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光明時評】夯基織網,助力老人“原居安養”

發布時間:2022-08-16 11:23:00來源: 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養(yang) 老是民生之基。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把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提升到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ye) 發展和養(yang) 老服務體(ti) 係規劃》提出,鞏固家庭養(yang) 老的基礎地位,打造老年友好型社會(hui) ;發展社區養(yang) 老服務機構,強化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能力。

  當前,我國社會(hui) 養(yang) 老機構總量較少,存在養(yang) 老床位供應不足、護工短缺、服務質量差等問題。因此,很多老年人更傾(qing) 向於(yu) 居家養(yang) 老。一方麵,這符合我國家庭養(yang) 老傳(chuan) 統習(xi) 俗,老人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也更舒適自在些;另一方麵,也方便子女照顧老人,滿足老人的親(qin) 情需求。“原居安養(yang) ”不僅(jin) 包含居家養(yang) 老,而且擴展到更廣泛的社區環境,保證居住者在熟悉環境內(nei) 盡可能獨立生活的“安老”境界,由當地社區提供家庭照顧、健康護理及其他專(zhuan) 業(ye) 護理等服務,讓老年人獲得更有尊嚴(yan) 的養(yang) 老生活。

  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打通“最後一公裏”,是實現老年人“就地、就近、就親(qin) 、就熟、就便”頤養(yang) 天年的最佳平台。近年來,我國以加強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建設為(wei) 重點,高密度出台措施、高強度推動落實,取得了明顯效果。但是,在建設運營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諸如選址不當、布局不均、服務內(nei) 容單一、服務能力不強、運營不善、“叫好不叫座”等。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基礎,需要多方麵持續發力,夯實“原居安養(yang) ”基礎。

  首先,應以係統觀念布局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建設。“空間少、資源散、功能弱”是當前服務網建設中普遍存在的“頑症”,需要我們(men) 用動態的眼光和全域視角統籌協調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所提出的有關(guan) 公共服務問題。一方麵要繼續在“統”字下功夫,既要將居家、社區、機構三者進行整體(ti) 性思考和設計,也要統籌養(yang) 老服務設施與(yu) 衛生、娛樂(le) 、體(ti) 育、文化、交通等其他公共服務設施的整合鏈接;既要織密老年生活照料和老年健康護理基本養(yang) 老服務“安全網”,也要統籌老年參與(yu) 、老年教育、老年維權等“必備件”。另一方麵,要大力在“融”字上作文章。有機銜接政策、醫保與(yu) 長護險製度、補貼等,全麵整合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服務商、供應鏈。加強多種養(yang) 老資源、養(yang) 老責任主體(ti) 和養(yang) 老力量的融合,使涉老部門、主體(ti) 、資源形成責任共同體(ti) 。

  其次,厚植人才為(wei) 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建設提供內(nei) 力支撐。增強各級幹部特別是基層街道社區等中堅力量對相關(guan) 養(yang) 老服務政策和製度的認識和理解,達成“共同關(guan) 切”。深化基層治理人才培養(yang) 、流動、激勵等製度改革,激發內(nei) 生動能。補建一支懂專(zhuan) 業(ye) 技能,有商業(ye) 思維,有科技創新意識,擅長資源整合的“緊缺人才”。目前,一線養(yang) 老護理員總體(ti) 呈現年齡大、勞動強度高、低學曆、收入低、工作粗放化等特征,可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職業(ye) 發展、技能培訓、薪酬待遇等方麵構建支持體(ti) 係,提高其收入、職業(ye) 地位和社會(hui) 榮譽感。同時,還可通過技術替代降低老年護理工作壓力、提升照護效率。

  最後,聚力賦能抓落地、出實效。完善居家社區養(yang) 老服務網絡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針對當前養(yang) 老服務政策執行中的“上熱下冷”“末梢堵塞”現象,要充分發揮黨(dang) 組織的領導優(you) 勢、街道的主導優(you) 勢、社區居委會(hui) 的引導優(you) 勢、社區社會(hui) 組織的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市場主體(ti) 的資源配置優(you) 勢、社區居民的參與(yu) 優(you) 勢,凝聚起養(yang) 老服務網建設的最大合力。與(yu) 此同時,還要多維賦能促落實。要在決(jue) 策、協調、執行各層麵,建立銜接順暢、高效運轉的體(ti) 製機製,建立科學細致的政策實施效果評估、激勵和約束機製;要抓好“實績考核”這個(ge) 牛鼻子,注重服務網覆蓋率、普及率的同時,更要看重服務網的供給效率、運行效能和建設效果。

  (作者:屈貞,係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長沙基地特約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