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者郭淨:梅裏雪山的“另類登山史”
梅裏雪山的“另類登山史”
【《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現在廣為(wei) 人知的‘梅裏雪山’這一名稱,是20世紀50年代的錯誤標注……在當地,人們(men) 稱梅裏雪山為(wei) 卡瓦格博。”人類學學者、雲(yun) 南省博物館前館長郭淨在近期出版的新書(shu) 《登山物語》中寫(xie) 道。
一座山峰,兩(liang) 個(ge) 名字,源於(yu) “外來者”與(yu) “當地人”的認知差異。而發生在這座雪山上的山難,在不同地域與(yu) 文化的視角下,更是有著截然不同的認知。近日,郭淨對話《中國新聞》報,講述他為(wei) 何在梅裏山難發生31年後依然不停止追問,以及人們(men) 在後疫情時代為(wei) 何仍需要探索:不同的文化之間,人與(yu) 自然之間,如何和諧相處?
1991年1月,在雲(yun) 南、西藏交界的山脈腹地,來自中日聯合登山隊的17名隊員在登頂梅裏雪山途中失蹤。7年後,登山隊員的遺體(ti) 首次被發現,後證實因遭遇雪崩,全員遇難。這是人類現代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難。十年後,梅裏雪山的登山活動被禁止,這座比珠穆朗瑪峰海拔低2000米的雪山,成了百年現代登山史上人類唯一未登頂的山峰。
2012年,郭淨寫(xie) 就《雪山之書(shu) 》,從(cong) 梅裏山難入手,講述外來探險與(yu) 開發活動對當地文化的影響。讀者被書(shu) 中50萬(wan) 字描述的滇西北藏地文化所震撼,但郭淨卻覺得自己寫(xie) 得太“淺”,雪山太深奧。
十年後,這位67歲的民族史、人類學學者出版《登山物語》一書(shu) ,聚焦於(yu) 山難本身,對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以更多維的角度來看待這場災難。
如今,人類社會(hui) 進入後疫情時代,不同文化之間如何互相理解,不同族群之間如何和諧相處,人類與(yu) 自然如何相依共存,依然是人類生存與(yu) 發展的重要課題。郭淨希望通過重新審視31年前的那場悲劇,“撞擊阻礙人們(men) 相互理解的頑石”。因為(wei) ,“唯有如此,新的時代才可能到來”。
以下為(wei) 郭淨對話《中國新聞》報文字實錄。
《中國新聞》報:從(cong) 《雪山之書(shu) 》到《登山物語》,您說想“在這個(ge) 充滿不確定性的時刻,通過對一場山難的研究,來探尋人與(yu) 自然、文化與(yu) 文化之間衝(chong) 突和溝通的秘密,追問自由旅行的意義(yi) 和它帶來的後果”。現在您得到答案了嗎?
郭淨:文化研究其實就是探討文化與(yu) 自然、文化與(yu) 文化相處的奧秘。每個(ge) 文化自有一套看待世界的邏輯,由此建立起自己的認識論,這套認識奠基於(yu) 該文化所處的生態和人文環境。所以,文化與(yu) 文化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也因此,文化衝(chong) 突難以避免。
從(cong) 文藝複興(xing) 以來,西方文明逐漸確立了彰顯個(ge) 體(ti) 價(jia) 值的文化共識,這個(ge) 共識被探險運動的蓬勃發展放大了。所謂“垂直”的登山,是追求個(ge) 人價(jia) 值和自由旅行的極致方式。但被公眾(zhong) 忽略的是,反對登山的當地人也有一套共識,那就是“神山不可冒犯”,其極致的表達,是“平行”的轉山。
登山挾持著全球化的威力,是強勢的。而曾經普遍的“神山信仰”(涵蓋藏族、羌族、納西族、白族、漢族、夏尓巴人、印第安人、日本人等)卻日益邊緣化,成了前現代的“迷信”,在世界登山史的敘事中淪為(wei) 邊角料。“登山”和“轉山”的衝(chong) 突隻是表象,深層的問題是:“神山信仰”的基礎是什麽(me) ?這種地方性的共識在當今有無價(jia) 值?我們(men) 撰寫(xie) “另類登山史”,就以此為(wei) 出發點。
《中國新聞》報:如果說外來的登山者與(yu) 當地山民存在觀念上的衝(chong) 突,那麽(me) 麵對卡瓦格博,在“征服”(垂直登山)和“敬畏”(平行轉山)這兩(liang) 個(ge) 選項之外,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郭淨:去年,我們(men) 在昆明舉(ju) 辦了紀念梅裏山難30周年的係列講座,段建新、王衎、小林都參加了(注:段建新為(wei) 1991年中日聯合登山隊的廚師,因留在大本營未參與(yu) 登頂而幸存;王衎為(wei) 登山隊中方遇難隊員王建華的兒(er) 子;小林全名為(wei) 小林尚禮,與(yu) 多名日方遇難者同屬京都大學登山隊,未參與(yu) 當年登山活動,後長期參與(yu) 遺體(ti) 搜尋工作),他們(men) 和與(yu) 會(hui) 的藏族朋友多有交流。
我們(men) 還策劃了小林尚禮有關(guan) 圖書(shu) 的翻譯和出版,背後促成此事的,正是德欽的藏族友人和文化部門。翻譯者是蒙古族學者烏(wu) 尼爾。這說明,登山者和轉山者是可以在經曆磨難之後達成相互理解甚至合作的。
《中國新聞》報:您曾解釋當地山民“平行轉山”背後的世界觀:山的空間是平行分布的,各個(ge) 層次空間不能跨越,一旦跨越就會(hui) 產(chan) 生災禍。有讀者對此有疑問,如果說傳(chuan) 統信仰是基於(yu) 長期認知形成的,就應該會(hui) 隨著現實的發展而變化。小林尚禮接受采訪時舉(ju) 過一例:2004年春天,他聽說有村民又發現了登山隊員的遺物,但沒有聯係他或村支書(shu) ,而是向日本遊客兜售。在您的觀察中,雪山下的居民近些年有什麽(me) 樣的變化?
郭淨:所謂傳(chuan) 統信仰,是一個(ge) 動態而非靜態的概念。從(cong) 我1996年到迪慶調查以來,變化一直在發生。最大的變化是,商業(ye) 性的旅遊和生產(chan) 活動帶來當地農(nong) 村生活形態的巨大改變,由此造成社區互助關(guan) 係的削弱,人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信仰觀念和儀(yi) 式行為(wei) 的變化。
當地的“神山信仰”本質上是適應卡瓦格博地區雪山、森林、幹熱河穀三大自然景觀資源分布,以內(nei) 外空間劃分的方式,限製人類開發活動的一個(ge) 綜合管理體(ti) 係。“信仰”是這個(ge) 體(ti) 係的核心。雖然受到劇烈的衝(chong) 擊,這個(ge) 體(ti) 係出現了很多裂痕,但它沒有瓦解。關(guan) 鍵的因素是信仰還在。當地人關(guan) 於(yu) 登山的種種批評可作例證。
村民找到遺物,以前是收在家裏,後來有人拿出來兜售,大概是受了旅遊的影響。我調查過美國飛機掉在冰川的曆史故事,那時找到的東(dong) 西都要上交土司。現在土司沒了,遊客來了,便有人拿出來賣。
目前我們(men) 看到的一些負麵變化,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並不奇怪,也不獨特。但我總提醒自己,我們(men) 眼前看到的,隻不過是曆史長河的一個(ge) 片段,而一副完整的圖景,需要經曆幾代人才會(hui) 顯現,不要急著找結論。
《中國新聞》報:近幾年,氣候變暖、生物多樣性等環保議題受到關(guan) 注。您很早就在雲(yun) 南開展鄉(xiang) 村影像記錄項目,如“鄉(xiang) 村之眼”、數據庫、藏地生態影像培訓等,對於(yu) 保護生態環境、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今在視頻類社交平台,有一些少數民族博主介紹家鄉(xiang) 風貌的視頻人氣很高。對於(yu) 這種傳(chuan) 播方式,您怎麽(me) 看?
郭淨:新中國的動態紀錄影像傳(chuan) 播,大致經曆了幾個(ge) 階段:
一、膠片紀錄電影(1950年代初-1980年代中期),前期以少數民族社會(hui) 曆史科學紀錄片為(wei) 代表,後期以“文革”後的一批民族誌電影為(wei) 代表。
二、模擬錄像紀錄片(1980年代後期-1990年代後期),以央視等電視台和民間製作的一批紀錄片為(wei) 代表。
三、數字攝像紀錄片(1990年代後期至今),有數千部作品,大多數是獨立製作。
四、手機短視頻(近10年),它打破了官方對影視語言的壟斷,為(wei) 大眾(zhong) 喧嘩的發聲提供了最重要的渠道。問題是絕大部分作品局限在商業(ye) 和娛樂(le) 的框架內(nei) ,和獨立紀錄影像倡導的精神和思想尚有很大差距。我本人還未看到真正有啟發性、原創性的作品。或許有,但被喧鬧聲淹沒了。
《中國新聞》報:2003年,您擔任雲(yun) 南省博物館館長時創辦“雲(yun) 之南”紀錄影像展,您當時介紹其“不追隨主流話語”,目的是“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對話和理解”。該影像展後來停辦了。這種記錄社會(hui) 變遷的形式後來是否得到延續?
郭淨:“雲(yun) 之南”紀錄影像展從(cong) 2003年到2013年共舉(ju) 辦五屆。如今,各地仍有一些長期堅持的小型放映會(hui) ,我們(men) 偶爾有合作。掛靠在雲(yun) 南省社科院白瑪山地文化研究中心的“雲(yun) 之南”團隊被解散後,相關(guan) 活動沒有停止。團隊成員參與(yu) 了廣西民族博物館和中國民族博物館兩(liang) 個(ge) 民族誌影像展的策劃,這兩(liang) 個(ge) 影展中的社區或鄉(xiang) 村影像單元繼承了“雲(yun) 之南”的傳(chuan) 統,此前在國內(nei) 外的影展中都沒有這類單元。
另外,我們(men) 從(cong) 2000年開始做的村民影像培訓,從(cong) 2007年以後逐漸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的“鄉(xiang) 村之眼”團隊接替,發展成雲(yun) 南鄉(xiang) 村之眼鄉(xiang) 土文化研究中心,至今仍在做相關(guan) 公益活動。
【人物簡介】
郭淨,1955年生,民族史博士,退休前為(wei) 雲(yun) 南省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雲(yun) 南省博物館前館長,“雲(yun) 之南”紀錄片影像展創辦人。著有《雪山之書(shu) 》《西藏山南紮囊縣桑耶寺多德大典》《中國麵具文化》等,影像作品有《卡瓦格博傳(chuan) 奇》係列等。
(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