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丹青與美食

發布時間:2022-08-19 10:50:00來源: 光明日報

  在中國藝術史上,有不少關(guan) 於(yu) 畫家與(yu) 美食的佳話。古代的蘇軾,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都與(yu) 美食有著不解之緣。其中,元代畫家倪瓚與(yu) 美食的關(guan) 係尤為(wei) 特殊。倪瓚是“元四家”之首,字雲(yun) 林,他撰寫(xie) 過一部《雲(yun) 林堂飲食製度集》。書(shu) 中收錄了大約50種菜肴和麵點的製作方法,其中一道佳肴做法獨特,以倪瓚的字命名,被稱為(wei) “雲(yun) 林鵝”。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食單》中對倪瓚的美食極為(wei) 推崇,雲(yun) 林鵝這道菜因而聲名遠播。至今有600多年曆史的雲(yun) 林鵝已經成為(wei) 蘇州菜經典名菜。

  近代畫家張大千既是公認的國畫大家,也是有名的美食家。但相比他的藝術成就,張大千更願以美食家自居。他這樣評價(jia) 自己的繪畫技術與(yu) 烹飪水平:“以藝事而論,我善烹調,當更在畫藝之上。”對張大千而言,美食與(yu) 藝術的境界是相通的。

  在藝術創作方麵,張大千采眾(zhong) 家之長。他喜歡臨(lin) 摹前人經典,汲取其他藝術門類的優(you) 長。這跟他在美食方麵的廣泛探索不謀而合。張大千雲(yun) 遊四海,采納眾(zhong) 菜係之長,創造了“大千菜”,據說每一道菜色香味俱佳。張大千對各大菜係的特點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wei) ,中國地廣物博,各地的風俗和地理條件不同,因而形成了風味不同的美食與(yu) 菜係。張大千根據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三大地域,將中華美食分為(wei) 三個(ge) 流派:黃河流域形成的北京菜係,以魯菜為(wei) 主,風味取之於(yu) 陸;珠江流域包括粵閩等省,形成粵菜、閩菜,風味取之於(yu) 海;而長江流域則沿江由成都、重慶直到江南,形成了川菜、揚州菜、蘇州菜,風味取之於(yu) 水陸兼備。

  張大千還有不少與(yu) 飲食有關(guan) 的作品。在1978年《菜根香》這幅畫中,所呈現的對象就是普通百姓日常飯桌上的蔬菜,如蘿卜、白菜、蘑菇、茄子、冬瓜等。從(cong) 材質上,看得出來食物青翠欲滴,非常新鮮,仿佛剛從(cong) 菜地裏采摘回來不久。畫麵旁邊還題了一首石濤的七絕:“冷淡生涯本業(ye) 儒,家貧休厭食無魚。菜根切莫多油煮,留點青燈教子書(shu) 。”在這裏,清脆的白菜和鮮嫩的菜根,被藝術家賦予一種特殊的精神品格。

  張大千畫作鍾愛果蔬食材,以《菜根香》命名的作品就不止一幅,同名作品至少還有1968年和1979年創作的。說來有趣的是,畫家們(men) 不僅(jin) 鍾愛果蔬食材,連繪畫作品的名字也一樣,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有《菜根香》同名畫作留世。“咬得菜根,百事可為(wei) 。”這句傳(chuan) 統儒家的經典教誨,可謂是深入人心。這也是少有的適合畫家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表達的儒家哲理之一。

  齊白石一生喜愛畫白菜,他還常以青白菜諧“清白”之音,以竹筍諧“蔬筍氣”音,《清白傳(chuan) 家圖》畫的就是四棵大小、深淺不同的白菜,白菜輪廓分明,幹淨、壯實、新鮮、水靈,帶著泥土味道,畫麵充滿了田園之風,普普通通的白菜也承載了畫家清白傳(chuan) 家的理想。

  張大千的長卷《華山雲(yun) 海圖》,是他送給當時北平名廚白永吉的。白永吉既是名廚,又是收藏家,被稱為(wei) “一代儒廚”。白永吉經營的飯莊名為(wei) 春華樓,坐落在現在北京西城區虎坊橋附近的和平門外五道廟路東(dong) ,是當時文化名流雲(yun) 集之地。胡適、錢玄同、胡佩衡、吳鏡汀等人經常出入此地。當時,坊間還流傳(chuan) 著“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的說法。基於(yu) 對藝術和美食的共同愛好,張大千與(yu) 白永吉相交甚深。張大千也是春華樓的常客,還經常在春華樓宴請朋友,《華山雲(yun) 海圖》就是張大千與(yu) 白永吉交誼的見證。

  晚年的張大千還曾宴請張學良夫婦。為(wei) 準備這次宴請,張大千走到平時作畫的桌前,他並沒有畫畫,而是提筆寫(xie) 下了一份菜單,上麵都是他的拿手菜:幹貝鴨掌、粉蒸牛肉、蔥燒烏(wu) 參等。張大千一口氣寫(xie) 了大半張紙。這張菜單被張學良拿回去精心裝裱起來,並特意在後部留白。第二年張學良邀請張大千在上麵題字留念,張大千就在上麵畫了白菜、蘿卜、菠菜,題名“吉光兼美”。張大千撰寫(xie) 的食譜《大千居士學府》,既是關(guan) 於(yu) 他最愛吃十七道家常菜的記載,也是一幅漂亮的行草書(shu) 法作品。

  張大千作品中透露著他對生活的熱愛,對美食的熱愛。在敦煌寫(xie) 生期間,張大千還發明了許多運用當地食材烹飪的新菜。在張大千留下的一張菜單上,菜品豐(feng) 富,有一道菜是“鮮蘑菇燉羊雜”。敦煌位於(yu) 沙漠之中,新鮮食材相當缺乏,新鮮蘑菇從(cong) 哪來呢?原來張大千發現住處附近長有野蘑菇,每年七月可采摘。他離開前畫了圖紙送給敦煌,工作人員視若珍寶,上麵詳細標明了野蘑菇的采摘路線、采摘時間及蘑菇的樣子口味等。

  在張大千眼裏,美食與(yu) 藝術不能分開。正如畫家自己所說,一個(ge) 真正的廚師與(yu) 畫家一樣,都是藝術家。張大千就是通過他的繪畫作品來展示日常之物,並以此來呈現百姓所見所聞所用所吃中的樸素之美。這或許就是他的作品讓觀者深深感動的原因。

  張大千的創作經曆啟示我們(men) ,美食之境與(yu) 藝術之境是相通的。中國傳(chuan) 統繪畫藝術的境界,常不離百姓日用。畫家不僅(jin) 在美食體(ti) 驗中獲取靈感,還常在美食的體(ti) 驗中成就他們(men) 的藝術創作。畫家對食物的體(ti) 驗,對味覺的敏感,也是他們(men) 對生活的洞察。這些與(yu) 味覺有關(guan) 的作品構成了中國畫中一個(ge) 獨特的品類,其中的經典作品,鑄造了中華民族繪畫藝術的獨特審美之維。

  (作者:陳紅玉,係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