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來自1997丨香港策展人鄭衍方:20載京城“藝夢”
【編者按】
他們(men) ,出生於(yu) 1997,恰逢盛世,與(yu) 香港特區同歲;他們(men) ,成長於(yu) 1997,經曆巨變,與(yu) 時代同步伐;他們(men) ,發展於(yu) 1997,懷揣理想,與(yu) 祖國同心跳。廿五年過去,他們(men) 身上留下鮮明的時代印記。躬身前行,服務祖國建設是他們(men) 共同的選擇。
為(wei) 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江蘇廣電總台我蘇網策劃推出《你好!我來自1997》係列融媒體(ti) 報道,用真實的鏡頭和細膩的筆觸展現青年人鮮活的成長故事和精彩的奮鬥經曆,深刻記錄他們(men) 與(yu) 祖國同心共進、追逐美好未來的赤誠夢想。
7月7日,北京,赤日炎炎。
青春時尚的三裏屯,人氣比天氣更火熱。耳邊“謝謝您嘞”和“唔該曬”交織而來,京腔和粵語無縫銜接。
正值京港青年生活節開幕,近60個(ge) 內(nei) 地和香港品牌在此擺攤,為(wei) 京港藝術交流打call,囊括特色小吃、潮流文創……一位頗具藝術氣質的攤主戴著細邊眼鏡,留著抹絡腮胡,跟前的攤位上擺放著文創娃娃、包包,造型別致。
“北京年輕人很包容新鮮事物,我對自己的藝術周邊產(chan) 品有信心,別看攤位在市集邊緣,成交率基本在90%。”這位攤主就是畫廊主理人、策展人鄭衍方,他對這裏的情況了如指掌。果然,顧客但凡路過,總忍不住停駐欣賞,再帶走一兩(liang) 隻。
2002年,16歲的鄭衍方從(cong) 香港來京求學,本打算讀4年書(shu) 就回去,萬(wan) 萬(wan) 沒想到,這一待就是20年。
這是鄭衍方的故事,也是千千萬(wan) 萬(wan) 個(ge) 在內(nei) 地求學、生活的普通香港青年,在更廣闊的天地中,施展才華的故事——
“不受限”的香港少年
隻身北上:一條少有人走過的路
鄭衍方自小會(hui) 說閩南話,父母都是福建人。1997年,他剛剛小學畢業(ye) ,對回歸時刻最深的記憶是:那是一件值得開心的大事,“當時香港天氣不好,下著大雨,家人還是高興(xing) 地帶我出門通宵慶祝。”
“內(nei) 地”也常常是家裏的聊天話題。“父親(qin) 的繪畫老師就來自中央美院,小時候經常聽他們(men) 講北京學美術的一些趣事,我好奇心很重,常常就想,我如果去北京會(hui) 怎樣呢?”
兒(er) 時埋下的種子生根發芽。2002年,鄭衍方上高二,香港學生到這個(ge) 階段,會(hui) 麵臨(lin) 一個(ge) 選擇,是繼續讀高三,還是直接工作,或是出國留學。在“常規選項”之外,他踏上了一條“少有同齡人走過的路”——回內(nei) 地求學。
在家人支持下,16歲的鄭衍方隻身北上,進入中央美院附中學習(xi) 。
學校坐落於(yu) 北京四環外的望京,相較於(yu) 高樓林立的香港,2000年初的望京鮮有摩天大樓,一副斑駁落寞的模樣,滿懷期待的鄭衍方,剛一來這,心裏不免有些落差。加之飲食習(xi) 慣差異,普通話也不利索,南方少年有些“水土不服”。
當時的望京算是北京郊區,燕莎望京購物中心是最大購物中心
那時候主動選擇來內(nei) 地求學的香港人還不多,他的到來讓同學們(men) 倍感新鮮,大家都喜歡來找他聊天,隨著越來越多的溝通、看書(shu) 、吃飯、逛街,一種天然的親(qin) 近感很快將這群少年們(men) 的心拉近了,同學們(men) 發現“這個(ge) 香港仔還挺逗,和我們(men) 沒什麽(me) 不一樣。”鄭衍方也發現,“水土不服”隻是時間問題。
鄭衍方(最後一排正中)和高中同學合影
再後來,鄭衍方學會(hui) 了吃辣,有時還會(hui) 剝個(ge) 大蒜直接塞嘴裏。
第一年寒假,鄭衍方放假回港期間竟然特別想念北京,假期結束返回北京,剛下飛機,迎麵吹來一陣清風,涼颼颼的,他卻覺得無比清爽:正是我喜歡的感覺!鄭衍方說,這時他突然可以切身體(ti) 會(hui) 1997年父母那種“遊子歸家”般的激動,“因為(wei) 我自己也有了一份歸屬感。”
“接地氣”的藝術生
完全融入:我與(yu) 城市共成長
伴隨著2002年13號線貫通、798藝術區興(xing) 起,2008年T3航站樓交付,鄭衍方見證著望京插上騰飛翅膀,晉升為(wei) 繁華的京城第二CBD。
“每次回家發現香港還是那個(ge) 香港,家樓下菜市場、公園都沒什麽(me) 變化。但北京每一年都在劇變,我每一年也在進步。我會(hui) 感到這座城市有無限潛力,在為(wei) 我的創造力賦能。”
與(yu) 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的他,迎來了自己的新階段:升入中央美院攻讀本科。
央美附中的學習(xi) 經曆,讓鄭衍方對中國美術史產(chan) 生極大興(xing) 趣,“中國人做藝術首先要了解傳(chuan) 統藝術的根兒(er) 在哪”,因此入學後他果斷選擇了央美壁畫係。大學期間,鄭衍方多次隨老師赴敦煌寫(xie) 生,見證了寥廓西北,觀賞了飛天壁畫,在把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一筆一筆刻入心中的同時,更深刻體(ti) 會(hui) 到香港和內(nei) 地文化同根同源。“我是很喜歡中國美術的。之前和一些美國來的朋友,韓國來的朋友一起去過四川、陝西,去看那些博物館、美術館的文物。我看到他們(men) 那種很陶醉的狀態,我很自豪,我覺得這就是中國的作品,這是隻有在中國有的。”
學習(xi) 之外,鄭衍方積極參加軍(jun) 訓,要求住集體(ti) 宿舍,擔任了院係文藝部部長,組織元旦晚會(hui) ,推動各類比賽,結交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他在學校“出了名”,被戲稱為(wei) “最接地氣的香港人”。鄭衍方說:“你問我大學期間哪件事情印象最深,我說不出,因為(wei) 對我來說,每天都很開心。”
大四畢業(ye) 那年,鄭衍方花了一整年時間,用心為(wei) 係裏同學準備了一份“畢業(ye) 禮物”。“我拿著係裏一個(ge) 大攝像機,挨個(ge) 采訪同學,挨個(ge) 拍下來,最後剪出一條兩(liang) 小時長的紀錄片。雖然現在看來製作拙劣,但當時所有同學看完,都哭得不行。”
鄭衍方(左一)與(yu) 大學同學合影
人與(yu) 人的羈絆,激發出人與(yu) 城、人與(yu) 國更深的共鳴。鄭衍方再沒打算離開北京,一口氣讀到研究生畢業(ye) 並在此創業(ye) 。
“非典型”的創業(ye) 者
畢業(ye) 即創業(ye) :這裏能包容任何想法
2012年,一次契機讓鄭衍方在北京結交了幾名從(cong) 事當代藝術的好友,“我發現原來在學校之外還有這麽(me) 熱鬧的事情!加上大學期間各種組織策劃經曆讓我認識到自己挺擅長的,壁畫學習(xi) 又讓我對繪畫材料、內(nei) 容的包容性很大。”讀研期間,鄭衍方即錨定了職業(ye) 目標:當代藝術策展與(yu) 經營。
策展人這個(ge) 名詞人們(men) 並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個(ge) 職業(ye) 作為(wei) 畫廊在展覽陳設、學術定位,以及運營方麵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隻有具有獨到的眼光和研究文化環境的能力,才能夠挑出好的藝術家、好的藝術作品。
鄭衍方雖然學習(xi) 藝術出身,但在策展運營上卻經驗寥寥。“導師對我特別寬容,並沒有要求我在工作室悶頭畫畫,他很支持我的想法,鼓勵我好好去做。”敢打敢拚、自強不息的獅子山精神,一直是香港人精神世界的底色。懷揣這股拚勁,他從(cong) 0開始,向京港兩(liang) 地的前輩求教,抓住豐(feng) 富機會(hui) ,不斷在實踐中一點點摸索門道:2012年,他為(wei) 央美壁畫係舉(ju) 辦學生群展;2014年,嚐試與(yu) 朋友合夥(huo) 創辦當代藝術畫廊“空的空間”,得以深入接觸了很多藝術家。
北京翻天覆地的變化,遠低於(yu) 香港的創業(ye) 門檻,誌同道合的合作夥(huo) 伴,這裏對新鮮事物的寬容……他越嚐試,越發現,“天時地利人和”的北京是自己創業(ye) 的樂(le) 土。鄭衍方說,北京是整個(ge) 中國的文化中心,這裏慢慢聚集起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藝術從(cong) 業(ye) 者,在這邊會(hui) 接受更多的訊息,可以把藝術做得更完善。“而且在香港你會(hui) 感覺到很多東(dong) 西都飽和了,成本很高,創業(ye) 很難,如果城裏待不下去,你就沒辦法發展了。但在北京機會(hui) 很多,創業(ye) 氛圍蓬勃發展,身邊很多成功案例讓我深受鼓舞。”
2015年,他畢業(ye) 即創業(ye) ,在北京正式創立了自己的藝術畫廊Link Gallery,為(wei) 青年藝術家提供平台,期望推動中國當代藝術新生代。畫廊一經成立,就舉(ju) 辦了孫亞(ya) 飛、彭璐等多個(ge) 青年藝術家的首次個(ge) 展,躋身青年藝術家青睞的平台之一。
跟他合作過的很多藝術家深有感觸地說,由於(yu) 鄭衍方學畫出身,所以溝通上特別順暢,一次次合作中,自己也更加明確適合的創作方向。
創業(ye) 路上,鄭衍方步履不停,今年又創辦了名為(wei) “小宇宙sudio”的兒(er) 童美育機構,課程內(nei) 容涵蓋色彩、藝術實驗、雕塑等等12類,致力為(wei) 3-12歲孩子普及當代藝術。雖然機構目前正處於(yu) 招募階段,但鄭衍方對未來、對北京信心滿滿,“這座城市能接受我們(men) 任何想法,甚至等到你四五十歲想再創業(ye) ,它也是可以接受的。”
“可鹽可甜”的融合體(ti)
心之所歸:是時候“撕掉”地域標簽了
在中國最包容的經濟文化中心生活了20年,鄭衍方說自己的心態從(cong) 急急忙忙變得穩重平和,生活習(xi) 慣南北融合,性格“可鹽可甜”。北京已經成為(wei) 自己另一處故鄉(xiang) ,在他心裏打下深深烙印。
“我在北京待時間長之後,有時候過年回香港待個(ge) 三四天就會(hui) 覺得很累。香港人的性格精神呀,就是很著急,做任何事情都節奏很快。但在北京我就很適應,這裏可快可慢,我可以到CBD體(ti) 驗車水馬龍,也可以待在順義(yi) 享受慢生活。”
時光荏苒,事業(ye) 初成,三十而立的鄭衍方娶了內(nei) 地姑娘,有了兩(liang) 個(ge) 孩子,目前搬到了六環外的順義(yi) ,甚至成為(wei) 了小區業(ye) 委會(hui) 的一員。這所有的一切,他都樂(le) 在其中。
未來,鄭衍方想多做一些事情促進京港藝術交流。采訪期間,他正受邀籌備一場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的畫展。記者有些訝異,因為(wei) 展覽中找不到太平山、維多利亞(ya) 港等傳(chuan) 統地標意向。鄭衍方解釋,自己將畫展命名為(wei) “藝術的狀態”,就是想表達藝術交流是很純粹的事情,讓參觀者感知在京香港藝術家創作的狀態。香港藝術、北京藝術都是中國藝術,藝術品是可以超越特定的區域歸屬,因其內(nei) 在特質而被聯係在一起的。人也一樣。
鄭衍方平日交往的朋友很多都是內(nei) 地人,他對記者笑稱,這次畫展和京港青年生活節等一係列慶回歸活動期間,是這麽(me) 多年第一次密集地接觸在京香港人,最開心的是發現,“竟然那麽(me) 多港人甚至比我在北京待得更久,普通話更好。兩(liang) 地距離真的近了,香港人的心真的回歸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