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北農村需要“誌願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到田間地頭和農(nong) 民種稻插秧,在街頭巷尾與(yu) 群眾(zhong) “推心置腹”,是張洋如今最樂(le) 意做的事情。
2021年6月,他從(cong) 蘇州農(nong) 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成為(wei) 一名蘇北計劃誌願者。今年,他又毫不猶豫選擇了續簽。
“我想讓村裏人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e) ,讓孩子在家門口就可以上學,讓村裏的老人老有所養(yang) 。”2018年,高考結束的“村裏娃”張洋在填報誌願的過程中,更青睞農(nong) 業(ye) 院校。
最終,他被蘇州農(nong) 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錄取。張洋十分希望學好本領,回到家鄉(xiang) ,靠著紮實的農(nong) 業(ye) 技術種地、包大棚,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
上大學前,張洋性格內(nei) 向、沉默,不善於(yu) 表達。從(cong) 內(nei) 向男孩,到獲得江蘇省第十五屆大學生職業(ye) 生涯規劃大賽一等獎、帶領班級獲得“江蘇省先進班集體(ti) ”稱號、被評為(wei) “最美職校生”等榮譽,張洋用了3年的大學時光,他說自己是在拚搏中激勵自己、改變自己。
大一時,張洋利用宿舍樓下兩(liang) 平方米的綠色小觀景帶種植青菜、黃瓜、香菜等農(nong) 作物。“雖然種出來的蔬果賣相不好,水分偏少,但是口感甜、吃起來清脆。”
第二年經曆疫情,小菜園一時無人問津,寒假返校後,張洋驚喜地發現小菜園的油菜花開了,冬小麥也成熟了。
許多次,張洋也曾為(wei) 學曆限製等問題擔憂。但他總會(hui) 想起那些無人照料卻長勢喜人的油菜、冬小麥。“植物都能不畏嚴(yan) 寒,傲然成長,那我也行!”張洋說。
參加蘇北計劃誌願服務後,他配合當地團縣委開展基層青年工作,協助蘇北計劃項目辦開展誌願服務管理工作。經過一年的工作,他被評為(wei) “蘇北計劃優(you) 秀誌願者”。
同樣的“誌願紅”在蘇州農(nong) 業(ye) 職業(ye) 技術學院並不是個(ge) 例。2021年,臨(lin) 近畢業(ye) 的陳秀英對未來感到迷茫與(yu) 困惑。正逢學校宣傳(chuan) 蘇北計劃,陳秀英決(jue) 定加入:“不清楚未來做什麽(me) ,那就回家鄉(xiang) ,看看能為(wei) 家鄉(xiang) 做什麽(me) 。”
陳秀英第一次作為(wei) 誌願者幫助他人,是參與(yu) 學校組織的“三元一村”誌願服務活動。在沒有電梯的小高層,陳秀英和同伴們(men) 清掃樓道、撿拾小區街道垃圾。
路過的叔叔阿姨都對他們(men) 表示關(guan) 心和支持,這讓陳秀英第一次感受到了誌願服務“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意義(yi) 。
“當代青年誌願者正在發揮自己的力量,做著我們(men) 這個(ge) 年紀最好的事情。”陳秀英說。
參與(yu) 蘇北計劃誌願服務以來,陳秀英主要配合當地開展基層青年工作。從(cong) 接受、傳(chuan) 達文件、撰寫(xie) 部門通知到走訪困難家庭,陳秀英慢慢真正了解了農(nong) 村。
“鄉(xiang) 村需要我們(men) ,需要我們(men) 去感受基層、融入基層,用自己的力量一點點去改變它,哪怕微不足道。”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