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用心守護14億多人民健康福祉——寫在第五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

發布時間:2022-08-19 11:31:00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8月18日電 題:用心守護14億(yi) 多人民健康福祉——寫(xie) 在第五個(ge) 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

  新華社記者陳芳、李恒、田曉航

  78.2歲——我國最新人均預期壽命。這項反映人民健康水平的關(guan) 鍵指標的提升,離不開廣大衛生與(yu) 健康工作者的堅守與(yu) 大愛。

  8月19日,全國近1400萬(wan) 衛生與(yu) 健康工作者將迎來自己的節日——中國醫師節。

  “修醫德、行仁術,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為(wei) 建設健康中國、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貢獻”……

  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殷切希望和囑托,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廣大醫務工作者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shang) 、甘於(yu) 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支撐起世界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用心守護14億(yi) 多人民健康福祉。

  大醫為(wei) 民 永恒的追求

  2022年3月,一朵名叫“曉卉”的花,永遠定格在了這個(ge) 春天。

  山東(dong) 省立醫院臨(lin) 床醫學檢驗部原副主任白曉卉在馳援威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因突發疾病搶救無效去世。

  曾輾轉奮戰在北京、新疆、河南等地疫情防控第一線,率隊創造48小時改造核酸檢測實驗室的速度……白曉卉用年輕的生命,踐行了一名好醫生對人民的承諾。

  “用生命守護生命,這是醫者永恒的追求。”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ge) 人、重症醫學專(zhuan) 家杜斌,無數次把患者從(cong) 死神手裏拉回來。在他眼中,人民至上、生命無價(jia) ,術與(yu) 德是最好的衡量。

  在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ICU病房,北京協和醫院內(nei) 科重症醫學科主任杜斌(中)帶領醫療團隊查看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情況(2020年4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懸壺70餘(yu) 載,已是96歲高齡的國醫大師許潤三,依然堅守在臨(lin) 床一線。謙稱“一輩子研究透一個(ge) 病就行”,許醫生幫無數不孕症婦女圓了“母親(qin) 夢”。

  2021年9月16日,中日友好醫院在北京舉(ju) 行首屆老中醫藥專(zhuan) 家學術經驗傳(chuan) 承工作拜師儀(yi) 式。國醫大師許潤三和傳(chuan) 承人在拜師儀(yi) 式上合影。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開的處方價(jia) 格廉、藥味少、療效好,從(cong) 不拒絕偏遠地區來的患者加號要求……許潤三教導年輕醫生:“醫乃仁術,做醫生不能冷冰冰。”

  旁人談“麻”色變,麻風病防治專(zhuan) 家李桓英卻從(cong) 不畏懼。她創造性地運用新療法,使數萬(wan) 麻風病患者解除疾苦。

  “讓麻風病人都能夠有尊嚴(yan) 地活著”,李桓英始終與(yu) 他們(men) 近距離接觸:病人家的水她仰頭就喝;病人試探著同她握手,她就拉著長時間不鬆……

  平凡的“英雄”,溫暖著百姓。我國鄉(xiang) 村醫生長期紮根基層,為(wei) 維護群眾(zhong) 健康作出貢獻。

  在貴州省安龍縣蒼莽的苗嶺高山,少不了“背簍醫生”潘鳳忙碌的身影。

  一個(ge) 藥箱,一背20多年。山路崎嶇,天氣惡劣,再遠再苦,普坪鎮魯溝塘村的鄉(xiang) 村醫生潘鳳都要第一時間趕到病人家中。

  “最美醫生”潘鳳曾有機會(hui) 在大城市發展,卻甘當基層健康衛士。對此,她從(cong) 不後悔:“讓苗鄉(xiang) 人不為(wei) 看病發愁,值!”

  在城市、在鄉(xiang) 村,在診療室、在救護站,在門診病房、在實驗室裏……我國廣大醫務人員響應黨(dang) 的號召,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健康服務,在疾病預防治療、醫學科技發展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湧現出一大批醫學大家和人民好醫生。

  自2018年起,每年8月19日設立為(wei) “中國醫師節”,廣大醫務人員從(cong) 此有了自己的節日。

  在黨(dang) 的領導下,我國醫師隊伍發展建設取得豐(feng) 碩成果。2021年末,我國衛生人員總數達到1398.3萬(wan) 人,其中執業(ye) 醫師和執業(ye) 助理醫師428.7萬(wan) 人,覆蓋內(nei) 科、外科、婦科、兒(er) 科等所有醫學主要專(zhuan) 業(ye) ,每千人口執業(ye) (助理)醫師3.04人。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為(wei) 己任,廣大衛生與(yu) 健康工作者支撐起中國強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ti) 係。

  敬佑生命 勇攀醫學創新之巔

  醫務人員既需麵對驚心動魄、生死搏鬥,也需遊走於(yu) 微毫之間、妙手回春。中國醫生努力攻克重大疾病和疑難雜症,不斷向醫學難題的“珠峰”發起挑戰。

  世界屋脊上,一位80多歲的老人帶領醫學團隊,常年跋涉在離藍天、白雲(yun) 最近的天路上。

  他是吳天一,“七一勳章”獲得者。紮根青藏高原從(cong) 醫50多年,吳天一推動我國高原醫學從(cong) 無到有、由弱變強,創造了14萬(wan) 築路大軍(jun) 急性高原病“零死亡”奇跡。

  盡管全身14處骨折、耳朵鼓膜被擊穿,耄耋之年的吳天一仍在跋涉,“我要繼續和高原病戰鬥到底!”

  為(wei) 尋找針刺麻醉最佳穴位在自己身上紮針試驗,率先在我國開展肺移植手術,50年完成1.5萬(wan) 多例胸外科手術……“七一勳章”獲得者辛育齡,一生為(wei) 人民攀登醫學高峰。

  作為(wei) 新中國胸外科事業(ye) 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他常說:“‘井底之蛙’做不得!醫者每前進一步,就能多救一批患者!”

  老一輩執著的追求,被越來越多的青年當作“行醫指南”。

  對於(yu) 大量脊柱畸形患者而言,早診斷、早幹預意義(yi) 重大。然而,脊柱畸形的病因學診斷在國際上一直是空白。

  “病魔把人推向懸崖,沒有創新的‘敢’勁兒(er) ,我們(men) 怎麽(me) 把他們(men) 拉回來?”

  第26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骨科醫生吳南,十幾年堅持不懈探索,與(yu) 團隊一起構建最大脊柱畸形遺傳(chuan) 研究體(ti) 係,揭示先天性脊柱側(ce) 凸最重要的遺傳(chuan) 致病因素,提出先天性脊柱側(ce) 凸的“中國模型”,實現重要突破。

  建設健康中國,一個(ge) 都不能少。

  診斷難、治療難、費用高,讓2000萬(wan) 罕見病患者身陷困境。如何為(wei) 他們(men) 托起生的希望?

  作為(wei) 罕見病診療協作網的國家級牽頭醫院,北京協和醫院2019年起建立罕見病多學科診療平台,采取“一站式救治方案”,讓罕見病患者平均確診時間從(cong) 以往的4年縮短到不到4周。

  “始終秉承曆久彌堅的創新精神,不放棄每一個(ge) 生命,不懈打造‘高精尖’的醫師隊伍,不斷推進破解罕見病防治難題的‘中國方案’。”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說。

  人民健康是社會(hui) 文明進步的基礎。擁有健康的人民,意味著擁有更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021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78.2歲,10年提升近4歲;主要健康指標居於(yu) 中高收入國家前列;孕產(chan) 婦、嬰兒(er) 、5歲以下兒(er) 童死亡率均降至曆史最低水平……

  亮眼的成績單背後,是廣大衛生與(yu) 健康工作者發展醫學技術、提高醫療質量的艱苦努力。他們(men) 用精湛醫術和優(you) 質服務,不斷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中國特色的衛生與(yu) 健康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道濟天下 書(shu) 寫(xie) 健康中國的溫暖答卷

  大病重病在本省就能解決(jue) ,一般的病在市縣解決(jue) ,頭疼腦熱在鄉(xiang) 鎮、村裏解決(jue) ——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群眾(zhong) 的期盼,也是深化醫改的方向。

  三明醫改,全國聞名。如今,這裏又冒出新鮮事:鄉(xiang) 村醫生為(wei) 村民看病抓藥的時候,會(hui) 一次開出“三張處方”:藥品處方、生活運動處方、飲食處方。

  “麵對群眾(zhong) 的新需求,我們(men) 要想方設法當好健康‘守門人’。要在基層多做‘防’的工作,多做精細化的健康管理。”當地鄉(xiang) 村醫生孫賢榮說。

  “立醫為(wei) 民,醫者必須有專(zhuan) 業(ye) 之尊,也要有濟世之為(wei)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說。

  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年總診療人次超80億(yi) ,世界上人口最多國家的看病就醫問題,遠非幾家三甲醫院能夠解決(jue) 。

  把維護人民健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廣大醫務工作者發揮醫改主力軍(jun) 作用,書(shu) 寫(xie) 守護人民健康新篇章。

  全國已布局10大類17個(ge) 國家醫學中心,8個(ge) 省份試點建設26個(ge)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組建醫聯體(ti) 1.5萬(wan) 個(ge) ,已開展的7批集采中選藥品平均降價(jia) 超過50%……

  今年將繼續推進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持續推進分級診療和優(you) 化就醫秩序。

  促進衛生健康事業(ye) 高質量發展,推動健康中國建設,人才是關(guan) 鍵。

  到2025年,衛生健康人員總量達到1600萬(wan) 人,公立醫院醫護比逐步達到1:2左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衛生技術人員占到75%以上——最新發布的《“十四五”衛生健康人才發展規劃》提出新目標。

  健康所係,性命相托。隻有讓廣大醫務工作者放心診療、安心執業(ye) ,才能使患者從(cong) 容就診、治療有序。

  2022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法》,明確全社會(hui) 應當尊重關(guan) 心愛護醫師,推動在全社會(hui) 廣泛形成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關(guan) 於(yu) 建立保護關(guan) 心愛護醫務人員長效機製的指導意見》……我國發布一係列規劃和指導性文件,從(cong) 醫務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ye) 環境等方麵給出頂層設計和規範指導。

  “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you) 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這是黨(dang) 和國家重視人民生命健康的鄭重承諾,也是醫務工作者為(wei) 增進人民健康作出貢獻的根本遵循。

  到202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繪就暖心圖景。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標,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廣大衛生健康工作者要珍惜難得的曆史機遇。”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們(men) 要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發揮醫務工作者主力軍(jun) 作用,書(shu) 寫(xie) 讓14億(yi) 多中國人民生活更美好的溫暖答卷。

  海報設計:趙丹陽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