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廣州增城“舞貔貅”:傳承170多年的省級非遺

發布時間:2022-08-16 16:06:00來源: 中新網

 

  中新網廣州8月15日電 題:廣州增城“舞貔貅”:傳(chuan) 承170多年的省級非遺

  中新網記者 程景偉(wei)

  廣州“舞貔貅”看增城,增城“舞貔貅”看派潭佳鬆嶺。作為(wei) 起始於(yu) 明末清初、一脈相傳(chuan) 的佳鬆嶺村張氏“舞貔貅”,早在2007年就被列為(wei) 廣東(dong) 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在增城派潭鎮佳鬆嶺村,“舞貔貅”已有170多年曆史,是當地客家人逢喜事都要舉(ju) 行的表演活動。

  “紮馬要穩、出拳要猛,如獅撲兔,虎步生風……”近日,位於(yu) 增城派潭鎮西部的佳鬆嶺村新屋社,一棟古色古香的清朝建築裏,年逾七旬的“舞貔貅”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人張永木精神矍鑠,正在教授一群小朋友學習(xi) “舞貔貅”。

  “貔貅是龍的第九子,五大瑞獸(shou) (龍、鳳、龜、麒麟、貔貅)之一,被稱為(wei) 招財神獸(shou) 。“張永木對舞貔貅的過程娓娓道來:按一人舞頭、兩(liang) 人舞身和尾的方式扮演貔貅,另兩(liang) 人分別扮演孫悟空與(yu) 沙和尚。舞前,通常有一個(ge) “打四門”的儀(yi) 式,由表演者朝拜四方土地神。表演時,先由一手拿蒲扇、一手拿一撮樹葉的沙和尚逗貔貅入場,孫悟空相繼進場。貔貅就地表演一番跳躍、翻滾之後,便在鑼、鼓、鐃的伴奏下,與(yu) 沙和尚、孫悟空按順序表演拜山、出山、逗猴、采青、歸山等情節動作。整個(ge) 過程以嬉鬧、遊戲、諧趣和武術表演為(wei) 特點,呈現出人獸(shou) 和諧相處的熱鬧祥和氣氛。

  增城派潭鎮佳鬆嶺村至今依然保存著完整的“舞貔貅”隊伍。為(wei) 了防止“舞貔貅”製作和表演技藝出現斷代失傳(chuan) 的危險,自2005年以來,增城區相繼製定了不少有關(guan) 舞貔貅技藝的保護措施,並予以經費支持。2007年,佳鬆嶺“舞貔貅”正式被列為(wei) 廣東(dong) 省第二批、廣州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在派潭中學和佳鬆嶺村建設2個(ge) 市級非遺傳(chuan) 承培訓基地。

  佳鬆嶺村黨(dang) 總支部書(shu) 記黃小琴表示,佳鬆嶺村的張氏族人,由於(yu) 對自身宗族“舞貔貅”的高度認可和熱愛,家家戶戶都會(hui) 主動將其小孩交予張永木學習(xi) “舞貔貅”。

  增城區派潭鎮政府於(yu) 每年大年初一,在派潭廣場舉(ju) 行薈萃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文藝匯演活動,佳鬆嶺村“舞貔貅”總是作為(wei) 其中重頭戲被介紹並開展演出,廣受當地人的歡迎和喜愛。此外,為(wei) 加強作品創新和傳(chuan) 承,佳鬆嶺村“舞貔貅”隊伍經常參加省市區重要非遺展演和比賽。

  據了解,增城佳鬆嶺村全力把“舞貔貅“打造成當地的傳(chuan) 統特色民俗。過年期間,該村各合作社都會(hui) 邀請“舞貔貅”隊伍參與(yu) 拜祠堂、入戶拜年、武術表演等。

  2022年8月1日,增城文化館為(wei) 建立非遺數字化檔案,對佳鬆嶺村“舞貔貅”表演、道具製作以及團隊進行了拍攝,拍攝的視頻將作為(wei) 官方非遺材料,納入檔案庫保存。(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