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提出深化戶籍製度改革 為“流動的中國”再添活力
全麵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以下的城市落戶限製、放開放寬除個(ge) 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製、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製度……國家發展改革委7月初發布《“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提出深化戶籍製度改革,“戶口”“落戶”再度成為(wei) 熱門話題。
戶籍製度,一頭連著人口流動,一頭連著城鎮發展。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口高流動性特征愈發明顯,戶籍製度改革促進了人口、人才和城鎮的“雙向奔赴”。通過改革,2020年末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3.89%,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4%,目前已有1.3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越來越多城市放開放寬落戶限製,配套全了、保障多了,“新市民”感受到更多生活便利。
多數城市放開放寬落戶限製
“以前一個(ge) 人住在出租屋裏,始終感覺漂泊不定。”5年前,四川小夥(huo) 陳令濤來到福建泉州打工。回想剛來的日子,他很感慨。後來,他練就一手過硬的修車本領,逐步在這個(ge) 城區人口100多萬(wan) 的南方城市裏站穩腳跟,不僅(jin) 成家生子,還把父母接來一起生活。
眼看著孩子快上學、父母戶口還在老家,陳令濤開始發愁戶口問題。去年初,他聽朋友介紹泉州推出落戶便利化措施,像他這種情況可以自由落戶。他立刻拿著勞動合同到當地人社局辦理了落戶手續。如今,女兒(er) 在家附近的幼兒(er) 園上學,父母戶口也遷入泉州。“我現在真正感受到泉州就是我的第二故鄉(xiang) 。”陳令濤說,他打算開個(ge) 修車鋪,把老家幾個(ge) 堂兄弟也帶到泉州發展。
近年來,不少像陳令濤一樣的年輕人在城市紮根。隨著《“十四五”新型城鎮化實施方案》發布,放開放寬除個(ge) 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製,越來越多人將能在城市落戶。
根據《方案》,全麵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以下的城市落戶限製,確保外地與(yu) 本地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進城落戶標準一視同仁。全麵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wan) 至500萬(wan) 的Ⅰ型大城市落戶條件。完善城區常住人口500萬(wan) 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hui) 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製。
記者查詢住建部發布的《2020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發現,目前城區人口在1000萬(wan) 以上的有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和天津5個(ge) 城市,城區人口在500萬(wan) 以上1000萬(wan) 以下的有成都、廣州、南京、西安和武漢5個(ge) 城市,這些城市下一步將完善積分落戶政策。城區人口在300萬(wan) 至500萬(wan) 之間的城市有濟南、沈陽、青島、鄭州、杭州、昆明、長沙、哈爾濱、長春、大連、石家莊、太原等,將全麵放寬落戶條件。根據《方案》,2020年末全國城市數量為(wei) 685個(ge) ,這意味著除去上述城市,那些城區人口在300萬(wan) 以下的城市均符合全麵取消落戶限製條件,流動人口可以自由落戶。
中國人口高流動性遷徙特征明顯。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統計公報,去年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指居住地與(yu) 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xiang) 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5.04億(yi) 人,其中流動人口(指人戶分離人口中扣除市轄區內(nei) 人戶分離的人口)3.85億(yi) 人。隨著戶籍製度改革深化,大量來到城市打拚的人群將能因此受益。
“堅持以人為(wei) 本,推進在城鎮有穩定就業(ye) 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內(nei) 容。戶籍製度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促進勞動力自由有序流動、推動新型城鎮化發展。”財經城市研究院院長範毅對記者說。
積分落戶政策逐漸優(you) 化
“心係群眾(zhong) 為(wei) 民解憂”——前些天,在北京市順義(yi) 區工作的曲先生將一麵錦旗送到區人力社保局,以感謝工作人員在他辦理積分落戶期間提供的周到服務。
老家山東(dong) 的曲先生在北京打拚了近20年。他和朋友一起創業(ye) ,辦了一家園林綠化公司。他說,此前通過申領居住證已經享受到多項公共服務,但“北漂”群體(ti) 都有戶口焦慮,戶口是在北京紮根的重要標誌。
“以前我對積分落戶政策不了解,也不知道去哪兒(er) 申請。”曲先生說,順義(yi) 區人力社保局公服中心工作人員近年到園區、企業(ye) 宣講,讓他了解到積分落戶相關(guan) 流程、所需材料、積分標準等內(nei) 容。從(cong) 去年起,曲先生經過計算落戶所需的合法穩定就業(ye) 、住所、教育背景、創新創業(ye) 、納稅等9項指標積分,覺得分數夠了,便開始通過網絡申請。
今年7月,北京市公示積分落戶名單,共6006人擬取得落戶資格,曲先生正是其中之一。這些人平均在京工作時間16.7年、平均年齡40.8歲,來自4434家單位。曲先生說:“北京是一個(ge) 包容又開放的城市,期待今後更多人通過積分落戶在北京安心工作和生活。”
此次公布的《方案》中,城區常住人口500萬(wan) 以上超大特大城市的積分落戶政策出現明顯變化,除了繼續明確“精簡積分項目,確保社會(hui) 保險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還提出“鼓勵取消年度落戶名額限製”。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認為(wei) ,目前很多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實行“積分+配額”製,申請人需要積分排名在配額內(nei) 才能落戶。如果取消名額限製,僅(jin) 以積分作為(wei) 標準,對於(yu) 在大城市已經長期居住並且實際繳納社保年限較長的群體(ti) ,落戶進程大大加快了。
超大特大城市近年來在放寬積分落戶限製方麵進行積極探索。例如,天津從(cong) 2020年開始對居住證積分落戶不設總量限製。南京在去年全麵放寬郊區落戶限製,並將城市緊缺艱苦行業(ye) 納入加分指標。武漢將積分落戶中穩定就業(ye) 、穩定居住等基礎指標占比由50%調增至60%,並探索建立積分入戶常態化申辦機製。
據專(zhuan) 家介紹,各地積分落戶指標構成基本為(wei) “基礎指標+加分指標”,基礎指標一般包括年齡、教育背景、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和技能等級、社保年限等,加分指標通常為(wei) 榮譽表彰、創新創業(ye) 等。隨著超大特大城市根據自身情況探索取消落戶名額限製,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成為(wei) 主要指標,學曆、年齡等落戶的“隱形門檻”有望淡化或打破,落戶門檻隨之降低。
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從(cong) 農(nong) 村老家外出打工20多年的劉麗(li) 在安徽合肥經營一家2000平方米的足療城,年營業(ye) 額近600萬(wan) 元。她在城裏結了婚、買(mai) 了房、當了老板,但當合肥放寬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條件時,她和丈夫卻不敢放棄農(nong) 村戶口。她坦言:“真要遷的時候我就感覺在農(nong) 村沒啥了。如果沒有地,我在城市幹不動了怎麽(me) 辦?如果我在城市掙不著錢了,靠什麽(me) 吃飯?隻要在城市裏碰到一點挫折,我就會(hui) 冒出這種念頭。”
小小的一本戶口本上,附著教育、就業(ye) 創業(ye) 、社會(hui) 保險、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多種基本公共服務。
如何消除人們(men) 落戶時的後顧之憂?《方案》提出,促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與(yu) 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履行同等義(yi) 務;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nong) 民的農(nong) 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ti) 收益分配權,健全農(nong) 戶“三權”市場化退出機製和配套政策。同時,建立基本公共服務同常住人口掛鉤、由常住地供給的機製,穩步提高非戶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務項目數量和水平,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陸銘認為(wei) ,人口流入城市要加大土地、財政等資源投入,對基本公共服務用地、住房用地有所傾(qing) 斜。在資金方麵,更加注重對教育、醫療等領域的投入,滿足人口增長所帶來的需求;中央財政轉移支付“錢要隨人走”,加大對人口流入城市公共服務的財政轉移支付;利用好社會(hui) 資金,增加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方麵投入。人口流出城市要發展更多容納就業(ye) 和人口的產(chan) 業(ye) ,完善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對人口的吸引力。
範毅建議城市管理者深化對人口人才的認識,把人口作為(wei) 一種發展資源,因為(wei) 城市需要多元的人口資源結構;明確各級政府在推動跨區域流動人口落戶的責任;建立與(yu) 跨區域流動人口落戶相適應的政策體(ti) 係;堅定推進城鎮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等。
“城鎮化質量提高靠什麽(me) ?一定程度上是靠提升公共服務的質量。”範毅認為(wei) ,戶籍製度改革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互為(wei) 促進。這是一個(ge) 係統工程,需要戶籍製度改革、土地製度改革和行政管理體(ti) 製改革等一係列改革綜合推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