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丨“智慧”解碼 農業升級——新基建 新生活

發布時間:2022-08-16 10:26:00來源: 央視新聞

  現在,很多地方都已經擺脫了麵朝黃土背朝天的傳(chuan) 統耕種方式,各種高科技大顯身手。人們(men) 發現,將數字產(chan) 業(ye) 擴展到農(nong) 業(ye) 領域,運用先進的物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大數據等“新基建”技術對農(nong) 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進行智能化管理,將顯著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品質,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這種生產(chan) 精準化、管理可視化、決(jue) 策智能化的新型管理模式被稱為(wei) 智慧農(nong) 業(ye) 。說起來挺新奇,那麽(me) ,智慧農(nong) 業(ye) 到底長什麽(me) 樣呢?

  7月底,在安徽蕪湖市繁昌區平鋪鎮,種糧大戶劉明山的1000多畝(mu) 晚稻正處在分蘖期,這是水稻生長發育的關(guan) 鍵期,水、肥、病蟲害防治都要跟上才能為(wei) 高產(chan) 打下基礎。本應該是田管大忙的時候,自從(cong) 今年劉明山用上了中聯智農(nong) 雲(yun) 的應用程序,田間管理的工作輕鬆了不少。

  劉明山說:“氣象、施肥、田間管理、農(nong) 作物的病蟲害,幾乎全部覆蓋了。以前巡田要請人,一個(ge) 人巡不過來,現在它給你推送了不需要請工了,也省去了這塊費用,很精準,比如說這塊田要上水,上哪一塊,以前都是大水漫灌。”

  劉明山的1000多畝(mu) 地,以往田間管理都是靠經驗,現在靠的是新科技。田間地頭的傳(chuan) 感器能結合農(nong) 戶農(nong) 場的種植地塊信息,采集農(nong) 事數據,作物的長勢,農(nong) 機作業(ye) 的數據,它都能精準采集。

  中聯智慧農(nong)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專(zhuan) 家籍延寶說:“通過這樣一個(ge) 數據大量采集,我們(men) 平台端將水稻種植過程,全程標準化為(wei) 十三個(ge) 階段,四十九個(ge) 關(guan) 鍵環節。通過這樣一個(ge) 標準化過程,再結合模型和算法,進行一個(ge) 快速、高效的智能決(jue) 策,把智能決(jue) 策的結果、種植的指導意見及時推送給用戶。”

  通過把水稻的生長周期細化成13個(ge) 階段和49個(ge) 環節來實現精細耕作——以前即便是經驗再豐(feng) 富的田把式,也根本做不到,因為(wei) 人工不可能采集到如此多的數據。可如今,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衛星遙感等“新基建”領域的數字技術對傳(chuan) 統水稻生產(chan) 進行數字化改造後,低成本、全方位數據采集可以實現“天、空、地、人、農(nong) 機”五位一體(ti) 的生產(chan) 模式。

  這幾年,全國很多地方都在利用“新基建”領域的新技術,對傳(chuan) 統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進行智能化改造,建成了很多示範性的智慧農(nong) 場。未來這種現代化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將會(hui) 越來越普及。跟傳(chuan) 統的大田作物相比,經過數字化智能化改造後的溫室栽培作物管理更加精細,在北京市北三環的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園裏,這些蔬果跟常見的大田作物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酚醛泡沫取代了土壤作為(wei) 培養(yang) 基質,而作物生長所需要的養(yang) 料都是用水肥一體(ti) 的技術進行精確的滴灌。記者采訪的當天中午,氣溫達到30攝氏度,溫室大棚的降溫水簾突然傳(chuan) 來了一陣噪聲。

  溫度、水分、肥料、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與(yu) 作物生長關(guan) 係密切的因素,在這裏都可以通過對傳(chuan) 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後,對環境進行自動化調控。

  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園負責人魏靈玲說:“我們(men) 采集了大量的數據,進行了植物生理模型建設,通過模型製定了控製策略。在不同的控製策略下,我們(men) 有相對的執行機構,比如說開天窗或者是開遮陽或者是保溫,另外濕簾風機的啟動,包括噴霧的啟動,這些都是一堆的執行機構。”

  按照植物生理模型,對環境進行精準控製,就能保證植物能在最適宜的環境下生長,這樣種出來的果蔬不管是產(chan) 量還是品質,都比傳(chuan) 統的大田種植要好一些。

  目前,我國正處於(yu) 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向現代農(nong) 業(ye) 過渡的階段,盡管這種智能化的溫室栽培項目目前還在推廣階段,尚未普及,但這種智能化、工廠化新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必將成為(wei) 未來發展的趨勢,因為(wei) 它在提高生產(chan) 效率,節省更多資源的同時,也能解決(jue) 一個(ge) 非常現實的問題。

  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業(ye) 信息研究所所長周清波說:“隨著城鎮化發展,務農(nong) 的包括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的人越來越少。如果智能機械化不跟上去的話,今後誰來種地的問題,同時也解決(jue) 種好地的問題,就需要一些新型技術,包括信息技術的加入,傳(chuan) 統農(nong) 業(ye) 的結合。”

  最近幾年,在新基建的新背景下,很多地方在農(nong) 業(ye) 領域智能化的進程中做了很多探索,從(cong) 種植到養(yang) 殖,從(cong) 陸地到海洋,越來越多機械化、智能化的裝備設施被運用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錨泊於(yu) 黃海海域的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大型養(yang) 殖工船——國信1號,就是一座移動的海洋牧場。外表看起來像貨輪,但這艘船的船艙裏有近9萬(wan) 立方米養(yang) 殖水體(ti) ,15個(ge) 養(yang) 殖艙。

  在養(yang) 殖監控室,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屏幕監控全船的氧氣係統、投飼係統、養(yang) 殖海水、養(yang) 殖光照等各類係統運作情況,實時監測養(yang) 殖艙內(nei) 水體(ti) 的溫度、鹽度、溶解氧和酸堿度。

  “國信1號”構建了船端智能化管控中心和船岸一體(ti) 化智慧雲(yun) 平台,全船監測點對艙內(nei) 水、氧、光、飼、魚進行集中控製與(yu) 實時監測,確保船岸一體(ti) 聯動,從(cong) 而實現智慧化養(yang) 殖。

  中國水產(chan) 科學研究院漁業(ye) 機械儀(yi) 器研究所所長徐皓說:“‘國信1號’是一個(ge) 全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基本建設平台,這樣一種工業(ye) 化的生產(chan) 體(ti) 係,改變原來傳(chuan) 統的養(yang) 殖方式,季節性的方式,就是說可以在工船上實現全年生產(chan) ,每個(ge) 月都能產(chan) 出,向市場穩定地供應相應的養(yang) 殖品種。”

  從(cong) 魚苗入艙、投喂養(yang) 殖到運輸、加工、起捕,在一艘船上構建起了一座漁業(ye) 養(yang) 殖加工廠。目前這樣的養(yang) 殖工船還隻是我國深遠海養(yang) 殖運營試點項目,從(cong) 長遠來看,這種新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和生產(chan) 模式為(wei) 未來海洋漁業(ye) 打開了一個(ge) 廣闊的空間。

  徐皓說:“這樣的養(yang) 殖方式也是符合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所倡導的‘藍色增長’倡議,他們(men) 覺得未來人口達到了九十億(yi) 以後,解決(jue) 人吃飯的問題,解決(jue) 人的食物問題,隻有向藍色的海洋要食物資源。”

  這些年,除了種植和養(yang) 殖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領域,越來越多的新基建相關(guan) 的技術、設備被應用到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中,如今在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和銷售的環節也開始用上了新科技。

  在德陽市旌陽區的一家超市,所有農(nong) 產(chan) 品上麵都貼了一個(ge) 二維碼,通過掃碼可以清楚地看到農(nong) 產(chan) 品來自哪個(ge) 農(nong) 場,以及是什麽(me) 時候被分揀和派送到這裏的。蔬菜上的二維碼記錄了從(cong) 種植、生長、加工、流通、銷售全過程信息,這樣就形成了從(cong) 種植基地到銷售終端全程可追溯的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體(ti) 係。

  四川德陽市旌陽數字農(nong) 業(ye) 中心技術負責人徐維說:“我們(men) 在田間地頭布了各種各樣的數據采集設備,通過這些設備實時把土壤、水質、氣象數據傳(chuan) 輸到數據中心。同時,農(nong) 戶每一次播種、施肥、采收等數據也實時更新到數據中心,最後匯成一個(ge) 二維碼,消費者通過掃碼能溯源到整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全過程。”

  農(nong) 民種植過程的數據會(hui) 被實時傳(chuan) 輸到當地政府的數字農(nong) 業(ye) 中心,這樣的新型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還用到了區塊鏈技術,而區塊鏈技術的優(you) 勢之一,就是數據無法被竄改,能保證所有數據上傳(chuan) 實時且真實。目前在全國,很多地方的大米果蔬等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都用上了數字化的溯源體(ti) 係,有這樣的農(nong) 業(ye) 新基建,農(nong) 產(chan) 品有了身份證,消費者買(mai) 得也更放心。

  近些年,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迅猛發展,成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引擎。新基建賦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讓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變得更 “智慧”、更“聰明”,發達國家圍繞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精準化、集約化、高值化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略部署。在我國,信息化技術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生產(chan) 經營管理很多領域已經開始大範圍的應用。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市場與(yu) 信息化司一級巡視員陳萍說:“下一步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進一步瞄準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主攻方向,加強智慧農(nong) 業(ye) 技術的創新推廣應用,攻克一批智慧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推廣一批數字化解決(jue) 方案,再打造一批智慧農(nong) 場、智慧漁場、智慧牧場。加快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數字化轉型,用數字技術來優(you) 化提升農(nong) 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鏈。”

  我們(men) 看到,智慧農(nong) 業(ye) 不僅(jin) 能大幅提高農(nong) 業(ye) 資源的利用率和生產(chan) 效率,也會(hui) 讓我們(men) 餐桌上的食品更豐(feng) 富、更安全,品質更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大力推進農(nong) 業(ye) 機械化、智能化,給農(nong) 業(ye) 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乃至2035年,我國推動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建設內(nei) 容,發展智慧農(nong) 業(ye) 正麵臨(lin) 良好機遇。給農(nong) 業(ye) 插上智慧的翅膀,將會(hui) 夯實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數字基礎,助推農(nong) 業(ye) 現代化。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