) 一方人,一方水土更見證著一方人的表達。為(wei) 這兩(liang) 句讓無數人耳熱心暖的問候做注解的,是在南陽土地上綿延幾百公裏,潤澤華北平原,最終到達北京的一渠清流,那就是聞名於(yu) 世的跨世紀工程南水北調。

  五十年間,為(wei) 國家利益搬遷,再也不能回到祖輩居住地的人,心中早已視天下人為(wei) 家人。

  這個(ge) 家值得回來,泱泱中華史載千年,文昌物豐(feng) ,然而稱得上人中之聖的有四位都在南陽。“科聖張衡”是一位百科全書(shu) 式的人物,他製造的渾天儀(yi) 比歐洲人製造出的“第一台”地動儀(yi) 足足領先了1700多年,還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文學方麵有著非凡成就,被譽為(wei) 東(dong) 漢奇才,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和太陽係一顆行星被國際天文組織以張衡命名,南陽人的名字被永久刻上太空。千百年來被曆朝曆代的商賈所尊崇、效法的“商聖範蠡”,其主張貨物流通、發展商品經濟的思想至今被寫(xie) 進中外教科書(shu) ,作為(wei) 春秋時期著名軍(jun) 事家、思想家,範蠡伴隨君王平天下之後,晚年急流勇退,在暢遊山水的同時,經商成巨富,創建了中國古典經濟理論。“智聖諸葛亮”以奇才大略成就西蜀霸業(ye) ,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道德風範,至今和那座幽靜的隱居之地臥龍崗一起,供後人瞻仰。“醫聖張仲景”的中醫思想光芒,早已照耀全球,不明《傷(shang) 寒論》者不可以為(wei) 醫,成為(wei) 中西學科必讀經典……

  這個(ge) 家值得回來,庫區所在地淅川,沿岸數百公裏的山地,為(wei) 防止水土流失汙染庫水,多年填土壘石栽種的果樹成為(wei) 四季仙境。早春的櫻花粉霧散去,紫紅的瑪瑙櫻桃就綴滿枝頭,夏日壓低枝條的是軟籽石榴,第一縷秋風催熟的柑橘,金黃平分濃綠……這裏並非水果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種植帶,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淹沒了淅川144平方公裏的肥沃良田,移民16.5萬(wan) 人,損失近100億(yi) 元,然而,“識大體(ti) 、顧大局,舍小家、為(wei) 國家”已經成為(wei) 淅川人的情懷,他們(men) 用種莊稼的雙手,硬是學會(hui) 了移植、接枝、打叉、授粉,用樹的根係保持水土,用樹的果實保持發展,用一顆心擔當清水永續,大愛不變。

  這個(ge) 家值得回來,南水北調移民的第一個(ge) 搬遷村魚關(guan) ,如今被另外一種形式整體(ti) 保留了下來。56麵長方形牆壁上,鐫刻著淅川全縣移民村莊和移民的名字,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裏,存放著“碑上家庭”祖輩使用過的農(nong) 具,桌椅板凳,鍋碗瓢勺,甚至,他們(men) 世代居住的院落草房,也完整陳列在博物館內(nei) 。“移民豐(feng) 碑”四個(ge) 大字臨(lin) 江而立,眺望浪濤東(dong) 去,是送別,更是召喚。

  這個(ge) 家值得回來,回來共敘同憶家鄉(xiang) 那個(ge) 難忘的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踏上了這方與(yu) 跨世紀工程息息相關(guan) 的土地。還是那片月季園艾草園,花香藥香已經成為(wei) 一方土地的資源;還是那個(ge) 村,移民新居已經成為(wei) “大鄒莊”,移民成了合作社分紅的股民;還是那片土地,果林的枝頭上,掛滿了世代的希望;還是那一庫碧水,一句“吃水不忘掘井人”的話語,被淹沒的鄉(xiang) 愁從(cong) 此化作榮耀與(yu) 輝煌……

  這就是南陽,用大愛在等你回來。

  (作者係河南省作家協會(hui) 第五屆、第六屆副主席,高級記者,國務院特殊津貼專(zhuan) 家)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彭華 夏莎

  編審:王一凡 安琪

  視頻:張惟一 王勇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