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在希望的田野上 | 昔日鹽堿地變成如今“米糧川” 稻蟹共養促農增收

發布時間:2022-08-17 15:12: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位於(yu) 吉林省中西部的鬆原市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近年來,當地依托完善的水利條件和田間管理措施,發展稻蟹綜合種養(yang) 。眼下,正值水稻成熟的關(guan) 鍵時期,田中的河蟹也正脫殼成長。今年那裏的水稻長勢如何?稻蟹共生又是怎樣一番景象?總台記者張傲然此刻正在鬆原市的一處農(nong) 田現場,請他來介紹一下現場了解到的情況。

  總台記者 張傲然: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吉林省鬆原市前郭縣的一處千畝(mu) 稻田。從(cong) 這裏一眼望去,可以看到一株株稻穗隨風搖曳,還能夠感受到陣陣的稻香撲麵而來。今年這裏的水稻長勢怎麽(me) 樣?我帶大家看一看。水稻長得好不好主要是看出穗的數量,像這樣的一撮水稻,在最初插秧的時候隻有三四根秧苗,您看經過分蘖出穗,現在已經差不多有20穗,是最初秧苗的五倍左右。當地的農(nong) 民朋友告訴我,按照目前的長勢,這片稻田今年還會(hui) 豐(feng) 收。

  眼下,正是水稻的灌漿期,這是水稻成熟的關(guan) 鍵時期,需要充足的光照。但是在稻田中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雜草已經遠遠高出水稻,遮擋住了光線。因為(wei) 這裏采用的綠色種植方式,全年不噴灑除草劑,這就需要當地的農(nong) 民進行人工除草作業(ye) 。近年來,雜草量正逐年減少,這是因為(wei) 除了人工除草,還有一群小家夥(huo) 也在幫忙。

  在水田中我們(men) 能看見大小與(yu) 紐扣相近的小螃蟹,人們(men) 也叫它扣蟹,這就是當地的稻蟹綜合種養(yang) 模式。每年六月份,將蟹苗放入稻田中,一年之後長成這樣的扣蟹,再過一年會(hui) 長成河蟹,也就是我們(men) 所說的大閘蟹。這種種養(yang) 模式有什麽(me) 好處,這麽(me) 看可能不直觀,我們(men) 為(wei) 大家還原一下稻蟹共生的現場。

  您看在這個(ge) 小環境當中,能看到小的扣蟹和大的河蟹,一年時間體(ti) 積有非常明顯的變化。水稻可以為(wei) 河蟹提供適宜的生長環境,隱蔽的空間可以幫助它們(men) 躲避敵害生物。同時,這些河蟹以水中的動植物為(wei) 食,可以幫助清除田中的雜草和害蟲,這就是我們(men) 剛才提到的雜草逐年變少的原因。

  您看這些小家夥(huo) 在田中跑來跑去,正好可以為(wei) 水稻鬆土,同時它們(men) 的排泄物還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可以說水稻與(yu) 河蟹就是一對完美的“黃金搭檔”。這些河蟹是水稻的“天然監測官”,使用化肥和農(nong) 藥會(hui) 危害河蟹健康,這也就意味著稻蟹綜合種養(yang) 的模式全程不施化肥,不灑農(nong) 藥,這也保證了大米的綠色品質。除了收獲大米,像這樣的一畝(mu) 水田中能產(chan) 出50斤左右的河蟹,稻蟹雙收可以讓每畝(mu) 增收1000元。

  綠色種植方式帶給這裏的不僅(jin) 是增加農(nong) 民收入這麽(me) 簡單。您看我手中的這張照片,就是五年前在這塊土地上拍攝的,從(cong) 照片中能夠看到這片土地當年是白花花的一片,這就是我們(men) 常說的鹽堿地,一直以來被視為(wei) 不利於(yu) 農(nong) 作物生長。五年過去了,可以看到我所站的這塊沒有種植水稻的田埂,土壤依然呈白色,完全是板結的狀態,而我旁邊種植水稻的土壤無論是從(cong) 顏色還是形態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我們(men) 來測量一下土壤的PH值,基本接近正常土壤的鹽堿度。其中一個(ge) 原因是這裏種植的是耐鹽堿水稻品種,本身就具有改良堿性土壤的作用。另一個(ge) 原因還是這群小螃蟹,它們(men) 從(cong) 幼苗到成蟹要經過6—8次的脫殼,脫下的殼與(yu) 每年秋收後的秸稈是天然的有機肥料,留在田中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從(cong) 而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截至目前,吉林省共治理鹽堿地近210萬(wan) 畝(mu) ,除水稻外目前還有多個(ge) 種植品種在吉林西部的鹽堿區域示範種植。可以說,稻蟹共生的和諧場麵不僅(jin) 增加了農(nong) 民朋友的收入,更讓昔日的鹽堿地變成如今的“米糧川”,成為(wei) 糧食產(chan) 量新的增長極。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