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心理共富”是什麽?為什麽?怎麽做?

發布時間:2022-08-22 16:2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我們(men) 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上的脫貧也迫在眉睫。心理共富,是希望所有中國人都享有平等的基礎心理健康服務。

  在今年的一個(ge) 心理健康年度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張西超第一次提出了“心理共富”的概念。當中國人在物質上已經實現了全麵脫貧,心理上的“脫貧”也正在路上。

  什麽(me) 是心理共富?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張西超解釋,不是一個(ge) 人的心理健康,也不是一部分人先健康,而是所有人共同走向心理繁榮。而且從(cong) 心理學的角度,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ge) 整體(ti) 指標,個(ge) 體(ti) 出現問題,可能影響整個(ge) 群體(ti) 的氛圍,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心理共富也是一種必須。隻有實現心理共富,整個(ge) 社會(hui) 的心態才會(hui) 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友善。

  中青報·中青網:提出“心理共富”,是否意味著現階段心理的“貧富差距”還比較大?

  張西超:世界衛生組織於(yu) 今年6月發布了《世界精神衛生報告:向所有人享有精神衛生服務轉型》,報告中稱,一項涵蓋29個(ge) 國家16萬(wan) 人的調查顯示,2019年,近10億(yi) 人患有心理疾病,也就是每8個(ge) 人裏就有1個(ge) 人,其中包括14%的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後,抑鬱和焦慮又上漲了25%。

  在世界範圍內(nei) ,患者得到治療的機會(hui) 並不是公平的。報告中有一組數據:71%的患者沒有接受心理健康服務,在接受了服務的群體(ti) 中,70%在高收入國家接受治療,僅(jin) 有12%在低收入國家接受治療。

  中國暫時沒有統計數據,估算真正獲得心理幫助的不會(hui) 超過50%。其中細分,有的需要住院治療,有的需要心理谘詢,需求量都很大。當我們(men) 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精神上的脫貧也迫在眉睫。心理共富,是希望所有中國人都享有平等的基礎心理健康服務。

  中青報·中青網:心理疾病的人群分布有什麽(me) 特征嗎?

  張西超:心理疾病的發生人群存在一些規律,比如,收入越高的地區或人群,患病比例越高,但重症在低收入群體(ti) 中更高;總體(ti) 患病人群中女性多一些,但自殺比例男性更高……

  中青報·中青網:“精英”為(wei) 什麽(me) 也會(hui) 成為(wei) 心理健康服務的弱勢群體(ti) ?

  張西超:所謂“精英”,代表的是社會(hui) 中的強者,他可能是高管、高官、知名教授……頭頂很多光環。一方麵,他習(xi) 慣於(yu) 充當“被人求助”的角色,這讓他們(men) 不太會(hui) “向人求助”,也接受不了自己“向人求助”的角色;另一方麵,因為(wei) 其知名度和所居位置,他會(hui) 擔心求助的內(nei) 容比較敏感,擔心泄露隱私,對谘詢師的專(zhuan) 業(ye) 程度要求會(hui) 比較高。這些原因使得他們(men) 不太會(hui) 主動去尋求心理健康服務。

  中青報·中青網:現在不時聽到年輕人說自己抑鬱。

  張西超:年輕人,尤其是90後,很多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同齡人照應,本身的心理支持係統會(hui) 弱一些;當他們(men) 長大後,又麵臨(lin) 老齡化社會(hui) ,他們(men) 麵臨(lin) 一個(ge) 抉擇,是在大城市奮鬥還是回到父母身邊,這些都會(hui) 影響他們(men) 本來就不甚堅強的支持係統。

  我遇到過很多個(ge) 案,無論是年輕人被需要,還是他需要別人,都可能出現問題、遇到挫折,進而感到抑鬱、情緒低落,但不一定是抑鬱症。

  中青報·中青網:年輕人在互聯網等空間有表達的渠道,有的群體(ti) 是不是即便患病也無人知曉?

  張西超:我們(men) 在做一個(ge) 熱線,是給農(nong) 民工、快遞員、製造業(ye) 工人等群體(ti) 提供心理幫助。我們(men) 以前可能覺得這些體(ti) 力勞動比較辛苦的人,第一需求應該不是心理。但調查後發現,他們(men) 十分渴望心理上的幫助。他們(men) 呼聲很高,但經常被忽略,對一線工人提供心理幫助的比例,不超過2%。

  中青報·中青網:社會(hui) 心理服務體(ti) 係,目前的建設情況怎樣?

  張西超:我們(men) 國家正在推進整體(ti) 的社會(hui) 心理服務體(ti) 係,包括在社區設立心理谘詢網點,在學校設立心理谘詢室,在企事業(ye) 單位開展心理服務。各級學校覆蓋了學生,企事業(ye) 單位覆蓋了工作人群,我比較擔心的是農(nong) 村,包括農(nong) 村的留守兒(er) 童、老年人。而且通過心理健康普查發現,這些人群還是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重災區”。

  心理服務覆蓋每個(ge) 層次、每個(ge) 人群、每個(ge) 社會(hui) 單元,一個(ge) 都不能少,尤其是要關(guan) 注那些心理健康容易被忽視的群體(ti) 。除了提供“事後”的心理健康服務,我們(men) 也要做“事前”的心理健康普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中青報·中青網:是把“關(guan) 口”前移嗎?

  張西超:多年前我曾倡導抑鬱症的主動幹預。我們(men) 主動去做宣傳(chuan) ,讓人們(men) 參加心理健康普查,這樣我們(men) 就能發現存在問題的人,主動去找他做幹預。因為(wei) 抑鬱症人群本身就不愛跟人打交道,也不願意求助,如果周圍沒有專(zhuan) 業(ye) 的人發現,他自己的知識係統又不支持,可能被一直忽略。

  這就相當於(yu) “心理體(ti) 檢”,我們(men) 主動去發現需要幫助的人,使他能夠獲得有效幫助。

  中青報·中青網:“心理體(ti) 檢”怎麽(me) 操作?

  張西超:現在我國的心理普查有各種各樣的形式,比如心理問卷。身體(ti) 體(ti) 檢有客觀指標,檢測也比較準確,心理普查大多是自陳式問卷,有的人可能不會(hui) 認真作答,有的人擔心被實名而拒絕作答。

  所以,首先,我們(men) 從(cong) 技術上改進量表,使其更科學;其次,我們(men) 把調查結果一對一地反饋給本人。因為(wei) 人們(men) 也許願意讓醫生知道體(ti) 檢結果,但並不想公之於(yu) 眾(zhong) ,所以我們(men) 會(hui) 特別重視保護隱私。

  我做過一兩(liang) 百萬(wan) 人的心理普查,應該說成效不錯,可以檢測出來心理危機,然後主動幹預,挽救了很多人。如果能從(cong) 國家層麵來操作,像人口普查一樣,覆蓋麵會(hui) 更大,效果也會(hui) 更好,但要在保證工具專(zhuan) 業(ye) 的前提下。

  心理普查對實施人員的專(zhuan) 業(ye) 要求很高,我國現在每年畢業(ye) 的心理學專(zhuan) 業(ye) 的人才不超過1萬(wan) ,與(yu) 14億(yi) 人口的需求相距甚遠,這是一件任重道遠的事。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在2020年成立了國內(nei) 第一個(ge) 臨(lin) 床與(yu) 谘詢心理學院,致力於(yu) 建立我國職業(ye) 心理健康服務專(zhuan) 業(ye) 人員的學曆化培養(yang) 製度與(yu) 體(ti) 係。

  中青報·中青網:除了心理普查,心理問題的社會(hui) 層麵預防還有什麽(me) 方式?

  張西超:國家層麵心理健康素養(yang) 的教育非常重要,除了專(zhuan) 業(ye) 人士的授課,還可以通過大眾(zhong) 傳(chuan) 媒去傳(chuan) 播。現在我們(men) 去調查,發現人們(men) 對心理健康、心理谘詢等基本概念的了解還是不夠,即便是在普及度很高的大學生群體(ti) 。

  提升心理健康素養(yang) 的重要性在於(yu) ,能讓我們(men) 盡早意識到問題,並懂得如何求助。我經常遇到關(guan) 於(yu) 孩子的問題:孩子不愛上學,孩子和父母關(guan) 係特別糟糕,孩子遇到一點挫折就要自殺……但當父母找到我的時候,問題已經發展到後期,不是那麽(me) 容易幹預了。如果早在孩子更小的時候提前幹預,就不會(hui) 發展到這個(ge) 程度。

  中青報·中青網:針對青少年群體(ti) 的“心理共富”,有什麽(me) 建議?

  張西超:首先,找出青少年的普遍規律,比如他們(men) 可能遭遇的問題,該如何應對,我們(men) 提前做出規劃以進行係統培養(yang) ,提升他們(men) 的心理韌性;其次,要讓家庭積極參與(yu) ;最後,要重視青少年周圍人群的心理健康,包括老師、同學。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ge) 係統工程,不然孩子好不容易在學校建立了一點自信,回到家被父母罵了一通,就又白費了。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