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十年丨開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篇章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人類應該以自然為(wei) 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開啟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太空中的衛星,記錄了青海湖畔數十年間的一場沙與(yu) 水“進退角逐”。
從(cong) 上世紀70年代起,“沙進水退”持續了四十多年,沙地將青海湖分離出了子湖。而從(cong) 2012年起,這裏的地表形態開始了“沙退水進”的大轉折。如今,子湖又與(yu) 大湖體(ti) 連在了一起,地表已恢複為(wei) 四十多年前的狀態。
還自然以空間,不止在青海湖。
這十年,人們(men) 用一條條紅線,守護起了生態功能極重要和生態極脆弱的區域。我們(men) 將這些地方圈了出來,可以看到,大熊貓、三江源等5處國家公園在紅線內(nei) ;14處世界地質公園、首批39個(ge) 國家草原自然公園也在紅線內(nei) 。十年間,9195處自然保護地被一條條紅線保護了起來。
這十年,中國重構人與(yu) 自然的關(guan) 係,不僅(jin) 有為(wei) 自然騰出空間的退出,更有修複自然的積極參與(yu) 。
眼下,浙江麗(li) 水下垟村的梯田裏一片忙碌景象。借助衛星,可以清晰看到,十年前,梯田中有大片幹涸撂荒的土地,如今,當衛星再拍到這裏時,這裏生機勃勃。
通過航拍掃描技術生成的三維地圖,我們(men) 找到了它煥發生機的秘密。2012年,浙江麗(li) 水開始逐步恢複甌江水係,山泉水經過修複的80多條水渠,流淌在梯田間,魚、螺、蟲在田間自由生長,互為(wei) 食物鏈,魚的糞便成了肥料,也滋養(yang) 了梯田。這樣一個(ge) 濕地生態循環係統,讓梯田活了。
浙江省麗(li) 水市雲(yun) 和縣崇頭鎮下垟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方偉(wei) :用自然的方法恢複自然生態,就是以自然為(wei) 根,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十年間,人與(yu) 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國大地上的一個(ge) 個(ge) 生態瘡疤,也被一點點撫平。
曾經遍地灘塗、鹽堿地的江蘇鹽城,築起了萬(wan) 畝(mu) 綠色屏障;有著百年開采曆史的安徽馬鞍山凹山露天鐵礦,曆經注水填坑,形成了一顆圓形的“藍寶石”。
曾經黃黑斑駁的荒地,變成了綠洲,十年間,中國人用雙手種出了全球人工造林麵積最大的非凡成就,十年種的樹、植的草麵積超過了11億(yi) 畝(mu) 。
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hui) 饋贈人類。這十年,我國發現並收錄到《中國生物物種名錄》的物種達到12.8萬(wan) 個(ge) ,比2011年上升近一倍。300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恢複性增長。大熊貓、藏羚羊野外種群明顯增加,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wei) “易危”;被譽為(wei) “東(dong) 方寶石”的朱鹮數量增加到了5000多隻,曾經野外消失的麋鹿總數突破8000隻。
青山常在、綠水長流,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li) 畫卷,正在中國人的手中加速繪就。
(總台央視記者 振生 張勤 嶽群 李斌 郭茜 繼華 盛潔 振華 韶宇 靜然 藝瑾 孫茜 梁緣 雪琛 張誌 靖華 高姚 張延鴻權 高山 柳城 正鵬 青海台 浙江台 麗(li) 水台 江蘇台 安徽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