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傳統文化數字化是“兩創”發展的重要推手
【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分中心研究員)
兩(liang) 年前,麵對疫情,國家大劇院策劃推出“春天在線”“聲如夏花”“華彩秋韻”“冬日之約”係列線上演出,包括音樂(le) 會(hui) 、歌劇、舞蹈、話劇、戲曲等。其中“華彩秋韻”線上首場音樂(le) 會(hui) 實現了全球首次“8K+5G”直播,超高清畫麵帶來震撼人心的沉浸感。兩(liang) 年多時間,國家大劇院推出了上百場線上演出,一些傳(chuan) 統文化演出好評如潮。
疫情期間的臨(lin) 時舉(ju) 措變成疫後的常規動作,看起來是一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偶然,實際上契合了文化數字化的時代浪潮。隨著技術的變革,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文化數字化及其帶來的傳(chuan) 播手段迭代、交流方式變革、呈現效果創新,正在不斷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借助新技術,讓厚重的變得輕巧,讓傳(chuan) 統的變成時尚,讓遙遠的觸手可及,何嚐不是現代人向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向厚重深沉的傳(chuan) 統文化的一種致敬?
傳(chuan) 統文化加快“兩(liang) 創”發展的時代意義(yi) 有很多,但最根本的還在於(yu) “以人為(wei) 本”,為(wei) 人服務、被人需要、令人喜愛,能夠與(yu) 現代人產(chan) 生情感的交流、思想的共鳴。除了國家大劇院的傳(chuan) 統文化演出外,近年來“故宮上新”“數字敦煌”“雲(yun) 遊長城”“京劇數字藏品”等數字產(chan) 品層出不窮,文化消費體(ti) 驗實現了從(cong) “在線”到“在場”的跨越。“雲(yun) 看展”“雲(yun) 看戲”“雲(yun) 閱讀”“雲(yun) 旅行”……一塊小小的手機屏幕,裝載無限的文化體(ti) 驗,讓傳(chuan) 統文化離年輕人的生活越來越近,這樣鮮活生動的“文化供給”,誰會(hui) 不喜歡、不歡迎?
95後京劇演員從(cong) 戲曲學校畢業(ye) 後不進劇團改做主播,在直播間裏進行京劇表演,和同行同台競技、幹勁十足;“上戲416女團”在短視頻平台上用京劇戲腔改編古風歌曲,收獲大量粉絲(si) ;西安碑林博物館青年解說員用手機直播講解館藏碑刻、拓片、石刻造像,回放量多達數十萬(wan) 次……傳(chuan) 統文化以穿越古今的魅力打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以數字化的方式參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播、影響更多人,這種“雙向奔赴”讓傳(chuan) 統文化擺脫了老氣橫秋乃至顫顫巍巍之態,越來越青春活力、與(yu) 時俱進,拓展了傳(chuan) 統文化的時代張力。
曆史上,一些傳(chuan) 統文化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一個(ge) 重要的原因就是無法融入時代,遠離人們(men) 的文化生活,不再被人需要,成為(wei) 歲月的棄兒(er) 。時下,盡管各種新興(xing) 文化樣式層出不窮,各種文化潮流不斷更新迭代,但傳(chuan) 統戲曲、諸子百家、琴棋書(shu) 畫、詩詞歌賦、傳(chuan) 統節日、地域文化等傳(chuan) 統文化不僅(jin) 沒有被拋棄,反而越發受到人們(men) 的關(guan) 注,那些看起來沉默的曆史文物也因為(wei) 數字化技術加持而學會(hui) “深情款款講故事”,生意盎然,這是傳(chuan) 統文化之幸,也是社會(hui) 之幸、時代之幸。
文化數字化帶來的傳(chuan) 統文化勃興(xing) ,預示著老祖宗傳(chuan) 下來的文化和精神正在創造性地被繼承、被發展、被弘揚,並且有望在與(yu) 一代代人的親(qin) 密互動中成就“不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