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不是莊子寫的
“讓經典成為(wei) 通識”,這是由中華書(shu) 局出版,複旦大學教授、複旦大學中華文明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複旦大學圖書(shu) 館館長陳引馳主編的“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打出的宣傳(chuan) 語。何為(wei) 經典?陳引馳開了個(ge) 玩笑:馬克·吐溫說,經典就是人人都覺得應該讀但沒讀過的書(shu) 。
昨天,“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首批五種與(yu) 讀者見麵。作者都是該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寫(xie) 《〈資治通鑒〉通識》、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竺洪波寫(xie) 《〈西遊記〉通識》、上海師範大學教授詹丹寫(xie) 《〈紅樓夢〉通識》、複旦大學教授郭永秉寫(xie) 《〈老子〉通識》,陳引馳執筆《〈莊子〉通識》。
“這套‘中華經典通識’,首先要提供的是關(guan) 於(yu) 經典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識,然後上升到‘智慧’的層麵。比如我寫(xie) 這本《〈莊子〉通識》,不單著眼於(yu) 《莊子》本身,而是從(cong) 老莊的對比、儒道的對比,甚至是與(yu) 世界其他文化的對比中來談《莊子》所體(ti) 現的‘智慧’。”陳引馳說。
“通識”,是近年來流行的概念,各大高校開設了通識課程;典籍導讀類的圖書(shu) 在市場上亦有各式品種,從(cong) 早期的《百家講壇》到後來的視頻網站、知識付費課程等,經典的重新闡釋和解讀,一直層出不窮。“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有何特色?中華書(shu) 局上海聚珍文化公司副總經理、叢(cong) 書(shu) 策劃人賈雪飛說,詹丹的一句話讓她頗有共鳴——沒有學術的普及是沒有靈魂的。陳引馳確立的標準則是為(wei) 經典找到合適的作者,也就是對這部經典有專(zhuan) 門研究並出過相關(guan) 著作的作者,從(cong) 而保證整套叢(cong) 書(shu) 的品質和權威性。
詹丹說,普及書(shu) 有兩(liang) 種寫(xie) 法,一種是“魔術師的揭秘”,另一種如同體(ti) 育比賽的規則講解,帶領讀者入門,他追求的是後者。新書(shu) 封麵上有一句“跟著詹丹教授讀通《紅樓夢》”,有人錯讀成了“通讀《紅樓夢》”,詹丹認為(wei) ,這恰是他的本意:隻有先“通讀”原著,才有“讀通”的可能,最後才有可能形成“通識”和“共識”。
“‘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的初衷,也就是要讓讀者尤其是年輕人對這些書(shu) 真正地親(qin) 近起來。因此,一方麵要用略為(wei) 輕鬆的筆調去寫(xie) ,不能過於(yu) 沉重滯澀,但又不能放棄學術的嚴(yan) 謹性和前沿性。我這本小書(shu) 一開始就設想好,決(jue) 不取一些即查即得的常識,隨便寫(xie) 點東(dong) 西去取悅甚至諂媚讀者,我是把讀者當成對話者甚至是對手看待的。”郭永秉說。
“《莊子》這本書(shu) 是不是莊子寫(xie) 的?如果光說結論很簡單:不是。我以前在講座中說到這個(ge) 問題,很多讀者感到驚訝。但這不是標新立異的見解,實際上應該是一種通識。怎麽(me) 讓讀者接受這樣的通識?這就要從(cong) 《莊子》這本書(shu) 的形成過程談起。希望這套‘中華經典通識’叢(cong) 書(shu) 帶給讀者的是切實的知識。”陳引馳說。施晨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