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起富,才更有意義”(奮鬥者正青春)
每天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手機一天到晚總有接不完的電話……唐平冬喜歡稱自己為(wei) “農(nong) 創客”,回到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老家第八年,他仍然保持著滿滿的創業(ye) 熱情。
“我生於(yu) 農(nong) 村、長於(yu) 農(nong) 村,回來創業(ye) 就是想讓家鄉(xiang) 的農(nong) 產(chan) 品進入千家萬(wan) 戶,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過上好日子。”6年來,唐平冬用新技術養(yang) 雞,累計帶動1800多戶村民人均增收2萬(wan) 元,輻射帶動15個(ge) 村集體(ti) 增收200多萬(wan) 元。他牽頭打造的農(nong) 創客創業(ye) 園,吸引27家返鄉(xiang) 創業(ye) 企業(ye) 入駐,去年總產(chan) 值達2億(yi) 元。今年1月,唐平冬被評為(wei) “全國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青年先鋒”。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養(yang) 雞,是唐平冬從(cong) 小就熟悉的生活場景。“鄉(xiang) 親(qin) 們(men) 早上走一個(ge) 多小時的山路去集鎮上賣土雞,經常賣不出去又挑回來,更別說賣上好價(jia) 錢。”2014年,唐平冬放棄城裏不錯的工作,返鄉(xiang) 創業(ye) ,決(jue) 心改變這一狀況。
唐平冬走訪發現,散養(yang) 土雞其實很受消費者歡迎,但絕大多數消費者無法辨認,而一般養(yang) 殖戶也無法向消費者證實。如何破解產(chan) 銷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難題在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中得到破解。“有一次,我受到刷運動步數的啟發,琢磨著把這項技術運用到養(yang) 殖中。”唐平冬回憶。
好想法需要新技術來實現。唐平冬和他的團隊自主研發了智能溯源腳環,解決(jue) 了供需之間關(guan) 於(yu) 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我們(men) 養(yang) 的每隻雞,全程都會(hui) 套腳環,這就能實現對養(yang) 殖全過程的嚴(yan) 格把控。數據實時同步、不可篡改,所以叫做‘跑步雞’。”唐平冬介紹,“借助新技術,養(yang) 雞這樣的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也變得高大上起來,‘跑步雞’很受消費者歡迎。”
在新技術的支持下,“跑步雞”成了“放心雞”,“跑進”了全國大市場,“跑出”了好收益。通過電商平台,“跑步雞”賣出了好價(jia) 錢,雞蛋銷售也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帶動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一起致富增收,是唐平冬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初衷,也是他一直在琢磨的事情。
2018年,唐平冬的浙江一諾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以“跑步雞”項目為(wei) 切入點,打造“生鮮俠(xia) ——智慧農(nong) 業(ye) 服務平台”,探索“基地+農(nong) 戶”“公司+合作社”“企業(ye) +村集體(ti) ”的“3+”助農(nong) 模式。“我們(men) 鼓勵農(nong) 戶用土地和勞動力入股,同時當養(yang) 殖員。”唐平冬介紹,公司將大雞舍承包給多個(ge) 農(nong) 戶,或者農(nong) 戶自建雞舍,公司免費提供雞苗和智能溯源腳環,並組織農(nong) 戶進行養(yang) 殖技術培訓。農(nong) 戶養(yang) 殖的雞達到出欄標準後,公司回購。
“現在這樣養(yang) 雞,真有奔頭!”泰順縣彭溪鎮車頭村村民唐宗靚感慨,前些年自己養(yang) 雞,沒掙到什麽(me) 錢,有時甚至還賠錢。去年他參與(yu) “跑步雞”項目,僅(jin) 養(yang) 雞就收入3.5萬(wan) 元。去年,僅(jin) 彭溪鎮的“跑步雞”養(yang) 殖基地就助農(nong) 創收近800萬(wan) 元,帶動農(nong) 家樂(le) 、民宿以及其他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近350萬(wan) 元。
“一個(ge) 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一起跑,大家一起富,才更有意義(yi) 。”去年,唐平冬以“跑步雞”項目為(wei) 依托,牽頭打造農(nong) 創客創業(ye) 園。
“建立園區,就是要為(wei) 農(nong) 創客打造優(you) 質的創業(ye) 環境,提供全麵的共享創業(ye) 服務。”唐平冬告訴記者,園區先後投入100多萬(wan) 元購置設備,培養(yang) 了30人的主播團隊,為(wei) 創業(ye) 者提供直播帶貨和宣傳(chuan) 推廣等服務。去年園區開展公益助農(nong) 直播季活動,為(wei) 200多名農(nong) 戶直播帶貨500多萬(wan) 元。園區還與(yu) 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設立研究所和工作室,組織教師開展創業(ye) 培訓。
“創業(ye) 園的運作模式很吸引我。”2021年10月,鄭翔返鄉(xiang) 創業(ye) ,成立溫州泰農(nong) 順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入駐園區後,公司的無人機飛防植保業(ye) 務越做越大。
“發展‘跑步雞’項目也好,成立農(nong) 創園也罷,都是想帶動更多的鄉(xiang) 親(qin) 更快富起來。”唐平冬說,“下一步,我們(men) 要引入更多金融資源支持入駐園區的企業(ye) ,他們(men) 發展得越好,越能帶動更多周邊農(nong) 戶和村集體(ti) 增收致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