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李航:南極科考的700個日夜

發布時間:2022-08-18 14:3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冰雪覆蓋、極端寒冷——在南極這片人跡罕至的冰封大陸上,充滿了未知和神秘。

  對“90後”博士李航來說,南極卻像是“世界盡頭的家”。從(cong) 2014年到2020年,他參加了中國第31次、32次和36次南極科學考察,科考累計時間達700天。工作之餘(yu) ,他行走在廣袤無垠的冰原上,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深邃絢爛的星空和極光,講述鮮為(wei) 人知的南極故事。

  度過“最溫暖”的冬天

  2014年10月30日,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從(cong) 上海啟程,乘坐“雪龍”號出發前往南極中山站,時年23歲的李航是考察隊中年紀最小的隊員之一。

  “在‘雪龍’號上經曆了30多天的破冰之旅,終於(yu) 看到中山站,的確有一種到家的感覺。”李航說。初到南極的他,對極地的一切都充滿了新鮮感。“冬天中山站地區的最低溫度可達零下40攝氏度,但中山站的供暖係統很給力。對於(yu) 一個(ge) 南方人來說,我在南極度過了‘最溫暖’的冬天。”

  南極考察分為(wei) 度夏考察和越冬考察兩(liang) 類。其中,越冬考察隊員在度夏考察隊撤離後,還要繼續堅守,“駐紮”南極的時間通常可達14-17個(ge) 月。當時還在武漢大學大地測量學專(zhuan) 業(ye) 讀博的李航便是越冬隊的一員,主要任務是負責北鬥衛星南極地麵觀測站的運行和維護。

  “北鬥衛星極大提高了中國南極科考測繪保障的自主性。特別是隨著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正式開通,如今隻要在南極打開接收機,就能看到頭頂的十幾顆北鬥衛星。”他說。

  從(cong) 1984年首次南極考察至今,一代代中國科考工作者勇闖極地。今天,南極科考的條件已經有了巨大改善,但寒冷幹燥、風暴頻繁的南極大陸仍暗藏著風險。

  李航說,海冰和大陸冰蓋上的冰裂縫是科考隊員麵臨(lin) 的挑戰之一。“內(nei) 陸的冰蓋厚度可達2000多米,一旦掉下去就是萬(wan) 丈深淵;海冰之下同樣是暗流洶湧,我們(men) 騎著雪地摩托車進行海上作業(ye) 時,都會(hui) 萬(wan) 分小心。”

  在南極,食物也是“奢侈品”。李航說,科考隊員的吃穿住行所需都是“雪龍”號運送到考察站的。從(cong) 度夏到越冬,隨著食物的減少,如何“保質”成為(wei) 一大挑戰。

  “有一次在清理越冬物資時,我們(men) 發現一個(ge) 裝有食品的冷藏箱出現了電路故障,裏麵的蔬菜瓜果已經散發出了酸臭味,當時別提有多痛苦了。”

  星空和極光的“饋贈”

  在南極越冬期間,長達兩(liang) 個(ge) 月的極夜給科考隊員的生理和心理帶來極大考驗。李航說,度夏期間,各國科考隊員在南極“紮堆”,非常熱鬧。到了冬天,南極一下子安靜下來,自己常常陷入黑暗和孤獨的狀態中。

  在漫長的極夜裏,除了堅持日常工作之外,絕美的星空和極光是最大的心理慰藉。

  當太陽粒子高速撞擊地球磁場,壯麗(li) 的極光點亮了南北極漆黑的夜空。李航說,中山站恰好位於(yu) 極光活動最活躍的地區,五光十色的極光就像是大自然對越冬科考隊員的慷慨“饋贈”和“獎勵”。

  “很多人利用假期,千裏迢迢去北歐看極光,我卻在南極看得‘審美疲勞’了。”他略帶調侃地說道。

  出發南極前,李航特意買(mai) 了一部單反相機。工作之餘(yu) ,他便扛起相機和三腳架,在冰原上找尋場景和角度,拍攝下最美的星空和極光,有時一拍就是一整夜。

  “有一次我獨自外出拍攝,自信地沒帶導航設備,沒想到在黑夜之中迷失了方向,走了好幾個(ge) 小時都沒有找到正確的路。夜晚的寒風中,呼出的水汽在眼鏡鏡片上結成了冰,整個(ge) 人的心態都有點崩潰了。”李航說,在寒夜中徘徊了幾個(ge) 小時後,他終於(yu) 看到了站區微弱的燈光,“就像在大海上看到了岸邊的探照燈”。

  在南極駐守的幾百天時間裏,李航拍攝了超過10萬(wan) 張照片,這是他最引以為(wei) 傲的精神財富。他的攝影作品《Space from the Antarctic(南極空間)》,在2018年被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選中刊登;他拍攝的星軌圖被美國宇航局(NASA)網站采用,並在英國倫(lun) 敦格林尼治皇家天文台展出。

  “到了越冬後期,科考隊員們(men) 對各種形態的極光都司空見慣了,以至於(yu) 都不願意冒著嚴(yan) 寒出門觀賞,我卻還是樂(le) 此不疲。時間在流逝,光影在變遷,人的心境也在不斷變化,這些隨機的因素組合到一起,讓每一張照片、每一段視頻都充滿了可能性。”李航說。

  讓更多人認識南極

  距離上一次參加南極科考已經過去了近2年,李航的微信所在地仍標注為(wei) “南極洲”。

  “能在20歲出頭的年紀去一趟南極,著實拓展和塑造了我的人生。”李航說,“在南極科考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各個(ge) 領域的科研工作者,真正做到了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

  南極科考不僅(jin) 僅(jin) 是探索和研究南極地區本身,也在幫助人類更好地認識地球、保護自然。李航舉(ju) 例說,南極冰蓋的體(ti) 量巨大,在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扮演著至關(guan) 重要的角色。由於(yu) 南極冰蓋對氣候環境的變化過程本身也非常敏感,被形象地稱為(wei) 地球氣候環境變化的“指示器”。這些科學事實呼喚著更多人認識南極、了解南極。

  2019年,李航將自己在南極科考中的資料和照片係統整理,出版了圖書(shu) 《我在南極500天》,講述了自己與(yu) 南極的故事。此後,他還參與(yu) 了青少年科普繪本的編寫(xie) 和不少科普講座活動。

  “在科普過程中,每當我拿出極光和企鵝的照片,或是講到中國對於(yu) 南極科考的投入時,聽眾(zhong) 都非常感興(xing) 趣,這讓我很有成就感,也仿佛回到了在南極的時光。”李航說,近年來,他還在嗶哩嗶哩網站和微博上開通了賬號,發布自己拍攝的照片,同步中國和世界各國南極科考的新進展。

  不久前,一篇高考學子的新聞報道讓李航的微信消息“爆”了。今年參加高考的武漢小夥(huo) 朱聖鴻,被武漢大學測繪學院錄取。在接受采訪時,朱聖鴻說,正是李航的書(shu) 讓自己萌發了去南極科考的遠大誌向。

  “能夠通過自己的經曆,鼓勵更多年輕人加入到南極科考的隊伍中來,我很驕傲。”李航說。“希望在工作之餘(yu) 繼續做一些科普的工作,讓公眾(zhong) 更多地了解南極、了解南極科考。”(劉嶢)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