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救”到“預防” 北京長城保護探索新路徑
中新社北京8月21日電 (杜燕 徐婧)北京不斷探索長城保護的長效機製。記者從(cong) 正在舉(ju) 辦的2022北京長城文化節上了解到,北京長城保護由“被動的搶救性保護”向“主動的預防性保護”轉變,並提煉出“精心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長城保護經驗。
萬(wan) 裏長城分布在中國15個(ge) 省份,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chan) ,於(yu) 1987年被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其中,北京範圍內(nei) 的長城遺址多是北齊始建,明代重建,地跨6區,長城牆體(ti) 461段、全長520.77千米,主要為(wei) 磚石砌築,總體(ti) 保存較好。
近年來,北京形成了以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核心,長城文化帶保護發展為(wei) 主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wei) 重點的北京長城保護新格局,並在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長城文化方麵積累新經驗。
為(wei) 探索長城本體(ti) 保護、長城價(jia) 值研究的新方法、新路徑,2018年起,北京開啟了將考古發掘引入長城保護修繕的試點工作。
“以前遇到長城坍塌的磚牆,施工人員或許把它們(men) 清除。現在,因為(wei) 引入考古發掘,來自各方麵的專(zhuan) 家可以從(cong) 中讀出來自曆史的信息,為(wei) 後續的一係列保護提供依據。”北京市文物局局長陳名傑在20日晚開幕的2022北京長城文化節上介紹,這樣防止了對文物曆史信息的無視和破壞,為(wei) 後續開展長城搶險加固工作提供重要的設計借鑒和保護依據。
2022年,北京分別開展延慶區大莊科段長城、懷柔區箭扣段長城考古發掘工作,目前相關(guan) 工作已呈現新亮點。
其中,懷柔區箭扣段長城考古中首次在北京長城的敵台頂部發現明代火炕和灶址等生活設施遺跡,還出土了鍋、盤、碗、剪刀、鏟子等生活用具,複原了明代戍邊將士日常生活,讓鐵血的長城有了人間煙火氣。
與(yu) 此同時,考古中發現兩(liang) 塊石碑,明確記載了敵台修建於(yu) 明代萬(wan) 曆十二年、牆體(ti) 修建於(yu) 萬(wan) 曆二十五年的建造史實,表明單體(ti) 建築的修建早於(yu) 長城牆體(ti) ,實證了不同時期長城防禦體(ti) 係的樣貌和演變,豐(feng) 富了箭扣長城的文化內(nei) 涵。
新科技也應用於(yu) 長城保護。在箭扣長城修繕中,北京嚐試利用數字化技術、智能傳(chuan) 感器等新技術監測長城本體(ti) 及周邊環境,探索建立長效監測體(ti) 係,改變以往依靠人工巡視的監測方式。
在陳名傑看來,北京逐步實施長城搶險工程與(yu) 研究性修繕並重的保護方式,能更多地解除長城險段,更深入地研究長城價(jia) 值。
“研究性修繕采取多學科深入交叉合作的方式對長城進行保護,多學科專(zhuan) 家團隊從(cong) 各自的專(zhuan) 業(ye) 角度提出建議,最大程度保護長城文化,也更加全麵研究長城病害的成因演變過程,為(wei) 精準編製保護方案提供了詳實依據。”他表示,北京積極總結,提煉出“精心修長城,邊修邊研究”的北京長城保護經驗。
博物館不僅(jin) 是彰顯文化遺產(chan) 獨有價(jia) 值的關(guan) 鍵所在,在曆史文化宣傳(chuan) 、文化科研等方麵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北京範圍內(nei) 的長城沿線六區共有備案博物館28家,坐落於(yu) 八達嶺長城景區內(nei) 的中國長城博物館是迄今國內(nei) 唯一具“中國”冠名的長城專(zhuan) 題博物館。
記者21日從(cong) 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中國長城博物館正實施改造提升工程,這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北京段)的頭號建設工程,目前已完成國際方案征集,預計2023年底開工,2025年底完工。據介紹,項目總用地麵積約2.7萬(wan) 平方米,總建築麵積約1.6萬(wan) 平方米,建設後將成為(wei) 全麵展示闡釋中國長城曆史脈絡及長城文化的國家一級博物館。
北京還嚐試搭建長城保護數字化應用場景,並通過科技手段讓市民在線體(ti) 驗“爬長城”和“修長城”,用鏡頭記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曆程和階段性成果,以民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長城廟會(hui) 、古風集市等特色主題活動讓人們(men) “看景點”且“品文化”。
目前,北京正在開展的長城保護工程共17項,其中搶險加固項目12項、修繕項目4項,前期勘察考古研究項目1項。北京將以多元方式努力讓世界文化遺產(chan) 可感、可知、可參與(yu) ,讓人們(men) 了解長城曆史價(jia) 值、認識長城當代價(jia) 值,保護、傳(chuan) 承和弘揚長城文化。(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