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學館開工建設 石庫門裏立起城市文化“新地標”
中新網上海8月16日電(樊中華)青磚紅瓦的百年曆史文化建築與(yu) 注入紅色元素的新生代建築融合呼應,即將構築起上海這座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鎮一處全新的“文化地標”。
16日下午,上海文學館開工儀(yi) 式在虹口區武進路439弄舉(ju) 行。記者在現場了解到,該文學館將於(yu) 2024年建成並對公眾(zhong) 開放,屆時,地上總建築麵積約1.4萬(wan) 平方米,由“扆虹園”等3幢優(you) 秀曆史保護建築及1幢新建建築組成。其中“扆虹園”三棟老建築,曾是20世紀二三十年代滬上聞名的公共空間。而文學館主體(ti) 建築將根據所屬風貌保護街坊的特征,在設計上進行新、老建築的有機融合,體(ti) 現文學與(yu) 文化的跨時空交流互動。
事實上,建立上海文學館的呼聲由來已久。2018年5月,虹口區人民政府與(yu) 上海市作家協會(hui) 決(jue) 定共建上海文學館。作為(wei) “海派文化的發祥地,先進文化的策源地和文化名人的聚集地”,虹口區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是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蟄存等大批知名作家的工作生活之處,大批左翼文學青年在此集中活動,掀起了中國現當代文學創作熱潮,影響了其發展方向,成為(wei) 上海城市文化記憶中的重要篇章。
據了解,上海文學館將以國家一級文學館為(wei) 建設目標,以上海文學史料等文物資源研究為(wei) 基礎,突出展示海派文學與(yu) 中國近現代文學發展,實現征集保護、陳列展示、學術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將成為(wei) 匯集全球文學藝術資源,追思前賢、啟迪後學、傳(chuan) 承文明、服務社會(hui) 的重要平台。
在開工儀(yi) 式上,上海市著名作家孫甘露表示,大量標識了中國現當代文學走向的作家作品誕生於(yu) 上海,有其深刻的曆史背景,而一座新的文學館的設計建造,正是以建築的形式回應了產(chan) 生這些重要作品的城市記憶。這些記憶將融入不斷發展、同時也在持續保護中的城市風貌,成為(wei) 未來文學的溫床和搖籃,接續著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接續著上海這座偉(wei) 大城市的光榮傳(chuan) 統。
“上海文學館將為(wei) 上海傳(chuan) 承雖然並不久遠但內(nei) 涵極為(wei) 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延續具有代表性的中國近現代文學的文脈提供發展平台,”上海市作家協會(hui) 黨(dang) 組書(shu) 記王偉(wei) 指出,上海文學館將會(hui) 充分發揮綜合作用,不僅(jin) 具有良好的展陳、保存功能,更能在進行文學研究和普及教育、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旅遊等方麵有突出表現,使其真正成為(wei) 能夠代表國際文化大都市水準、吸引人們(men) 近悅遠來的文化空間。
虹口區委副書(shu) 記、區長胡廣傑表示,虹口區將以建設上海文學館為(wei) 契機,繼續精心精細精致地開展各類公共文化服務,推動公眾(zhong) 可持續、多維度、全方位的親(qin) 近文學、感知文學、熱愛文學,用城市讓文學活化,用文字為(wei) 城市賦能。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文學館所在四川北路18街坊,總開發麵積約4.6萬(wan) 平方米,將保留超過1.6萬(wan) ㎡曆史建築,涵蓋以66棟石庫門海派弄堂為(wei) 基礎、融合當代海派文化創新元素的文化地標“今潮8弄”。
虹口區表示,上海文學館將成為(wei) 上海推動世界文學之城建設的重要載體(ti) 和窗口。下一步,虹口區將借上海文學館的東(dong) 風,聯動“今潮8弄”及四川北路區域內(nei) 海派文化基因,集城市更新、曆史保護、商業(ye) 複興(xing) 於(yu) 一體(ti) ,延續城市風貌的邊界和街景,保留現存曆史脈絡,打造有海派特色的城市體(ti) 驗空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