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館即將亮相
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閆雯雯吳德玉張錚劉皓洋
成都有一條成華大道很有名氣。如今,這條大道將迎來它的地標建築——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作為(wei) 省市重點工程、省內(nei) 第一座城市與(yu) 高校共建的博物館、成都首座不規則形態公共建築,成都自然博物館裏究竟藏有哪些“奧秘”?跟隨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一起探館,提前感受這座新文化地標的魅力。
“如今已進入布展衝(chong) 刺階段,已開啟開館倒計時。”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成都自然博物館校籌建組常務副組長歐陽輝介紹,博物館就建在校園旁,未設圍牆,完全向市民開放。
建築麵積5萬(wan) 平方米 融合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元素
記者了解到,該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和環境設計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本土元素,由中國建築西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與(yu) 美國PCPA事務所合作完成。
主館建築由六個(ge) 山峰岩石造型的單體(ti) 組成,以此致敬蜀山;六個(ge) 單體(ti) 之間通過人行棧道和天橋長廊連接,蜿蜒盤旋極具蜀道意境;在室外環境中穿插的彎曲水流與(yu) 倒影水池,盡顯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
該博物館地下一層、地上四層,總建築麵積50520平方米,其中展區麵積共17005平方米,圍繞“認識地球家園,探索自然奧秘”主題,設有“地質環境”“礦產(chan) 資源”“龍行川渝”“恐龍揭秘”“生命探源”“繽紛生命”等6個(ge) 常設展廳和2個(ge) 臨(lin) 時展廳,以及學術報告廳、4D影院、環幕影院、研學中心等配套展教設施。
“這所規模宏大的博物館從(cong) 2017年11月公開征集設計方案起,到如今即將開館,建設耗時4年多。”據該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成都自然博物館建成後,將形成一座新的城市文化地標,同時也將更好助力成都理工大學一流學科建設。
館藏“合川馬門溪龍”亞(ya) 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
走進博物館,記者看到,該博物館藏品豐(feng) 富,目前擁有礦物、岩石、礦產(chan) 、寶玉石、古生物以及動植物標本等6萬(wan) 餘(yu) 件,其中世界級、國寶級的精品、珍品較多,如館藏30多具珍貴的恐龍骨架標本,在數量和種類上均居中國各大學自然博物館之首。
在位於(yu) 二樓的“龍行川渝”展廳,陳列著被譽為(wei) 鎮館之寶的“合川馬門溪龍”化石,該具恐龍骨架發現於(yu) 1957年,複原全長24米,真化石含量達80%以上,是迄今為(wei) 止亞(ya) 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由“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先生親(qin) 自研究定名,著名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郭沫若先生親(qin) 筆題名。
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還對四川地形地貌有著詳細的展示,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的形成、四川豐(feng) 富的地學旅遊資源、四川易發的地質災害類型……立體(ti) 模型、彩色圖解、沙盤,以及多媒體(ti) 展項等,為(wei) 市民提供了認識了解腳下這片土地的最佳去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