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網絡媒體生態行】從“下場大雨脫層皮”到“披綠生金” 陝西吳起退耕還林帶來生態“蝶變”
中新網陝西吳起8月15日電 (黃鈺涵 梅鐿瀧)“下一場大雨脫一層皮,發一回山水滿溝泥。”這句老話,是陝西省吳起縣昔日生態環境的真實寫(xie) 照。通過多年來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如今的吳起縣不僅(jin) 讓大地披上綠裝,還持續推進生態脫貧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讓“綠水青山”真正成為(wei) 增收富民的“金山銀山”。
近日,“美麗(li) 中國·網絡媒體(ti) 生態行”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走進吳起縣,實地感受退耕還林帶來的生態“蝶變”。
破解生態困境 退耕還林“染綠”黃土地
昔日的吳起縣是何模樣?在吳起縣退耕還林展覽館中可以找到答案。作為(wei) 中國唯一一個(ge) 以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為(wei) 主題的展覽館,這裏記錄了當地退耕還林前的生態樣貌。
年複一年的“揭地”、漫山遍野的山羊……開荒種地、過度放牧、亂(luan) 砍濫伐等人為(wei) 破壞,曾讓吳起縣的生態環境陷入“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的惡性循環。
為(wei) 破解生態困境,吳起縣積極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做到“無林造林、有林撫育、疏林補植、退化修複”,讓昔日黃土地逐漸“披綠”,生態環境持續優(you) 化。
隨著生態環境變好,當地的人居環境也得到進一步改善。走進吳起街道南溝村,綠水青山映入眼簾。“前幾天下大雨,村子裏都沒有發洪水,但是以前隻要一下大雨,山上的泥水都衝(chong) 下來了。”村民穆軍(jun) 一邊環顧村子一邊感慨,“現在村裏各方麵都好,山也綠了,水也清了。”
吳起縣退耕還林工程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王樹學介紹,“十三五”以來,吳起縣已完成營造林71.6萬(wan) 畝(mu) ,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21.3萬(wan) 畝(mu) ;已完成退化林修複8.4萬(wan) 畝(mu) ,退耕地森林撫育87.6萬(wan) 畝(mu) 。目前,吳起縣林木綠化率達40.9%,林草覆蓋率達72.9%。
大地“披綠生金” 農(nong) 民吃上“生態飯”
山清水秀“點綠成金”,退耕還林不僅(jin) 綠了大地,還富了人民。近年來,吳起縣大力推進“十百千”林業(ye) 富民惠民產(chan) 業(ye) ,興(xing) 辦林產(chan) 品加工企業(ye) ,支持脫貧戶發展林下養(yang) 雞,改造提升千畝(mu) 山杏經濟林園。
“吳起縣持續推進生態脫貧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不斷拓寬群眾(zhong) 增收渠道,讓全縣4507戶貧困戶享受了生態扶貧政策紅利。”王樹學說。
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生態景觀,南溝村把鄉(xiang) 村旅遊作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新引擎,助推村集體(ti) 經濟不斷發展壯大。
“我們(men) 打造了南溝生態度假村,主要目的就是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nong) 民的收入。”南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白濤介紹,南溝村促使農(nong) 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nong) 產(chan) 品變商品,以水果采摘、農(nong) 家樂(le) 、休閑娛樂(le) 、民俗客棧為(wei) 主,走出了一條“產(chan) 業(ye) 融合、業(ye) 態多元、結構優(you) 化”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經過二十多年退耕還林,我們(men) 南溝村山變綠了,水變清了,農(nong) 民不僅(jin) 吃上了‘生態飯’,還在家門口有活幹、有錢賺。”白濤臉上露出了笑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